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2019年5月25日~26日,“儿童听力语言与行为障碍国际高峰论坛”在深圳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作为深圳市“三名工程”项目,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和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妇幼保健院联合主办,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儿童语言门诊规范化建设协作组、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深圳市康复医学会、深圳市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专委会、深圳市优生优育协会协办。</h3> <h3> 论坛在郝燕教授、Lucy Liu 教授两位大会主席的中英文双语主持中正式开始,一位位成就斐然的儿童保健与发育行为前辈、专家同道们,让本已盛大的主会场更显星光熠熠。</h3><h3> 莅临本次高峰论坛的嘉宾有:</h3><h3> 广东省妇幼保健协会温伟群会长,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姚吉龙院长、林川副院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罗小平教授,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组长李廷玉教授,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儿童发展中心主任 Mark Simms 教授,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童精神医学会副主委郑毅教授,台湾听力语言学会学术委员及杂志编辑顾问王南梅教授,美国麻省总医院沟通科学与障碍系教授、言语语言与读写能力实验室主任Tiffany P. Hogan,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听力与言语科学系Stephen Camarata教授,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教授;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妇幼关爱基金贺雷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认知睡眠中心主任秦岭教授;美国培声听力语言中心主任、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兼职教授Lucy Liu、副主任Wendy Lee、临床主管孙斯扬老师;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副组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学系副主任、儿童保健科主任郝燕教授;还有诸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学员们共襄盛会。</h3> <h3> 开幕式上,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姚吉龙院长开幕致辞。姚吉龙院长感谢国际知名专家和国内权威专家给我国相关事业的支持。本次会议的举办,必将推动国内儿童听力语言与行为障碍学术的发展,提升深圳乃至全国儿童听力语言与行为障碍疾病的临床研究和诊疗的整体水平,造福全国的儿童和家庭。祝大会圆满成功!</h3> <h3> 开幕式上,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妇幼关爱基金贺雷主任致辞。首先谨代表中国人口福利金基金会对多年致力于为维护儿童健康事业发展而作出不懈努力的你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h3><h3>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一直秉承增进人口福利,促进家庭幸福为主旨,开展幸福工程、幸福微笑、黄手环行动等公益项目。随着我国人口战略发展,在计划生育向提升人口的数量与质量这样一个新的战略目标的迈进过程中,我们应该提供更多的尤其对于儿童的成长非常有价值的方案。 非常荣幸中国人口福利基金在未来能够真正去支持儿童成长发育,能够持续不断发展,在此衷心祝愿高峰论坛圆满成功。</h3> <h3>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儿科组长李廷玉教授致辞。听力语言和发育行为是当前我们国内发育行为儿科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我们发育行为儿科成立仅短短九年,在各个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我们儿科整个体系,通过本次高峰论坛,国内外知名专家给大家作精彩的报告,一定会对我们所有的参会人员有很大的提升,也会大力促进我国儿童听力语言和发育行为工作的发展。感谢所有专家来支持我们,也感谢今天到会的所有代表,希望发育行为儿科学科蓬勃发展,为中国的儿童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衷心祝愿大会取得圆满成功!</h3> <h3> 开幕式上,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委、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学系主任、罗小平教授致辞。