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黄楼院!(长城文化体验118)

宁肃

户外几年,从不事先功课。为的就是遇景随缘。我以为,这样可以多有惊喜、少留烦恼。但是,黄楼院长城穿越是个例外。事先,细读票哥游记《在那史诗般不能遗忘的山坡》两遍,且摘录要点,满心期待。结果,遗憾随之而来!<br> <p> 1、期待中的云海,没来!<br> 黄楼院至双关子,是昌镇长城接龙第十五集,也是我缺的五课之一。必须补课!其实,补课目标明确,就有功利心在侧,遗憾也就在所难免了。<br> 5月19日,天气预报北京昌平阴、河北怀来小雨。讲实话,户外久了,对天气反倒越来越在意。尤其是刚经历了雨崩的两天雨中徒步,不免心生怯意。背着行囊,裹着雨衣,走起来是真难受,更不要说一步一滑,费神又费力。当然,还没法拍照,尤其是单反。所以,上周日的沿河城、洪水口长城穿越活动,我就临阵脱逃了。但不能总逃呀,况且这是补课。于是,自己安慰自己,“今天是雨后的阴转多云,应该云象不错!说不定有雨后云海呢。”路上,还微信跟朋友得瑟。我看过箭扣的云海、水头的平流雾,但都是在微信群的相片上。“下了一天一夜的雨,平流雾甚至云海的概率应该很大!”抱着如此的期待,我出发了。<br> 到达昌平黄楼院,天色依然阴沉。按计划上山,据领队说需要攀升700米。心想,700米的高差虽然不算大,但这两天一直下雨,就怕地面泥泞,走来不会轻松吧。<br> 顺沟进山,有一条小路还算清晰,也还算硬实。过了北坡上的几间空置房子及饲养栏,斜面坡度变大,树木更加挺拔更加茂密,以白桦为主的乔木取代那些叫不上名的灌木而占据了植被主体,刚才还露着头的驴们现在已全体没入了林里。<br> 随着小路的攀升,开始出现淤泥,甚至是小路被冲成槽状,可见前一夜的雨不小。躲开淤泥走小路一侧的坡面吧,土壤及腐叶早已为雨水浸泡,踩下去也是一鞋的泥。因此,上坡难免下滑,不得不拽着树枝、抠着树根、扒着树干。如此一来,人很疲惫,又费时间,大家走不了十几步就得驻足大喘气。想着还要先去看高楼及圆楼,不敢过多歇息,就强打着精神努着身体攀而跋涉。<br> 终于钻出树林,长城就在眼前。登高临下,全无半点云雾,第一个期望,泡汤!<br><br></p><p> 2、失败的英雄,可敬!<br> 这是一条绿荫遮蔽、鲜花点缀的通道,本该是植被芬芳、清香弥漫的走廊,但浪漫不在,狂风袭来。眼下的风着实大了些,灌进胸腔里的是野蛮的寒流。</p> <h3><font color="#010101"> 知道今天有风,单位的微信群,昨晚就发布大风黄色预警,通知有关人员加强值守。当时想,还好,本人没轮到值班,可以照常户外。所以,一上城墙就让风给兜得东倒西歪之际,我还很乐观:云海虽没有,但一刮风就该有蓝天大白云呀。于是,忘了老高老曹,丢了巨蟹兄弟,全力往高楼冲去。</font></h3> <p> 费好大劲才登上传说中的1390高地,据说新勘测的数据为1427米。之所以成为传说中的主角,是因为发生于82年前的南口战役。当年,中日军队围绕1390高地展开过殊死争夺,双方伤亡惨重。</p><p> 风声里仿佛传来,“一九三七年呐,鬼子就进了中原,先打开卢沟桥,后打开山海关呐……”当时,日寇相继占领了北平与天津,并沿津浦、平汉、平绥三线扩张侵略,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对此,国军进行相应部署,对日抗战。在平绥路方面,首先是南口战役。</p><p> 据史料,“1937年8月7日,日军第5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向南口及其沿线长城要隘展开进攻,南口战役打响。中国守军在汤恩伯将军指挥下,在各个阵地均与日军展开激烈争夺,反复冲杀,甚至一日之内守军伤亡1200余人。”“经激战,日军于13日攻占南口镇,但在继续发展进攻时受到守军的顽强阻击。”对此,日军改变重点进攻方向,着力对国军防线西翼发起强攻。