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前天晚上,我写了篇文章《童年的记忆》,<a href="https://www.meipian.cn/2518mgr6?share_from=self" target="_blank" class="link"><span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span>童年的记忆</a>有朋友反馈说:文章写的真实,看了感觉很好,唯一不大明白的就是在第四小篇中的”寻睡处”,希望能详细解释一下这种现象。</h3><h3>我想这大概就是年龄代沟吧,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可能真不能明白。所以,特别把《有一种相伴叫”寻睡处”》从文章中剔出,单独成篇。</h3><h3><br></h3> <h3>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我出生在太行山西边的一个小山村。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窑洞,门右边有一个大大的土炕,下面有灶可以生火。白天做饭,晚上睡觉非常暖和。</h3><h3>那个年代农村里是没有幼儿园的,大多数孩子到十来岁才上学。我八岁上学,在村里与我同年级的都大我二三岁。</h3><h3>我们那里农村吃饭时间与城里有所不同,早晨农民出去劳动,回来吃早饭在八点半左右,中午饭一般在下午一点半,晚饭就跑到晚上七点以后了。</h3><h3>学校的作息时间与农民的生活一致,早上六点到八点早自习,上午九点半到十二点半,下午二点半到六点半上课,晚上八点半到十点半晚自习。</h3><h3>在当时农村的父母孩子多,家家都是三四个,我们村里最多一家有十个孩子,老大大我父亲二岁,老小小我三岁。父母除了第一次送孩子去学校外,平常是不接送的。一个大队(村集体)一所小学校,大队由三四个自然村组成,最远的上学要走三公里山路。学校就一个老师,所有的孩子都在一个班,老师上课都忙不过来,孩子们放学后的事情就更管不过来。另外,学校也没有宿舍可以让孩子们住,老师想管理也鞭长莫及。这样,滋生了一种现象叫”寻睡处”。</h3> <h3>可能有些人对这种情况不是很了解,就是孩子们在学校附近找个家,晚上不用回家。年龄相仿的孩子集体在一起睡觉的地方。大家一起玩,一起闹,一起去学校。当然,也是需要大人们看管的,不然,孩子们打闹起来很难消停下来。农村窑洞大都是一家有三孔,一般大人们在中间住,在隔壁给孩子们单独一个窑洞住。也有和孤寡老人在一起住的,可能是不随便吧,都喜欢单独住一起。</h3><h3>孩子们住一起的好处是不用晚上跑远路。副作用就是喜欢一起逃课,上树淘鸟蛋,进山捉野兔,下河抓鳖,地里偷瓜。</h3><h3>这种在一起处下的感情特别深厚,前段时间清明节小伙伴们一起聚了聚,回忆最多的还是”寻睡处”带来的欢心。</h3><h3><br></h3><h3> 2019-05-28</h3> <h3>作者简介:梁斌,男,山西长治人。1971年出生于革命老区山西省武乡县的一个小山村。86年参加工作,现为淮海集团的一名员工。爱好文学,喜欢写作。发表作品有《忆姥爷》《童年的记忆》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