很荣幸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与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共同主办本次高峰论坛!也非常感谢广东协会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和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对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谨代表同济医院儿科学系对会议召开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和对大家最热烈的欢迎。儿童听力语言与行为障碍领域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多年,国内在该领域尚薄弱,希望我们能做出一系列具中国特色的工作推动学科发展,相信本次学术交流活动将对我们的工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预祝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h3> <h3> 开幕式上,广东妇幼保健协会温伟群会长致辞。感谢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参加本次论坛,目前我们在这个领域还比较薄弱,对于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来进行个性化的治疗,还没有引起普遍重视。本次论坛给予我们培训和职业交流的机会,将对广东起到一个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我们在座各位专家教授继续对深圳给予各方面的技术支持。最后预祝高峰论坛取得圆满成功,在今后的日子里,大家携手深圳,携手广州,及全国的同道做出更多的贡献。</h3> <h3> 姚吉龙院长宣布:儿童听力语言与行为障碍国际高峰论坛正式开幕。两位主持人在开幕式的尾声,共同预祝本次大会圆满成功!</h3> <h3> 美国威斯康辛医学院儿童发展中心首席教授、主任Mark Simms作了题为《语迟儿童的跨专业诊疗模式(IPP)》的演讲。儿童发育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体格生长、语言、运动、认知水平、沟通能力、情感反应和社交/环境适应等领域的发育和变化。语言发育迟缓儿童的跨专业诊疗(IPP)模式包括儿科医师、言语-语言病理学家、教师、听力学家、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发展心理学家、患儿及其家庭的多团队合作,为参与协作的临床工作者提供一个满足患者和家庭需求的框架和个体化全面协调的医疗服务。Mark Simms教授强调一个协作良好的IPP团队的评估通常比一系列单独的亚专业评估更有效, IPP评估中展现的临床视野之广通常超出任何单一专业学科的范畴,患者父母在获得一致解释和建议后可以更好地确定治疗方案。</h3> <h3> 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中华医学会儿童精神医学会副主委、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作了题为《中国ADHD防治指南解读》的演讲。ADHD是与其年龄不相适应、以注意障碍、多动和冲动行为为特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常伴发多种共病,如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人格障碍、焦虑障碍、心境障碍、物质依赖等。ADHD症状可因场景而变异,且不同年龄的患者,ADHD表现有所不同。首诊ADHD患者需要对症状和功能全面筛查,多种症状和功能因素影响ADHD最终的治疗反应,需要对ADHD患者进行多维度症状筛查,关注到核心症状之外的其他症状表现和功能损害。此外,郑毅教授详细讲解了DSM-5中ADHD诊断标准的变化,并强调ADHD作为慢病,长期治疗需要关注两个维度:1)全天候持久症状控制;2)全病程长程管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需要,合理选择并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行为治疗或个体化教育项目等多模式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干预,从而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症状及社会功能。</h3> <h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李廷玉教授作了关于《ASD新进展解读》的精彩报告。报告提及ASD核心症状为社交沟通障碍、重复性刻板行为、狭隘的兴趣和活动。李廷玉教授介绍了常用筛查儿童ASD的量表,并特别强调多学科协作,ASD的早期筛查诊断应采取“量表+医生+家长”的模式,诊断应采用多种标准化诊断工具,同时结合医生的观察与抚养者的访谈,得出更加可靠的诊断。同时,诊断过程还应包括:评估适应行为、评估语言理解与表达水平(全面语言评估)、一般行为困难程度、运动能力及认知功能等,从而对ASD和相关共病进行科学、全面的鉴别诊断。</h3> <h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在论坛上作了《Prader-Willi综合征诊治进展及共识解读》的演讲。罗教授详细讲解了PWS的病因、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特征、临床诊断标准、不同时期的鉴别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并强调PWS临床评分诊断标准受多因素影响,确诊需依据分子遗传检测。