</p> <p> 据杨国庆先生的《黄楼院长城抗战战场的遗址现状与保护考察报告》,“南口抗战黄楼院长城战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流村镇黄楼院村(已搬迁)北约二公里的山脊处,海拔1080-1200米。”其中,1390高地是昌平地区最高点,从而使得该高地上的高楼15号敌台“成为北京地区海拔最高的长城敌台,傲视群楼,孤绝千仞。”所以,高楼在北京史学界和户外墙迷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赢得了广泛的关注与情感。<br> 巨蟹恶魔在《长城—高楼段之黄台子29号至高楼2号》中写道,“高楼之西南是被日军称为‘灰岭’的一线山脊,连接到镇边城方向,山脊线的西北侧是西线的防御核心横岭城。高楼之东是我军称为‘西大岭’的山脊线,长城从‘西大岭’上经过,西大岭北侧是中线防御的核心石峡关。高楼是可以同时撬动横岭城和石峡关的杠杆,必须确保无虞。”票哥则进一步指出,“高楼附近的横岭、骡子圈、850高地、黄楼洼、长峪城、黄楼院是南口战役的西翼战场。”此由可见,1390高地是整个南口战役西线的首要制高点和核心阵地。<br> 据史料,“17日,日军步兵第42联队第1大队夺取了长城防线上的最高峰1390高地。随后,日军第5师团主力逐次展开于1390高地至镇边城之间,向守军发动攻击。”为夺回被日军占领的1390高地,国军与日军在高楼附近的狭长山脊上展开了拉锯战。期间,日军不仅动用飞机大炮,还惨无人道地施放毒气,使担任攻击任务的第21师122团遭受重大伤亡,团长刘芳贵阵亡。<br> 在此情况下,国军迅速调整部署、再次集结重兵,除汤恩伯部,傅作义部、卫立煌部也火速增援。“19日,汤恩伯下令将得胜口、居庸关、镇边城一线阵地区分为3个固守区。”其中,东西大岭及黄楼院一带为第2固守区,也是核心区,由第21师一部及第4师第10旅防守。“21日拂晓,日军向横岭城方面发动攻击,其主力一部向黄土洼及其以东高地猛攻。战至中午,第4师伤亡惨重。”“22日,日军一部突入长峪城北沿守军阵地。第72师第416团增援反击,将所失阵地夺回。尔后,日军向灰岭子第72师阵地正面攻击,并以一部向镇边城迂回。”日军占领镇边城后,经过北唐儿庵沟迂回水头村,抄了国军后路。26日,日军第5师团一部占领怀来,正面长城沿线的守军处于被日军包围态势下,汤恩伯不得不下令突围。至此,南口战役失败。<br> 这场战役历时20余天,国军投入兵力6万余人伤亡过半,日军投入约7万人伤亡也上万,其惨烈程度不亚于台儿庄战役和淞沪保卫战。好多连营建制不存,一些师团长也战死沙场,就连人们称为“饭桶将军”的汤恩伯,也不要命了,据说瘦得像鬼一样,精神都用香烟维持着,身边只剩下了两个传令兵,其他的都上了火线。他们,是英雄!但遗憾的是他们败了。他们是英雄,遗憾的是英雄是国军。国军,也可以出英雄!<br><br></p><p> 3、给长城美容,愚蠢!<br> 那场战役,留下了很多战争创伤乃至精神财富。《黄楼院长城抗战战场的遗址现状与保护考察报告》中指出,“黄楼院长城战场作为一个完整的战事防御体系,以长城为依托,敌台、城墙、弹孔、炸痕、战壕、弹坑、散兵坑、遗骸、战争遗物等保存完好。”“黄楼院长城战场上的每一个弹孔弹痕,每一块残砖碎石,都是日军侵华铁证。”“长城一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而抗日战争赋予黄楼院长城极为特殊的历史意义,此段长城担得起‘血肉长城’四字。”可是,眼下黄楼院长城已开始修缮,高楼及以北五座敌楼已经面目全非。<br> 高楼编号15号,只一门拱券朝南,估计当年有梯可供上下。如此险要之地何以“独眼楼”呢?票哥说独善其身老师的解释是,“15号敌台处于怀来平原南侧的制高点上,视野辽阔。由于高山阻隔,易守难攻,冷兵器时代,兵马到此极其不易,明代修筑此段长城突出了此敌楼的防御核心作用,瞭望敌情、指挥两翼,因此修一眼券门供登楼,楼顶再立一根瞭望桩,用于观察广阔的怀来平川。”也就是说,冷兵器时代,高楼主要用于观察指挥,设置指挥机构,是攻防体系核心,但不一定是攻防焦点。而在南口战役里,高楼既是核心又是焦点,从高楼墙体上斑驳而密集的弹孔与炸痕,就可以想见当时1390高地上的战斗激烈程度。