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孙由村《蟹子井》的传说

家和万事兴

<p>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中楼镇孙由村有一口古水井。</p><p>古水井又称《蟹子井》,坐落于村内东西大街东头南侧,此井在孙由村古庙东300米处(此庙毁于1970左右文化大革命后期)为一甜水井。此井不但记载着孙由村的历史,同时也是打井建筑艺术的印证。</p><p>建造日期:(不祥)</p><p>《蟹子井》是孙由村的古井很出名,造型独特,历经一干多年的沧桑岁月,青石井栏上的绳索印痕已深多寸,有些甚至已被磨穿。</p><p>井口直径宽约1.5米,深6米,井底直径宽约3至4米。小青砖(比现代青砖小)砌墙,墙体在4米处下按八卦方位留有小窗口(用于排水第一层四个、下第二层八个),井底用柳木做成(至今未烂)。</p> <p>孙由村古老而闻名,民间流传着《蟹子井》的神话故事。</p><p>古时候有一天神仙蟹家三兄弟,修道多年身背造井工具打此路过。一时兴起打赌比造井手艺,鸡叫为限。于是三兄弟各自选择了造井地点,天黑开始打井建造。大哥老实厚道,二哥办事稳重老练,老三手艺精湛、狂傲霸气,大哥赶紧、二哥也不敢松劲都使出浑身解数拼命赶工。</p><p>只有老三认为自己本领大抽了一会烟,喝了一会茶慢腾腾的没着急。等大哥二哥打造好了井又把井埋好藏好后,老三刚刚打造成功。</p><p>这时二哥跟老三开了个玩笑、手捏鼻子学公鸡叫了三声,老三听后误认是公鸡叫了,没来得及埋藏好就急丛丛的走了……。</p> <p>从此以后就留下了这口井,后被称为《蟹子井》清澈见底,甘甜爽口,一直被孙由村村民袓祖辈辈沿用到八十年代。</p><p>1968年被人为毁坏过一次,井的西边有一小窗户被人为打掉后整个井的西面全部毁坏。村里的村民整修了半个月的时间,其中几次反工才免强修好,现在看井壁也和原井壁悬殊很大。</p><p>儿时的水井如今还是那模样,清澈的水里倒影着天空,抬头望去,不知为什么那么巧合,一直感觉好神奇,小时候爱这么想,如今仍惊讶于她的浑然天成。</p><p>每一次临近总能唤醒潜伏于灵魂深处的久远,一种难以解脱的水井情愫油然而生,一个平凡的乡下地方,没有名人没有特别的名胜古迹。</p><p>唯独这口坐落在村东西大街东头南侧的水井,它孜孜不倦的见证着人们兴衰起落,也是日出而做,日落而栖人们的必经之路。</p><p>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忙着耕种,小孩子们就在井边扎堆着玩,每每被大人发现后怕孩子掉进井里就会受到惩罚。我一直坚信,她是善良的,这么多年来,从没用过井盖也无一个小孩掉进井里。</p><p>贫穷的风里偶尔飘来肉香,至今还记得小伙伴们分享美食的情景。那时候,谁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伙伴们都会背着大人偷偷的用纸包出来在井边分给大家吃,比如家里炒豆豆什么的。喝一口井水,尝一下美味,童年喝着井水的味道真的很好。</p><p>随着时光变迁,井边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渐渐懂得了井水赋予的特殊意义。每打一次水,就多一份入乡随俗的理解和宽容;每洗一件衣,就添加一份为人处世的淳朴与洁净。</p><p>水井深度一根大约七米的木竿才可以到达井底,天旱季节大人们会抽空淘水井,基本上每年一次。每次淘水井都是非常热闹,人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把井里的泥土一点一点掏上来,累了一批接着很有自觉性的又一批主动接力着忙活。掏出来的泥土黑黑的,还有很多树叶、草叶、瓦罐的碎片等…。</p><p>每次路过水井都会不自觉偷偷的照一下自己,摸摸头发,拍拍脸,对着水井挤挤眼。我想对水井如此依恋并不影我响对她的敬畏她不会怪我的。记得有一年,天气大旱,每天打水的人排着队。我们只能等到夜里没有人才去打水,母亲说夜里的水特别干净会多挑一些。</p><p>每当到了寒冬腊月北风刺骨的那些日子里,由于挑水的人太多洒出的水也多,井边十几米的地方都结了冰很滑很滑的。乡亲们为了防滑都很自觉弄一些沙子撒上,有时还不知道是谁撒的。</p><p>曾居他乡时除了想念父母,就特别想念村里的这口井了,想着在她身边啃着生地瓜;想着村里红白喜事大家围着在井边的一幕幕……。</p><p>她就那么默默地分享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她用特有的甘甜,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现在村里人口少了,挑水的寥寥无几,早就失去了儿时的繁华,萧条的让人看了心酸。我探头望了望长满青苔的井里,清澈的井水很平静很深邃。几片漂浮在水面的落叶,就像婴儿一样熟睡在妈妈的怀抱里……。</p><p>自从有了压水井、电机井、自来水后,才逐渐被人们废弃。后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村里才把这口井封盖了起来。</p><p>这便是孙由村《蟹子井》的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p><p>《蟹子井》的存在是真实的噢!!!</p> <p>郑重声明:此文是本人原创文字,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刊发公众平台,严禁盗用,请尊重作者,维护版权!!!</p><p>原创于2019年5月2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