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英翁新寻访

伊理

<h1><b>  正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粤赣湘边纵队成立70周年之际,以邬波为团长组织的东纵、边纵后代“革命老区寻访团”前往英(德)翁(源)新(丰)边地区开展寻访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寻访当年父辈战斗过的地方,重走先辈们的革命足迹,缅怀革命先烈,告慰英灵,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东纵、边纵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于9月15日上午,后代们从广州、东莞、深圳、香港、韶关等地汇集到本次活动的第一站——新丰县黄沙坑村。 <br>  </b></h1><h3></h3> <h1><b>远眺黄沙坑村</b></h1><h3></h3> <h1><b>  签名仪式</b></h1><h3></h3> <h1><b>  主席台介绍左往右:黄礤镇黄沙坑村党支部书记张杏德同志,黄礤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谭文增同志,邬波同志,新丰县政协嵇春明副主席,新丰县人大廖少明副主任,尹小平同志,黄洪英同志,钟黎星同志,黄千山同志。</b><br></h1><h3></h3> <h1><b>  参加这次活动的东纵、边纵后代主要成员有:<br>  原东江纵队政委、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委、中共广东省委原书记、广东省政协原主席尹林平同志之女,尹小平同志;<br>  原东江纵队北江支队支队长、广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邬强同志之子,邬波同志;<br>  原东江纵队东江抗日自卫总队总队长、粵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东江第四支队政委、广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郑群同志之子,郑德良同志;<br>  原东江纵队第五支队政委、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二支队司令员、广东省军区原副司令员黄业同志之子,黄千山同志;<br>  原粤赣湘边纵队东江第二支队司令员钟俊贤同志之子,钟黎星同志;<br>  原粵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共产党员、农工党广东省委原副主委兼秘书长、农工党中央原顾问黄桐华同志之女,黄洪英同志。<br>  还有早期在滃江地区进行革命活动的郑大东、陈仁畿、吕苏同志等前辈的后裔亲属。</b></h1><h5></h5><h1></h1><h3></h3> <h1><b>  会上,廖少明副主任:对“革命老区寻访团”的到来致热烈的欢迎!讲述革命先辈在新丰的工作和战斗;先辈领导新丰的革命武装给以高度的评价,缅怀先烈,对革命巨大贡献的先辈致崇高的敬意!</b></h1><h3></h3> <h1><b>  邬波同志致感谢词;点到由各地到来的后代们,讲述了当年先辈们的革命故事。</b></h1><h3></h3> <h1><b>张杏德,郑德良,嵇春明,邬波,尹小平,廖少明,谭文增, 胡钢,</b></h1><h3></h3> <h1><b>  下午,前往黄沙坑革命烈士纪念碑。</b></h1><h3></h3> <h1><b>  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b></h1><h3></h3> <h1><b>  向革命先烈行三鞠躬礼。</b></h1><h3></h3> <h1><b>  纪念碑的背面碑文。</b></h1><h3></h3> <h1><b>  黄沙坑村是新丰县知名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村,地处新丰、翁源交界的深山之中,辖内有海拔1193米全县排名第二的高山(山名)。早在1939年,附近的梁坝村开办“抗战学校”时就经常有学员在这里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秘密发展地下党员,随后建立了黄沙坑党支部。此后,该村逐渐成为地方游击队和东纵北江支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的区域。北江支队指挥部曾从英德转移至此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领导邬强及何俊才、梁泗源等也曾在此活动并指挥战斗。</b></h1><h1><b> 1945年8月中旬,林锵云、王作尧、杨康华组成粤北指挥部,以及支队长刘培、政委黄业率领五支队和干校军训班、政治部的政工队等1200多人从博罗横河出发,挺进粤北。</b><b>部队路经黄沙坑村,略作休整,继续北上。</b><b>根据该县党史记载,该村在革命战争时期有400多人口。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全村90%的村民参加了农会,有56人加入了党组织、游击队或民兵组织,期间没有一个农会会员游击队员和民兵投敌叛变,有烈士10人。</b></h1><h3></h3> <h1><b> 解放战争期间,为了对付敌人的烧、杀、抢、掠,村民群众长期睡居山上,因夫妻长期分居,三年间全村没有出生过一个小生命。1949年8月,该村与翁源黄洞游击根据地一起被粤赣湘边纵队北一支队授予“革命功高”锦旗,以表彰两村人民在革命战争中作出的巨大贡献。