<h3><b><font color="#ed2308">(夏花书评持续更新,不哗众,不取宠,选择真正的好书,怡情养性,开拓视野,敬请关注)</font></b><br></h3>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一)傲慢与偏见</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在我准备写系列书评的时候,明星写的书一定不在计划之中。但这次要写阿雅的新书《所有流过的眼泪,都会变成钻石》,起因竟是由惭愧而生。
准备入睡前,通常会看些轻飘如羽毛的文字,帮助入眠又因其飘忽无物,不会影响梦境。
阿雅是个谐星,主持人,唱过像儿童进行曲一样的《锉冰进行曲》,似乎还是《壁花小姐》的代言人,显然,这不是我喜欢的明星类型,选择她的书入眠,应该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事实是,这本书不仅没有帮助入眠,而且令我毫无睡意地一口气读完,心里泛滥起温柔自省的波浪,久久才进入梦乡。
惭愧的是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预设了偏见——肤浅的艺人、自恋的书。这个偏见的建立和去年看刘若英的《敢在你的怀里孤独》关系甚大。
艺人肯定是这个世界上最自恋也最需要自恋的职业,但刘若英?不凡的家世,高学历、高情商,应该说我是带着期望去读她的书,渴望有些同龄人带来的生活感悟。
所以,当看到刘若英仍然掉入一切叙述皆为自恋服务的文字窠臼时,失望油然而生,充分为自恋服务的文字貌似有理,却因为缺乏自我审视、观察、剖析的力度,往往就沦为一碗温暖却没有营养的鸡汤。
然一口气读完阿雅的书,在这个在学历家世远远不及刘若英的女艺人的文字中,我惊异于她在描述自己的人生时,已经完全跳出了自我的框架。
不回避自己的懦弱、无知、脆弱,更注重成长的经验和感受,让人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从她人的经历和经验中真正获取有益的营养。<br>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二)阿雅的闺蜜</font></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阿雅写她的闺蜜,大小S,范晓萱、吴佩慈、周迅、谢娜以及发小,每篇短而精准,真心流露。
她写小S和她一见如故,永远有说不完的话,小S总是损她,她也习惯,大家喧闹无忌地宣泄青春。但工作后,一次小S习惯性当众人面损她,她发现已经不能适应,便以沉默回应,两个好朋友在后面讨论了这件事,小S道歉,两人找到了更好的相处方式。
这其实是我们常常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友谊、爱情、亲情,往往因为过于亲密而忘记公众场合,这种亲密其实相当不适宜。再相亲相爱的两个人,都要对相处方式达成共识,否则裂痕会从若隐若现的一根线,迅速扩展为“不到黄泉不相见”的生死鸿沟。<br>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三)阿雅的母亲</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阿雅写自己的父母、姐姐和孩子,落笔真实不隐晦。矛盾、激化与常人无异,她的解决方式是自省和成长,没有空中楼阁的口号,只有深度理性思维后的选择和处理。
阿雅的父亲是战争时期的英雄,大母亲二十五岁,水电、厨艺无所不精,是家中三个女人的保护伞。父亲的去世对阿雅冲击很大,而更艰难的是,被父亲呵护成“小公主”的母亲,不会家务,自我中心,干预女儿的事业,当女儿们不得不接管父亲的责任时,矛盾丛生。
阿雅和母亲发生激烈矛盾时,王伟忠(台湾综艺制片人)劝她要接受妈妈因生活背景养成的个性。
经过深刻的反思和行动,阿雅获得了这样的生活:三十岁之前,我们母女的故事充满了爱恨情仇,三十岁之后,我开始在“做一个好女儿”这件事上自我修炼。最让我惊讶的收获是,当我没再想着去改变妈妈的时候,她竟然不知不觉间主动做出了改变。
她写妈妈在面对外孙哭闹时,温柔地唱歌,像变了一个人,完全不像自己认识了几十年的妈妈。<br>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四)阿雅的爱情</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阿雅的文字有惊人的坦诚,例如她的三次恋情。