PWS治疗应包括内分泌遗传代谢、康复理疗、心理、营养、新生儿、眼科、骨科、外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管理模式,根据不同年龄段患儿的表型特征,针对不同的内分泌代谢紊乱及相关问题进行有效干预。</h3> <h3> 来自中国台湾的王南梅教授作了题为《台湾听力语言专业发展》的演讲。王南梅教授在此次演讲中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台湾地区语言治疗与听力专业的发展阶段,并介绍了中国台湾该专业教育特色和相关课程规范,简述了执业范围法规,分享了课程设置、证照考试的科目、内容、参考书目,并强调言语语言治疗师、听力师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服务态度。</h3> <h3> 美国范德堡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专业听力与言语科学系Stephen Camarata教授作了题为《低语幼儿和学龄前儿童的鉴别诊断》的报告。报告介绍了儿童语言发育迟缓和语言障碍的定义和诊断思路,鉴别了沟通障碍、ASD、儿童失语症及智力障碍的特征。Stephen Camarata教授强调准确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评估的目的应该是来查明有哪些明显的症状,随之进行鉴别诊断;评估不应被用来验证孩子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的症状(比如自闭症)。</h3> <h3> 美国麻省总医院研究所沟通科学与障碍系教授、言语语言与读写能力实验室主任Tiffany P. Hogan针对儿童阅读障碍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Tiffany P. Hogan教授指出在儿童阅读中词语识别及听力理解这两方面的技能缺一不可。在评估儿童阅读能力时需同时评估词语识别及听力理解,且应尽早评估、定期跟踪评估。此外,还详细讲解了阅读能力较差的不良后果以及阅读能力差者分型,强调语言习得是学习阅读的基础,相比于智力水平,语言能力对阅读能力的预测性更强,有发育性语言障碍的儿童罹患阅读障碍风险更高。</h3> <h3> 美国俄亥俄大学交流科学与疾病系教授Li Xu作了题为《语前聋儿童人工耳蜗植入后的歌唱能力的发育》的演讲。婴幼儿及儿童时期是听觉及言语发育的最佳时期,此期间发生的语前耳聋若不及时发现和治疗将对儿童以后的言语语言发育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格的音乐训练有助于提高语前聋耳蜗植入儿童的音乐能力,早期音乐训练和双模干预,能促进耳蜗植入儿童音乐能力的发展。</h3> <h3> 中华医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副组长、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发育行为儿科主任章依文教授作了题为《浅谈儿童早期语言促进和干预中的误区》的演讲。章依文教授详细讲解了儿童早期语言促进和干预中的常见误区,并指出同步双语与单语儿童的沟通技能是类似的,提出不必过度担心家庭中方言的影响。鼓励家长在游戏互动中增加孩子发起沟通和交流,促进孩子语言的发展。此外,语言问题发生率高,儿童转归不尽如人意,而我国专业力量尚薄弱,语言治疗“百花齐放”,需进一步规范诊疗。章教授强调,对于语言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儿童需进行全面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实施个体化康复治疗。</h3> <h3> 美国培声听力语言中心主任、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兼职教授Lucy Liu作了题为《认识儿童语言障碍》的演讲。Lucy Liu教授详细讲解了儿童语言发育迟缓与儿童语言障碍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儿童语言发育评估的临床思考框架,指出临床必须根据全面评估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康复训练,并强调儿童语言障碍不仅仅是语言单方面的问题,还会造成“情绪-行为-社交”的长期影响,必须重视儿童语言障碍的早发现与早治疗。</h3> <h3>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学副主任、儿童保健科主任郝燕教授作了题为《儿童语言障碍的诊断与处理原则》的演讲。郝燕教授从儿童语言发育迟缓/障碍国内外诊治的现状、儿童语言和语音评估、诊断及鉴别诊断思路以及康复原则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郝燕教授强调对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或障碍的诊断目的应当是鉴别诊断,而非证实性诊断。此外,必须定期进行跟踪评估了解儿童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策略。</h3> <h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认知睡眠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秦岭教授作了题为《早期语言进程量表应用评述》的演讲。秦岭教授详细讲解了儿童早期语言发育筛查工具评价标准,指出《早期语言进程量表》是评价中国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可靠工具。</h3> <h3>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与康复科万国斌教授作了题为《ASD儿童言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研究进展》的演讲。