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个兴趣活

雲中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书法的深度试探</b></h1><h3><b><br></b></h3><h3> 书法是个兴趣活,有兴趣的人才能主动的去接受这门艺术,才能坚韧的往里钻,探索发现点线的微妙变化。从看似简单的线条里去发现美,从浓淡焦润的墨色里提取色素对人美感的刺激。</h3><h3> 书法是个兴趣活,喜欢了就能调动人的潜在好奇心,所以才能激发最主动的行动,有时甚至能达到不由自主的行动来。这样练习起来就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而没有一丝被动的成分。</h3><h3> 练习没有提高还是对书法的领悟不到位,在有兴趣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扩大对书法欣赏面的认识,只有全面瞄准它的美点才能提高你对它的兴趣,兴趣一到,你想甩开它都不行。</h3> <p class="ql-block">  慢慢走入书法的殿堂,渐渐忘却尘俗的喧嚣,感知古人的艺术之美。跳跃在洁白宣纸上的黑色线条,如生命深处的一束火焰,露出最美、最真的情感。</p> <p>  中国书法的精神融汇了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虚实阴阳”、“道法自然”在中国书法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国历代书法家为了表现这些精神做了大量的探索,而加强字外功的修养几乎被所有的书法家认同。在精神层面,中国书法不仅表现了文字书写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中国文化的哲学思想和对人生的理解。</p> <p>  写书法未必能成名成家,可长久以来对文字的那份执著,超然出独特的魅力。静静地阅读,那深邃凝练的文思里,尽现着豪放的情怀;悠悠地回想,那神韵飞扬的诗行间,流露了浪漫的情思;脉脉地吟咏,那惟美幽婉的旋律中,缱绻出细腻的情致。在浓淡焦润的笔墨里,渗透着人生的亮点。</p> <p>  书法的确是生命的修行。我没有当书法家的热望,也没有要出人头地的张扬,只是想在笔墨之间体会出随心的快乐。</p> <p>  有人总结出书法十大行规,我觉得可以借鉴:</p><p> 书法十大行规,作为书法人,不可不知,不可不晓。知晓既明,就应践行。</p><p><b>  1、不可诋毁他人的字</b></p><p>  不可诋毁他人的字,尤其是公开场合。也许他真的写的不好,也许你真的懂书法,对书法有几十年的研究,你可以选择沉默。要知道,每个行业都有混饭吃的人,毁人饭碗的事情做不得。 如果你根本就没拿毛笔写过,或者坚持不懈的写过10年以上,你最好保持沉默,或者也可以赞美,还是不要发议论。那样很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眼低手必低,手低眼也高不到那里去。</p><p><b>  2、不可打价格战</b></p><p>  同行打价格战,最终的结果是两败俱伤。这是各行各业的历史教训。要学会把蛋糕最大,做厚。所谓“好字卖不过破画”,书法的价格都是自己人拉下来的。</p><p><b>  3、不可自贬身价</b></p><p>  狂妄自大、自我吹嘘固然不对,但妄自菲薄、自贬身价也是不行的。每个人对书法付出了多少自己心理最清楚。我的字就要卖那个价格,我明白自己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许你不喜欢,甚至不屑一顾。买卖,毕竟你情我愿的事情,我不可强迫你买,你也不可强迫我卖。</p><p><b>  4、 不可抨击官方</b></p><p>  民不与官斗,是因为民斗不过官。书法的官方在哪里?在书协。在中国,书协是权力机构,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政府在书法行业的代言人。在中国这样一个官僚社会,书协的影响力、权威性远远超过任何民间机构。中小学开设书法课程,我们这些喜欢书法的人又多了一条财路,他们功不可抹。他们才是真的懂得把行业蛋糕做大,做厚的人。</p><p><b>  5、 不可误人子弟</b></p><p>  自己几斤几两,自己最清楚。从事少儿书法教学,除了要有不错的楷书功底,还需要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教书育人,教育学心理学是必须学通的两门学科。书法学习,宜从楷书入门。楷书笔法丰富,实用性强,是学好书法的基础。篆书笔法相对单一,而且少儿面临认字的难题。隶书笔法较为随意,实用性不及楷书。</p><p><b>  6、不可公开行业的秘密</b></p><p>  行业的秘密,包括一些行业的黑幕。每一个行业得以生存必须以利益做基础, 行业秘密就是撬动利益的杠杆。杠杆一挥,利益就源源而来。到处公开行业秘密,砸自己的饭碗,断自己财路的事情不能干。</p><p><b>  7、不可轻易送人作品</b></p><p>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书法作品必须送给懂书法的人。懂书法的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能够看出自己临过哪里帖,学过哪几家,线条、结构、章法和气韵的内在特点如何。