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h3><h3> 端午节吃粽子,在我国已有千百年的历史。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是为纪念屈原而诞生,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h3> <h3> 我第一次吃粽子是1988年我上大学时,这也是我第一次见到粽子。</h3><h3><br></h3><h3> 那时,我上学的大庆石油学院,校址还在安达,这里距我家的直线距离不超200公里。但我回家却很不方便,要先坐火车到哈尔滨,在那里倒一次火车到我们县的镇里,然后坐长途汽车到乡里,再步行1小时左右到村里。那时火车的车速还很慢,我早晨天没亮坐上车,先“咣当,咣当”,再“轰隆,轰隆”,到家时已是万家灯火。而且,这样一来一回的花费,在我一个月40、50元的生活费中,也算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我一般是寒暑假才回家,平素的周末和节假日,都呆在学校。</h3> <h3> 我们宿舍住8个人,都是一个班的同学。除我之外,其他7人,家都在大庆,坐火车大约半小时的距离。她们坐的一般是大庆至安达的城际列车,车很破,人也很挤,常常是连个下脚的地儿都没有,乘务员在这样的车厢里穿行,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这些还没有任何收入的穷学生们就常常逃票。有了这样便利的条件,每到周末,如果没有极特殊的事,她们就都回家了,宿舍里常常只剩我一个人。</h3><h3><br></h3><h3> 她们怕我觉得孤单,也时常邀我去家里,我也不推辞,便随她们去了。上大一那年,端午节的时候,宿舍里的老三领我去她家。她母亲给我们做了很多好吃的,具体都有些啥,现在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一种东西叫粽子。</h3><h3><br></h3><h3> 那绿莹莹的竹叶只一弯一折,再用线绳一缠一绕,便成了鼓鼓胀胀的带有四个尖角的粽子。剥下外皮,只见一团白白的糯米紧紧地拥抱着一颗红润的枣,这一白一红,再加上那一绿,看着就要流口水。吃上一口,又软糯又香甜,还很劲道儿,里面还有种淡淡的竹子的清香,真是好吃。当时我想,这城里人就是讲究,过端午节还要吃粽子!然后我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包粽子,让我的父母在过端午节的时候,把卧着荷包蛋的宽面片儿,也换成粽子!</h3> <h3> 我学会包粽子,是结婚以后。那时,我家住在爱人单位分的红砖垒成的平房,一栋平房住着四户,每户都有一个红砖围成的还不算小的院子。邻居住着一对比我们大几岁的夫妻。我们两家的男人在一个单位,彼此很熟,但两个女人不在一个单位,彼此不太熟。</h3><h3><br></h3><h3> 端午节的时候,这个邻居姐姐坐在院子里包粽子。因为一直惦记着想让父母在端午节吃上粽子这件事,我也顾不上熟不熟的,硬着头皮跑去学。 当时觉得这包粽子还真是个技术活,我不是把粽叶弄破了,就是米从粽子的角漏出来,勉强包上几个,也是被我用线绳“五花大绑”,没有棱,没有角,样子很丑。邻居姐姐人很和善,她鼓励我,刚开始包都这样,熟练就好了。</h3><h3><br></h3><h3> 我觉得也是,一片小小的粽叶,我还驾驭不了了?第二天,便把糯米,大枣,粽叶这些原料一一买回,然后开始练。中间又跑去邻居姐姐那里取了几次经。这样练了几次,我包的粽子也像模像样了。我把这个手艺第一时间教给姐姐,妹妹和母亲,于是,在家乡那个小村庄里,我家成了第一户端午节吃粽子的人家。</h3><h3><br></h3><h3> 有乡邻来家里,母亲便把这个新鲜玩意儿拿上几个,送给他们尝尝,还教他们包。我想,这些乡邻,或许也像我当初羡慕我同学家一样,羡慕着我们家吧,或许,以前并不懂得“上大学”是怎么一回事的他们,从这小小的粽子里,真切地感受到这“大学”上与不上的不同,滋生出想把孩子从地垄沟里送出去,送到除了吃粽子外,还能吃香的、喝辣的大城市去的渴望。</h3><h3><br></h3><h3> 后来几年,我们这个学生上初中甚至上小学就纷纷辍学的小村里,继我这个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之后,也陆续有人家的孩子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也不知是不是这小小粽子的功劳。</h3> <h3> 第一次知道有种粽子叫嘉兴肉粽,是在乌镇。那年,二姐看我太过辛劳,拽上我出去旅游。我们第一站到杭州,又从杭州去乌镇。记得那天到乌镇时已经是傍晚了,我俩找个旅店,安顿好行李,也来不及吃饭,就开始夜游乌镇。</h3><h3><br></h3><h3> 夜幕中的乌镇,没有了摩肩接踵的游人,没有了导游此起彼伏的透过扩音器的讲解,而是被一串串红灯笼妆点着,小桥流水人家若隐若现,朦朦胧胧,静谧,婉约,又有些神秘,就像一位羞羞答答的新嫁娘。我和二姐,漫步在乌镇的小街,仿佛自己不再是一个过客,而是真正生活其中,是江南小镇这幅水墨画的画中人,是别人眼中的风景。</h3><h3><br></h3><h3> 这景色太过美好,我俩舍不得时间坐下来吃饭,就从小摊上买了些小吃,边走边吃,这小吃中便有嘉兴肉粽。那粽子软糯的糯米,带着浓浓的肉香和竹子的清香,和我们以前惯吃的大枣粽子,感觉完全不一样。想到喜欢吃肉的儿子,肯定会喜欢吃这嘉兴肉粽,我何不学会,把它当成拉拢正处在青春期的常和我们别别扭扭的儿子的糖衣炮弹?!</h3><h3><br></h3><h3> 之后我根据舌尖那种挥之不去的嘉兴肉粽的味道,琢磨着包起了肉粽。一点点摸索下来,从选择猪肉的部位,到酱油的品牌,到煨肉的方法,再到泡米和煮的时间,都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我那惜字如金的儿子也终于给了两个字的评价——好吃。</h3><h3><br></h3><h3> 现在,再吃肉粽的时候,我总会想起被红灯笼妆点着的乌镇,和漫步乌镇小街仿佛置身画中的感觉,还有拉拢儿子成功的那种得意。</h3> <h3>注: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