有人说,可以数出108个弹孔。但以军事常识分析,断然不止。听说,修缮这座敌楼时,本已把所有弹孔都抹平了的,后在有关专家干预下才不得不“恢复”。在此,真想给那位专家敬礼,您救的是一座丰碑,是国家精神和民族图腾呀!</p> 多么想看看修之前的那座高楼啊!那座饱经战火的敌楼,该是多么沧桑而伟岸,多么残破而巍然!我还没给您敬个礼,他们就把你变了!按照他们的审美和他们的心理,“修缮!”我知道,你肯定不想掩了你的伤口,那里流的是成千上万国军的血呀;你更不想给你美了容的,勇士破肢断臂断没有丑的道理。可是,你遭了日军的炮挨了日军的枪,几十年后却又被你的子孙动了刀呀。把弹孔抹平,不是敌楼丑与美的问题了,也不是修缮的态度与工艺问题了。我只能说,“愚蠢!”<br> 高楼往北,是14号台,也是修缮之作,砖是新的,灰是新的,箭窗南三北四,东西各一窗一门。如此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修法,虽屋顶露着天,也古韵尽失,像个露气的盒子扣在地上一般,被驴友们视作“真丑!”<br> 比14号和15号更丑的,是13和12号。本来是砖石敌台,但眼下只余台基,不见墙体。修缮时,大概是顺坡就势,稍作铲平,然后规整,应该还做了防水吧,看上去就像个水泥怪物,如此新颖,如此扎眼,关键是真扎心呀。<br> <h3><font color="#010101"> 接下来的11号和10号,还保留了一定的外貌,但加进了太多太狠的个人意志:平的太平,圆的真圆,斜边真直,新旧分明。甚至,拱券填实,门给封堵。真想说,“大哥,这还是明代敌楼吗,是现代版的吧?”盯着这些很平整很规整很齐整的改良作品,仿佛看到了那沉重的锤头在砸、瓦刀在砍,去除着残砖与碎石,去除着细节与纹理,去除着弹痕与血污,可历史印记与精神图腾呢?真想喊,“谁的施工队呀?有没有文物修缮施工资质?依据的是什么规范与工艺?”</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 长城,不是不可以修,而是真应该修,但关键是怎么修呀!这可不能摸着石头过河,错了咱再改。要知道文物的不可逆进程,错了就是花再多的钱也改不回去的!难道,现在的败笔还少吗?</font></div> 从高楼15号至10号这段,城墙也修缮过了,把干插边的石块用水泥加以固定,基本形态虽保留着,但失去了干插的特征。如此改变干插边的基本属性,你说说这种修缮是否必要是否成功?“这要花多少真金白银呀?”<br> 走这一段时,天已放晴,真正的蓝天大白云呀,可是驴友们的心是多么沉郁,多么寒冷!<br> 票哥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完工后的青砖敌台与石砌墙体,已失去往日的沧桑和历史厚重感,抹去了游历者对那段惨烈悲壮历史的记忆。特别是有的敌台被修复得不伦不类,更令人惋惜。可以说修复这段长城从商业角度讲不能算作必要,而从保护历史文物角度讲是十足的败笔。”<br> 《黄楼院长城抗战战场的遗址现状与保护考察报告》提出,“南口战场是八年抗战北京唯一一处大规模正面抗日战场。如此大规模的抗战遗迹群,在全国范围内也属罕见。”而黄楼院长城的战争遗迹最为完好,但这些都是不可复制的宝贵历史遗产,“所有战争遗迹、遗物,而对其任何一点改动都会造成不可逆的影响。”可是,在10号敌楼南侧的树林里,我看到了堆放的施工用具,据说还没修完,修缮工程还将进行。“这可如何是好呀!”<br> 此刻,我们多么惴惴不安,但只能和杨国庆先生共同祈祷,“但愿黄楼院战场,不会成为第二个高楼!”<br> 4、没走完全程,逃兵<br> 虽然高楼15至10号敌台及城墙“被修缮”,但整个穿越线路的两端还好,保留着战火的痕迹与历史的年轮,“够劲儿,够味儿!”<br> 高楼西北方向,下坡不远有两座敌楼,编号分别为黄台子28号、29号。这里已属河北地界,用票哥的话说是,长城“从这里开始恢复了原生本质,没有丝毫粉饰。”<br> 28号为2x4规制,墙体残缺,但西墙四窗及北墙一窗尚存,风骨毕现。<br> <h3><font color="#010101"> 再往西的黄台子29号,是座圆楼,乃北京周边长城六大圆楼之一。