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暑期假日来到了棣花古镇,前一夜的雨水让这里的阳光更媚、天蓝水绿。到古镇的缘由很简单,那就是看看贾平凹的老宅,看看这里的风土人情,看看这里为什么有那么多永远写不完的故事。</p><p> 尽管古镇就在高速路边,因为路况不熟悉,在导航的指引下,还是没有走到正门,因路边民房模样相近,正在寻找贾平凹老宅时,遇一路过中年妇女,上前询问,村妇热情指引。道谢后前行几十米,发现一个约一米多宽、被昨夜雨水冲的有点泥泞的巷口,正在犹豫之际,身后传来了村妇的喊声,虽听不清说什么,但从她的手势判断,我们犹豫的巷口就是去平凹老宅的路口,看到我们走进巷口,村妇才转身离开。原来村妇在我们问完路向前走去后,一直看着我们的背影,生怕我们进错巷子,等着我们回头确认时,再次给我们以帮助。淳朴可爱的村妇让我对这里顿生好感。</p> <h3> 走进巷口几十米便看到了一座青砖瓦房,转角后,一块卧牛似的大石头和一块大木板进入视线,淡黄色木板上刻着绿色小字,走近一看,原来是贾平凹的小散文--丑石,这篇被选录进北师大版第十一册语文课本的短文,讲述的是一块看似奇丑无比没有用处的石头,实际上是一块陨石,但却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以此向人们阐述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左手边大开的普通的朱红大门里正对着一块很是讲究的木黄色雕花屏风却很显眼,挡住了我投进院落的视线。抬头往上,大门上“嘉祥延集”四个大字古拙大方,应该是出自平凹之手。正要进门,突然发现大门和门槛是斜的,甚是不解。进入院落正对面的青砖瓦房里摆放着普通的八仙桌、太师椅和一些旧家具,墙上布满了平凹的墨宝。右边的房子里陈设着平凹曾经用过的二胡、木枪、收音机、书包、枕头以及理发推子等旧物,记录着平凹清贫而充满憧憬的青少年生活。左边房间摆放着贾平凹签名作品,我买了一本<带灯>以示对平凹的尊敬和热爱。看到卖书人稍有空闲,我还是问及院子大门为何是斜的,卖书人说院子不是正向,只能调整大门面向正南方向,也没特别意义。出了平凹老宅院落,我还是回头仔细看了看,为求庭院方正和谐,只能把自家大门的朝向调整面向正南,使和谐普通之中蕴藏着不同。看着门楼上“嘉祥延集”四个字,我并未完全体会到真正含义,从随势形成的院落朝向无法改变,但自家大门面朝正南却是可以做到的。通过镶在门楼里斜斜的大门我对“嘉祥延集”似乎又多了一层了解。</h3><h3> 丑石后面的院落是贾平凹文学艺术馆,以书法、图片以及音像等多种形式立体式解读贾平凹的艺术成就,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数平凹的画作,古朴笨拙的笔法,象朴实的棣花古镇人一样让人充满想象。</h3> <h3> 参观完平凹老宅,沿台阶下来是一条民俗小吃街,依然是各种颜色的招牌彩旗招揽着生意,无意中发现每座房子山墙上两个“吉”字通风口很是显眼。小吃街上最吸引我眼球的当然是那个叫“说书台茶社”,小小的舞台上浓妆艳抹的演员卖力地唱着秦腔,尽管下面几乎没有观众,我还是驻足观看很久,直到家人催我离开,留下舞台下的雕塑在默默欣赏。</h3><h3> 来到棣花古镇,清风街是一定要去的,因为平凹书中的故事大多发生在这里。在去清风街的途中,我一直在想,棣花古镇古在哪里呢?按照路牌的指引前行,远远看见了一座华丽的戏台和仿古四角楼,戏台下一群身穿戏衣的男女都在忙碌着,正想看个究竟时,突然发现右手转角的二郎庙,不由自主走了进去,由于不懂建筑,只觉得这里的二郎庙总有其说不清道不白的独特之处。经了解,相传金国侵略到南宋龙驹寨后,遇到这里的南宋将士奋力反抗,久战不分胜负,当朝宰相秦桧力主求和,便割商给金,金国为了立标志界,按照喇嘛寺的造型,融合汉人建筑艺术,遂于棣花古镇东街筑“二郎庙”,成为宋金的“三八线”;街道东面一律是宋人、宋物、宋代建筑;街西门市是金人、金物、金建筑,街中有一道清晰的宋金国界线,一条街拥有两个朝代,两朝相隔仅一步之遥。看着这个有点特别的二郎庙,想象着昔日“宋金街”的景象,思绪飞到了久远的软弱可欺的宋代,不禁感慨万千。看来只有强我中华才能保全家国!</h3> <h3> 继续前行过了一座石桥,清风街一览无余,一道石门楼隐约看到清风街几个字,进入街道,仿佛进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镇,这里游人稀少,街道里几乎全是小饭馆和卖特产的小商铺,大部分由妇女经营,因为人少生意清淡,妇女们坐在门口一边招呼着生意,一边纳着带花图案的鞋垫,悠闲地打发着日子,也用这花花绿绿的鞋垫和手工艺品创造着财富。