你送他一副作品,他在与别人交流时只会说你的优点,说的都是专业语言。你要是送给不懂书法的人一副作品,他最多说你的字好,好在哪里,说不上来。</p><p><b>  8、不可把比赛的结果作为衡量书法水平的唯一标准</b></p><p>  世界上最公平的比赛莫过于体育比赛,谁跳的远,谁跑的快,内行外行一眼就能够看的出来,但是体育比赛也有作弊的时候,其他比赛,特别是主观性强的书法比赛,就更不用说了。比赛的结果往往都是主办方权衡各方利益的结果。水平高不一定能得大奖,水平低也可以价值连城。俗话说“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一切艺术水平的高低显得苍白无力。</p><p><b>  9、不可粗言俗语</b></p><p>  书法是文人的事情。文人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文人学为人师、行为师范。我们喜欢书法,热爱书法,必须多读书,开眼界,谨言慎行,始终保持文人的形象。</p><p><b>  10、不可把自己的书法太当回事</b></p><p>  中国书法沉淀了几千年,历史上会写字的、善写字的人,数不胜数,可是真正流传下来的名字,也就数百人而已。书法表现出来的种种美都已经被古人玩到了极致 。自己辛辛苦苦创作出来的东西,在古人那里根本微不足道 ,只是自己没发现而已。以娱乐的心理对待书法或许少一些负担,多一些快乐。</p> <p>  书法是表现人的艺术,字如其人有着广泛的共识。书法是线条艺术的表现形式。同时,它又像一件精美的百宝箱,里面可融进无限耀眼的百科明珠,你给它装的越多,它越辉煌。它即表现着国人的智慧,又表现着一个书法家的素质和涵养。强调书法家必须要懂得文字,单一的线条没有深厚的知识面来支撑就不会发展,就很难达到书法艺术的高度。人有丰富的知识面,字就有其它的多元性。有背景、有感情、有立场、有个性。欣赏他就像与名流贤达对话,对人有极深的感染力,黑白布局有其哲理性;点画运行有其音乐舞蹈的表现力;结构章法有其神圣的尊贵性。如此等等都来源于书法者的综合素养。吸收的知识能量少了,就不能放射出完美的、耐人寻味的好作品。</p> <p>  天下行书: 兰亭的阳春三月,文人聚集在一起写诗画画,雅嘱王羲之为序。他喝到半醉,一挥而就,文与字都美到不似人间。虽然后来没了真迹,但是,连复制品都让人叹为观止。孙过庭在《书谱》中总结:通会之际,人书俱老。王羲之的老,是重回到最初、开始,回到书法的本源——书写,原来是为了记录生活之美。</p><p>  初看颜真卿《祭侄文稿》,如鬼画符,行、草、隶都掺杂,一字字全是疼痛。此篇上升为精神领域的圣经,完全与书法无关,情绪四处蔓延。这是颜真卿吗?这是。这正是。颜体的大气和阔丽,颜体的规范和平直全然皆无。你只看到一个人在写,在哭,在疼——书法真正的意义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p><p>  再看《寒食帖》,彼时苏轼45岁,几次被贬,几经磨难——他书写时还需要炫耀华丽吗?还需要书风吗?还需要矫情吗?夜风苦雨,阴雨连绵——“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连眼泪都觉得多余。一笔写下来,心就老了。其实,提笔的刹那,就老了。</p> <p>  字写的有功夫了就是书法,写成了经典就是法书,但最重要的是写出独到的心灵感受和独特的精神气质。科学和艺术是生活的两翼,而艺术的本质也是科学。美要有美的生发原理,美要有美构造的逻辑,重要的是要如何把现在人的认知和感受熔铸到艺术作品之中。去找到最好的,选出最合适的,用最独特的方式表达最独特的你。那就是自己的,那才是自己的!</p> <p>  书法中的“虚”,泛指其境界的高远、空灵;书法中的“静”,谓之其意境的儒雅、安谧。对于书法而言,静谧的观点和灵动的生命张力,是书法艺术两元的融合。自魏晋以来,我国的艺术深受老庄、释家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形成了“虚静”之美的鲜活之魂。庄子曰:“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共波。”静默为禅,空灵如水,揭示了中国文人特有的心灵空间。禅宗视自然界万物为幻象,释家却在空山落叶的寂寞中打禅入静。这种心境在滚滚红尘中嵌入艺术的心灵石壁,豁显其自然、书法一要字法、笔法、章法,二要修养、学养。书境是心境的艺术体现,只有好的心境才能有好的书境。假如心境不佳、学养低俗、心事沉沉,肯定创作不出幽雅、清宁、脱俗、刚劲、飘逸的书法佳作来。</p> <p>  书法作品里要有留白,留白在书画里很讲究、很重要,它表现着一幅作品的好虐。人生路上,留白也像是生命的一缕清风、是心灵的一泓泉水。今生,愿这风、这水陪伴我走过这简单而平凡的一生。</p><p> 好作品不急于完。喜欢镇日默坐,喜欢无言之言、韵外之旨,言不尽意,袖手无言。当感觉一切都可以做到,可以控制之后,又希望并追求有一点“失去”控制。艺术和生命就是如此纠结,而又如此充满魅力!</p> <p>  书法并不是为了写字而写字,只是所追求的一阵形式或状态,用自己掌握的技能去体现自己的理想与意境。一件书法作品的产生看似很快,有的几分钟就可完成,但它却涵概着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积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