1957年广东省人民政府评定该村为“抗日战争革命老区村庄”。</b></h1><h3></h3> <h1><b>  继续参观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成立纪念广场。</b></h1><h3></h3> <h1><b>  向革命先烈纪念亭敬献花篮行三鞠躬礼。</b></h1><h3></h3> <h1><b>  新丰县人大副主任廖少明介绍先辈们的革命活动事迹和老区建设成绩。</b></h1><h3></h3> <h1><b>  尹小平同志叙述了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是以东纵北撤后留下骨干为基础发展、建立起来的一支武装部队;边纵的成长战斗历程和光荣历史。我们必须继承先辈的光辉事业,激励后人发扬革命传统,不忘初衷,牢记史命,坚定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而努力奋斗。</b></h1><h3></h3> <h1><b>  后代叶丽霞向老区人民赠送国画“欣欣向荣”,祝革命老区建设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b></h1><h3></h3> <h1><b>  活动策划、协调负责人胡钢同志。</b></h1><h3></h3> <h1><b>  </b></h1><h3></h3> <h1><b>  江下村。北江第一支队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北江第一支队”,他的前身是粤赣先遣支队、广东人民解放军北江支队(简称北江支队)。1949年4月3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正式将北江支队改为北江第一支队,任命何俊才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黄桐华为副司令员,林名勋为政治部主任。原北江支队政治委员邓楚白上调边纵工作。5月1日,北江第一支队部发表成立宣言,向社会正式公布部队番号、任务、政策及其部队纪律等。随后,在纵队党委和中共滃江地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滃江和北江地区,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不断开展武装斗争,壮大部队建设,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大军,解放了整个滃江地区,为滃江和北江各县的政权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8月1日,正在沙田、遥田休整的北江第一支队支队部决定,在遥田江下围补行北江第一支队成立典礼和庆祝“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当天,北江第一支队支队部在遥田江下围召开了庆祝大会,当地人们称为“万人大会。为了纪念这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集会,1992年,新丰县人民政府在遥田江下围建立一座“北江第一支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碑;2003年又盖起纪念亭,让世代人民瞻仰。</b></h1><h3></h3> <h1><b>  16日上午前往英德桥头镇烈士陵园祭奠革命烈士。</b></h1><h3></h3> <h1><b>  在纪念碑前,后代们向革命先烈敬献鲜花行三鞠躬礼,缅怀为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儿女。</b></h1><h3></h3> <h1><b>  英德县桥头镇烈士陵园。1949年县委、县政府拨款建成烈士纪念碑。1986年在原有纪念碑、纪念亭的基础上建成烈士陵园。当时有许多曾在这里战斗过的东纵、边纵老同志为此捐款,也有我们后代朋友的捐款。2015年桥头镇党委、政府将烈士陵园重新修缮陵园内安葬着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的革命烈士。</b></h1><h3></h3> <h1><b>  继续寻访龙口村。</b></h1><h3></h3> <h1><b>桥头镇副镇长张庭宏介绍龙口村革命事迹。</b></h1><h3></h3> <h1><b>滃江河</b></h1><h3></h3> <h1><b>  面对江边合影。</b></h1><h3></h3> <h1><b> 龙口村。在公路不发达时期,滃江是英东地区与外界交往的主要途径之一。龙口村坐落在滃江河畔,自古就是人行交通、货运往来的枢纽。<u>东江纵队北撤时</u>,距离大鹏湾登船点距离最远的粤北各部队,总集合点定在龙口村。</b></h1><h3></h3> <h1><b>  参观潭峰寺。</b></h1><h3></h3> <h1><b>  桥头镇副镇长张庭宏介绍潭峰寺革命故事。</b></h1><h3></h3> <h1><b>  桥头镇潭峰寺,英德市文物保护单位。据该寺“迥龙山潭峰寺碑记”和“潭峰寺百祖灯碑记”记载,该寺始建于明万历28年,康熙11年扩建。400多年来,它受供香火为福施善,是英德东部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寺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人常在潭峰寺活动。1942年,为缓解英德东部山区孩子读中学困难,由共产党人主导、当地知名人士参与,创办了英东中学。潭峰寺是英东中学最早的校址。</b></h1><h3></h3> <h1><b>&nbsp; 英东中学。