快到街道尽头时,一座仿古建筑出现眼前,原来是棣花驿站的吉祥钟楼,驿站和钟楼都是新建的,但是棣花驿站历史久远,自古有之;棣花古镇道扼商于中枢,水派丹江上游,西进蓝关连秦晋,东出武关通楚吴,曾经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民国以后,交通改道,古驿破落。近年政府为民所请,重修驿站,再铸金钟,祈以乾坤开泰,龙凤呈祥,钟鸣盛世,丕振家邦。二郎庙到宋金街,再到棣花驿站,才从内心觉得棣花配得上古镇之称,这里有这么多故事也就不足为奇。</h3> <h3> 荷塘情韵是棣花古镇的壮美景观,一望无际的荷花在盛开的季节美轮美奂,荷塘很大,中间一条蜿蜒的水路犹如碧绿海洋中的一条高速公路,一艘艘小船在身穿荷叶色和荷花色的荷花仙女掌控下,悠然地在清新的荷塘中缓缓行进,伸手触碰着船边的荷叶、荷花和莲蓬,在徐徐清风吹佛下,惬意至极。从船上下来,登上荷塘中间的观景桥,满眼翠绿中的点点粉色和白色显示着柔美。看到如此美景,拍照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荷塘边上偶尔显露出来的大石头,是专供游人拍照用的,只是前夜的雨水让这些石头有点湿滑,游人们小心翼翼的站上去,相互拍照留念,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在家人的陪伴下,一直尾随我们,说我们选的景点好,只要我们拍过的地方,她都要尝试,只见她满面春风,摆着各种姿势,乐此不疲;我们刚拍过的一块大石头延伸到荷塘中,站上去需要跨过近一米的水塘,我们站上石头也要格外小心,没想到我们刚拍完,老太太也要上去拍照,他的儿子提醒她石头湿滑太危险,可老太太说这个景点仿佛置身花丛中,一定要拍,儿子拗不过老太太,便和颜悦色的扶老太太坐到石头上,然后退回来给老太太拍照,此后每一个景点,只要老太太愿意,儿子都是笑盈盈的扶老太太坐好,任由老太太摆出各种姿势,拍够了再伸手扶她下来。看到母子两和家人那种其乐融融的场景,心生羡慕。</h3> <h3> 走完荷塘,意犹未尽。看景区图还有棣花之都景点,经打听正在修建,也就作罢。返回途中,发现了路牌上还有一个景点,那就是刘高兴家。刘高兴原名刘书征,是贾平凹长篇小说《高兴》中的主人公--高兴的原型,这个和贾平凹一起在棣花古镇长大的发小,当过兵,干过重体力活,当过厨师,捡过破烂,拉送过蜂窝煤,可以说饱尝过人生的酸甜苦辣,身上有着普通人太多的故事,贾平凹以他为原型塑造的人物,讲述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吃苦耐劳和对生活充满敬畏的精神品质,被称为“中国阿甘”。我兴冲冲的去了刘高兴家,因为修路加上地方僻静,就看到几个游人在门口,到了门口进入我视线的是一座普通的民房院落,也堆满了农村人日常生活需要的柴草和杂物,只是比较规整。遗憾的是刘高兴并未在家,也许是奔他的生活去了!</h3> <h3> 游览真的该结束了,可是我不知道怎么了,脑袋了总有一个奇怪的问题,棣花是什么花?当我刚到古镇问到一个当地人的时候,他觉得我的问题很奇怪,毫不犹豫地说,棣花就是地名,这个回答当然不能让我满意。就要离开古镇的时候,我的目光落在了一个卖荷叶茶的老板身上,走近他的时候,他热情地招呼我们品尝荷叶茶,品茶的时候,我问棣花是什么花,有没有这种花?他说听老人讲,棣花长得像牡丹,但是谁也没见过,只是传说中的一种花。离开卖荷叶茶的老板,路边一个满脸沧桑的卖水人又成了我的目标,我在买水的档口又问了这个问题,他说棣花就是地名,在我的一再追问下,他说可能就是榆叶梅,山上和丹江边随处可见。当我还在寻找新目标的时候,身边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小女孩问妈妈这是什么花,妈妈说我也不知道名字,妈妈反问小女孩,这花儿好看吗?小女孩清脆的回答好看。是啊,无论有没有棣花这种花,还是它是榆叶梅也罢,像牡丹也好,已经没人知道,也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这丹江河畔的人们心里,棣花无论是地名也好,还是想象中的花也罢,它总是美好的和充满传奇的。心里有了这种美好和向往,有何必在意它真的有没有。</h3><h3> 2016.8</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