第二次恋情是个年长、事业有成却自我中心的人,对待女性犹如玩具,需要的时候兴趣盎然,理所当然,不需要的时候漠然的连句解释都没有。这种伤害如同被无形暗器所伤,内脏已经血肉模糊,却连发泄、倾诉都找不到具体的目标。
书的标题《所有流过的眼泪,都会变成钻石》是爱情篇的一个小标题,爱情篇还有一个小标题是《感激彼此爱过,也感激没有在一起》。
市面上良萎不齐的“女德班”,常利用“感激伤害”的心灵鸡汤,将受害人变成“斯德哥尔摩症”患者。阿雅不同,她是独立自信的现代女性,她不是感激伤害,而是感激伤害带来的自我反省,和反省后的自我的成长,先爱自己,才能真正爱这个世界。
这本书并不长,一个多小时就能看完,却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从新人到职场精英,从小女孩到母亲,文短意丰,这里就不一一叙述。<br> <h3></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五)钻石与眼泪</font></h1><div><font color="#ed2308"><br></font></div>写这个系列书评时,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推介更多关于理性思维的书籍,凭借书籍的力量走出惯性思维,拓展丰富人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充满包容心,也从中能更明确坚定自己的人生。
人们往往把感性和理性对应来看,感性显然是人类在漫长历史中进化出来的,和自然搏斗的本能,激烈跌宕。理性是人类独有的大脑皮层所拥有,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但理性不是尽头,在理性上发展出来的“感性”,或者说是“直觉”,或者说是尼采的“酒神”,比本能的感性更优美浪漫,具备无限的深度。
阿雅的文字充满感性的温情,却是在理性的“钻石”上,流着感性的“泪”,在她的书里,哲理性的话信手拈来,比比皆是。
例如她谈旅行时引用阿兰.德波顿的话:“我们从旅行中获取的乐趣或许更多取决于我们旅行的行径,而并非目的地本身。我们怀着谦卑的态度接近新的地方,对于什么是最有趣的的地方,我们不带任何成见。”
例如她写自己的愤怒,引用王小波的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阿兰.德波顿的“不带任何成见”是我给自己定的目标,但是掉入成见是件太容易又太不容易被发现的事,例如准备看阿雅这本书前,我的傲慢姿态。
说起傲慢,尤其是读书人的傲慢,我前段时间读到一篇著名读书人的文章,他说他的原则是从来不读活人的书,因为这些书没有经过时光检验,绝对没有读经典获得的营养多。
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偏见和悖论,如果不读活人的书是个好的标准,那这位读书人的书是写给谁看的呢?更何况很多经典作品,因为时代背景、社会环境的不同,其营养对于现代的人是否那么丰厚,确实令人质疑。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很多观点都不再适应年代,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具备划时代的意义,但也诞生了相当多已经被今天淘汰的观点。
莫迫桑的《项链》是建立在一个契约社会的基础上,谴责小公务员妻子的虚荣。而放到我们这个非契约社会,我们不应该拍手称赞这位妻子的诚信——为了偿还丢失的项链,用几十年的辛勤劳作将自己熬成了黄脸婆吗?
对此,我更赞同舒国治的见解——<div><h3><br></h3><h3>“即使是文学家,也不宜只阅读被写得很优美很精炼的经典文学,如诗;</h3><h3><br></h3><h3>更应泛看坊间的杂书,如某些知识类(如医学、养马、开垦)的书,如某些写得不太好却爱憎强烈的言情小说,又如墙上的对联、报上的笑话,如夹在旧书里的便条、没读过太多书的人写的信、机器操作手册,或是布告栏上的广告,甚至厕所文学等等。 ”</h3>
<h3>读书一定要广,书读多了,自然知道文字的优劣。包容地,既不仰视也不俯视,既不谄谀也不傲慢的读书,才能真正建立多元化的思维和开阔的人生。</h3></div> <h3><font color="#ed2308">这是一个以软科普、文学、影视、心理学、艺术赏析为载体的线上美学杂志,可以扫描关注,帮您建立多元化思维结构!
或者加公众号:妙观志 ,微信号:wonderfulmagazine</font><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