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用尽蛮力一呵呵</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董力</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大年初八,有一位家长与我约谈,他说他家孩子有点笨,成绩不太理想,主要想听我讲讲巧学的方法。这个孩子我比较熟,跟我学习过。我说,别想着讨巧的事,死记硬背,努力做题就好了,没有什么更好的巧招,所谓的巧招不过是骗人的把戏而已。</h1><h1> 好似家长不甚满意,我领着他去自习室看了看,告诉他学校里年级排名特别靠前的孩子用的也不过是这一招而已,只是人家的孩子比较聪明,一用就灵,好似用了成仙的妙法,其实都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上的功夫;他的孩子相较笨些,得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或许才灵,不能着急。 </h1><h1> 我把他家孩子从自习室里叫出来,三个人一起谈了一会,专门说了说这个意思。孩子很听话,一一应承着,微笑着,不犟嘴,因为比较熟,也不拘束,所以我能预知这个孩子将来考得太错不了,因为老天爷也会喜欢这样的人,本份用功,老祖宗早就有明示“天道酬勤”,老天爷不帮这样的孩子,会帮谁呢?</h1><h1> 家长千恩万谢地走了,我知道他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但我也无能为力,让我巧舌如簧地说一通他喜欢的巧招,实在说不出口,抬头三尺有神灵,敢吗?我是不敢,上有老,下有小啊。</h1><h1> 忽然想起年前给学生辅导作文时讲的我摘自《指月录》上的一则材料:<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昔有一老宿,因僧问:“狮子捉兔亦全其力,捉象亦全其力,未审全个甚么力?”老宿曰:“不欺之力。”</span></h1><h1> 什么是不欺之力?“全其力”呀,就是用尽蛮力,不遗余力,不耍奸,不借力,不欺己,不欺人,就像狮子,兔子无法与之相比,但捉兔要“全其力”,而大象是狮子所无法比的,尽管打不过,也要“全其力”,成败由天,做事由己,用尽蛮力而已。</h1><h1> 我知道没人喜欢 “用尽蛮力”一词,但我喜欢,尽管这个词被人家用作贬义。 </h1><h1> 我天赋不好,做事从来都是用尽蛮力,不懂得用巧,少有改变,也不怕人嗤笑,所以年过半百也不被人信服,但自己有时想想,的确又有些受益于此,因此也就心安理得地在无人处仰天一呵呵了。</h1><h1> 古来读书妙法,也不过就是“素读”、“抄读”而已。我以为,素读就是用尽蛮力去读去记,一词一句一段一文一册地死记硬背,没听苏轼、欧阳修们说过巧读巧记的事。巧之一技,都是现代人巧于心计的提法而已,一时之功用,确也能见一时之效,但人生是个漫长岁月呀,一时之巧,蒙一时之事尚可,蒙一生一世却难上加难,何必自欺呢。</h1><h1> 老话说:“眼过千遍,不及抄书一遍。”苏轼在《与程秀才书》中得意地讲了读书之法:“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请君细细体会“呵呵”二字,苏家儿辈得了读书妙法,他笑成了啥样?并以之比为“穷儿暴富”,意思是想如“暴富”般快速成才,用尽蛮力抄书是一条捷径!</h1><h1> 余年龄大矣,此生不成气候已成定局,但仍想学习先贤,早晚用些功夫,不为名利,只为能够躲向一隅,用尽蛮力再背他几句书,然后仰天一呵呵就满足了。</h1><h1> 呵呵。</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 style="text-align: right;">正月十六草稿</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