尽管比28号还残还破,但仍不失壮美之风和英武之气。“这是位有形有魂有气质的老兵呀,真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往前,该是去往拒虎关与大营盘,我还缺着这段,有机会补上。</font></h3> <p> 其实,高楼14号、15号以及黄台子28、29号只算加班,此次穿越主体还在高楼13号往北,一直到双关子。“路程远着呢,赶快走吧!”</p><p> 高楼9号为马面,整体坍塌,一堆乱石,但附近干插边还算有型,蜿蜒逶迤得很远。</p> <h3><font color="#010101"> 拐向左,上坡有座相对完好的敌台,编号该是高楼8号。其中室方正,且有环廊,最少有三眼箭窗。虽顶部坍毁,但看砖石细碎,且有弹孔分布,必定是经过了战火洗礼,却仍威武不屈、傲然屹立,令人敬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再往前,是高楼7号、6号两座残台基,看不出形制。但仅从高大宽厚的台基就能看出当年的雄姿不凡。“这是位残疾老兵,真正的抗战英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走到这一段,风力加强,刮得人不能站立。看着孙悟空都老实坐在地上不动,我也坐了。但坐下也抗不住风,于是躺下来弓着背,脚蹬着石头,才勉强平衡。看那巨蟹兄弟如躲避炮弹的战士一般,跑几步卧倒,再跑几步再卧倒。后来他说,他是听风声一小就跑,风声一大就倒。“这经验,真好!”</font></h3> 总躲着不是事儿呀!巨蟹已连跑带倒地前头好远了,咱几个不能总窝在这呀!于是,也效仿巨蟹,发动四驱,爬几步停下,停一会儿再爬。这风有多大呀?说七八九十级的都有,反正城里因大风刮倒树木和墙头砸死了人。何况山上呢,这里还正是大风口。<br> 这座3x4的敌楼不错,该是高楼5号吧。但顾不得仔细端详,就匆匆逃下。风太大,安全第一呀。再往前看,线路还远着呐! <h3><font color="#010101"> 从高楼5号下坡,西北风更大,总感觉要把人兜起来摔到墙下的树上。太紧张了,这是段恐怖的时光。</font></h3> <p> 经过了一堆乱石的高楼4号遗址和一块高耸的巨石,终于平安降落在平缓的垭口。这里还有个高楼3号残台,也是一堆乱石。在此,越来越多的驴友躲在墙下避风。“这还没走出高楼地段呢,整个行程不过一半。”“双关子北坡很陡,下撤本来就难,这么大风必定危险。咋办?”</p><p> 半个小时后,等来了领队和大部队。风中的他们,一个个像战场上下撤的老兵,步履蹒跚,一摇三晃……</p> <h3> 集合完毕,全体同意:就地下撤!后来才知,只有水底游鱼一人走完全程。他是英雄,我是逃兵!<br> 上车后,我发朋友圈,“当年死了那么多人,这里怨魂太多呀!”写到此,我能听到那哭声,“呜,呜,呜……”<br><br></h3><h3> 5、丰碑和诗句,失之交臂<br> 看票哥游记,知道高楼西南200余米的黄花坡上有处诗刻,取材于诗人穆旦的大作《森林之魅—祭胡康河谷上的白骨》,“静静的在那被遗忘的山坡上/还下着密雨,还吹着细风/没有人知道历史曾在此走过/留下了英灵化入树干而滋生……”我也认为,黄楼院虽不是野人山,但这首诗完全可以慰藉这里的抗战英灵。没看到诗刻,所以我遗憾。<br> 这里,还有一座“迟来的丰碑”,是民间人士为纪念南口战役参战官兵而立。由此可见,民间不乏志士,血性不止军人。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那段尘封的历史,他们愿与这些战地英灵结缘,来体验八十年前的卫国战争硝烟。<br></h3> <br> 虽然,这次穿越没有走完全程,留下了诸多遗憾,但也收获满满。正如巨蟹所言,“今天的穿越虽不完美,同样是一段人生历练。未走完的长城接龙之路,可留待日后随时补上。”<br>  我相信,穿越可以中断,但遗憾不会永远! 注:最后两张相片,为鬼斧领队提供,在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