研究表明在婴儿和儿童期,ASD表现为ABR一致性延长,提示这项特征可以作为婴儿期ASD生物标志物。万国斌教授关于自闭症(ASD)、发育迟缓(DD)和正常儿童(TD)的Speech-ABR研究发现:1. 在3-5岁之间, ASD、DD、TD三者之间在潜伏期和波幅上是没有发现差异,三者的脑干听觉信息功能都处在发育阶段;2. 在5-7岁之间,三者之间在speech-ABR的波幅和潜伏是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ASD儿童的波幅是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的,而这很可能是因为ASD儿童脑干听觉信息处理通路上发射神经元数量减少。结合神经治疗和听统训练,ASD儿童症状有明显改善。</h3> <h3>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的黄治物教授作了题为《新生儿听力筛查发展之路》的演讲。黄治物教授强调先天性耳聋要做到早期筛查、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通过这种高度干预可以使聋儿回归有声世界主流社会。初筛没有通过的孩子,一定要进一步诊断;发现有语言问题的孩子,一定要做听力筛查。此外,在儿童听力障碍的问题上,需重视多学科融合合作。</h3> <h3>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心理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梁纯做了主题为《“隐匿性听力障碍”和言语能力发展》的演讲。她从听得到、听得清、听得舒服三个方面详细讲解了听觉系统功能对语言功能的影响。强调隐匿性听力障碍由于其隐匿性,不易觉察,听觉信息获得不完整-感知范围缩小-语言的辨识能力低,声音定位和远距离倾听能力降低,随机学习机会少。</h3> <h3> 深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董国庆教授作了题为《遗传代谢病诊断与治疗》的演讲。董国庆教授从遗传代谢病(IEM)的主要类型、遗传方式、发病机制、常见临床表现、代谢危象诱因、生化诊断标准及治疗方式和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董国庆教授强调IEM的治疗目的是纠正代谢缺陷及其引发的病理生理改变,治疗原则是禁其所忌、减少生成、补其所需、去其所余。此外,需注意急性期或危象的识别和及时正确的处理。</h3> <h3>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妇幼关爱基金执行主任贺雷做了主题为《儿保学科发展+健康融媒体》的演讲。贺雷主任提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妇幼关爱基金,致力于推动中国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尤其要帮助儿保学组的发展,多多利用健康融媒体,助力儿保健康示范基地建设,即“中国儿童保健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h3> <h3> 美国培声听力语言中心副主任、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Wendy Lee教授做了主题为《An Introduction to a Systematic Stuttering Program》的演讲。口吃对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的生活、社交和学习甚至就业前景都有深远影响,因此,儿童口吃的早期评估和康复治疗刻不容缓。而在儿童口吃诊治中,全面的发育(如听力、智力、大小运动等)、语言(标准化语言评估+非标准化语言评估)和口吃评估至关重要,是个体化康复治疗的基础。Wendy Lee教授介绍了“普通话口语评估及康复训练项目(SMART)”,该项目旨在培训中国的临床专业人士全面评估口吃儿童并提供个体化的康复治疗,以及通过家长咨询和教育支持家长开展家庭干预。</h3> <h3> 美国培声听力语言中心言语-语言专业部门主管孙斯扬老师做了主题为《美国言语-语言病理学课程的启示》的演讲。儿童语言障碍是最常见的儿童发育障碍之一,对临床专业人士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言语语言病理学科在北美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则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急需具备儿童语言障碍诊治经验和资质的专业人士。因此,与国际接轨的、融合国外前沿理论、实践与临床工具的专业培训是必不可少的。</h3> <h3> 最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儿科学副主任、儿童保健科主任郝燕教授作闭幕致辞。本次论坛邀请国际知名专家和国内权威专家进行学术讲座,旨在促进中国儿童听力语言与行为障碍疾病诊治学术水平的提高,增进国际合作,加强海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同道的沟通和交流,共同推动我国发育行为儿科的发展。</h3><h3> 感谢深圳市妇幼保健院领导和相关科室的大力支持!感谢中华儿科学会发育行为儿科学组的领导及专家的大力支持!感谢美国言语语言培训中心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同道的积极参与和支持!</h3><h3> 祝中国发育行为儿科、祝儿童语言门诊规范化建设协作组、祝深圳市妇幼保健院、祝同济医院儿科、祝全国儿保/发育行为儿科/康复科(IPP):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欲穷千里,更上层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