校名由叶选平同志题写。该校创建于1942年,前辈谢永宽同志曾介绍的:“我是1939年由中共北江特委以特派员和路东地工委书记的身份,从事粤北地下党领导工作的------。英东中学的议办、组建和建成,完全是北江特委根据南方局在抗日战争时期,占领文化阵地、培养骨干人才的指示,由北江特委书记黄松坚直接领导一手策划的。为了创建这间属于共产党自己文化阵地的学校------,有英东党组织负责人廖碧波、石可权、林名勋、陈仁畿等的决心和积极运作---,把这所共产党的中学在国民党的眼皮底下办起来了。 该校的师资,全部是由北江特委通过上级党委从兴、梅、阳、始兴各地调来的地下党领导人。时值广东省委遭受破坏,大批领导骨干转移隐蔽,也为该校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她是发展党员、培养革命骨干的红色阵地。该校以延安抗大精神为办学宗旨------,主要是灌输马列主义无产阶级革命道理以及当时抗日救亡形势,激励学生热爱共产党,热爱祖国,勇赴国难的决心。因此,1945年和1947年英东中学全体员工两次投笔从戎,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所作出光荣而伟大的奉献,证实我党早期决心创办英东中学的远见卓识,达到了预期的结果”。</b></h1><h3></h3> <h1><b>  1945年,东江纵队北江支队开辟了以英德东乡为中心的北江东岸根据地,该支队的野火大队队部设在潭峰寺。1946年6月东纵奉命北撤山东,曾将部分武器弹药隐藏在潭峰寺,这为日后恢复武装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支援。</b></h1><h3></h3> <h1><b>  下午,参观“英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展馆。</b></h1><h3></h3> <h1><b>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忘先烈,不忘老区人民。</b></h1><h3></h3> <h1><b>  邬波同志接受电视台采访。</b></h1><h3></h3> <h1><b>  东华镇渔湾,大同社学。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英德县苏维埃政府”旧址。1931年8月28日晚,中共北江特委领导当地农民,成功举行武装暴动——渔湾暴动。29日,英德县苏维埃政府在大同社学宣布成立,同时诞生两个农军大队。将建立政权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为日后的革命斗争造就了一批骨干人才。中共英德地方史对渔湾暴动是这样评价的:它对英德乃至北江地区,有着很大的影响。第一次在成立政府的同时,成立了人民自己的武装有着深远影响。</b></h1><h3></h3> <h1><b>  瞻仰宝洞革命根据地纪念亭。</b></h1><h3></h3> <h1><b> 在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献上鲜花行三鞠躬礼。</b></h1><h3></h3> <h1><b> 东华镇,倒洞,现称宝洞。为迎接“两王支队”南下,开创五岭地区根据地。1945年8月下旬,东纵西北支队、独立一大队珠江纵队南三大队,在倒洞陆续与北江支队汇合。9月初,在此召开了“倒洞会议”决定四支部队成立“联合指挥部”,率领部队向五岭地区挺进同时邬强同志带领北江支队一部份,坚持北江东岸地区的武装斗争。宝洞革命根据地包括潭洞、三山、沙老坪等地,地处英(德)佛(岗)交界边区。东纵的北江支队、粤赣湘边纵队的北江第一支队,均以此为根据地,开展英(德)翁(源)曲(江)新(丰)佛(岗)边区的武装斗争。</b></h1><h3></h3> <h1><b>参观“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旧址。</b></h1><h3></h3> <h1><b>  雅堂小学。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旧址,亦是东江纵队北江支队部旧址。1945年6月,中共粤北路东工委、英东县工委、北江支队党委共同研究决定:成立“北江东岸抗日动员委员会”。7月12日,社会各界代表100多人,在雅堂举行“北江东岸国是座谈会”。经过四天讨论、协商,按照共产党“三三制”原则,民主选举出抗动会成员。抗动会的建立,标志着北江东岸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同时展现出北江支队开展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与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相结合的工作取得显著成绩。</b></h1><h3></h3> <h1><b>  17日上午,参观英德革命历史博物馆。</b></h1><h3></h3> <h1><b>  继续参观九龙镇金造村。</b></h1><h3></h3> <h1><b>  罗村长引导参观并介绍先辈们的革命事迹。</b></h1><h3></h3> <h1><b>  参观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b></h1><h3></h3> <h1><b>  金造村。解放战争时期,粤桂湘边纵队机关曾驻该村。1946年7月,中共小北江特委干部训练班旧址。1949年1月16日,金造九龙武装起义发生地。</b></h1><h3></h3>

北江

支队

湘边

同志

纵队

革命

东江纵队

英德

老区

先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