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编者按:</b></h1><h1><b><br> 所谓花絮者,乃真实、有趣、灵动,喜闻乐见是也。《包大姐论诗花絮》,诗词理论与创作实践相结合,以独特的视角和方法,诠释了这样的内涵,受到广大诗词爱好者的青睐。<br> 《包大姐论诗花絮》美篇,自3月18日编辑第一期,至今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已编辑刊出20期,前19期读者达到36611人次,可见受欢迎的程度。感谢众多诗友对包大姐的赞许、支持与厚爱。<br> 包大姐以年近80岁高龄,孜孜不倦,无私奉献,传授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精神和行动,令人感动和钦佩。让我们<br> 向包大姐学习、致敬!<br> 祝愿包大姐艺术青春永驻!</b></h1> <h1><b> 包德珍简介</b></h1><h1><b><br> 包德珍先生,女,满族。1940年12月生。中华诗词学会第二届理事,中华诗词论坛坛主,中华诗词网络学院导师,中华诗词学会研修班导师,海南省诗词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作协会员,萧乡诗社、关东诗阵创始人之一。2015年荣获《诗词中国》最具影响力诗人奖,2015年度获中华诗词论坛优秀管理员奖,2016年获中华诗词论坛特别贡献奖。秋之韵文学社顾问。</b></h1> <h1></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style="font-size: 20px;"> </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秉笔书,情中见景 </b></h1><h1 style="text-align: left;"><b> </b><br></h1><h1><b> “情中见景秉笔书”的方法,初看起来好像与直抒胸臆相同,其实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br></b><b> “直抒胸臆”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各种媒介,而把心中的情感直接倾泻出来。它痛快淋漓,毫无遮掩,坦率真挚,不讲含蓄委婉。其情大喜大悲、刻骨铭心、震慑人心,实在是感情的风暴,人间至爱与真情的撞击,人性美与情感美的凝聚。 直抒胸臆可分为呼告式,如: ①愤怒的控诉。②撕心裂肺的生死离别。③热烈而深情的赞颂。④痛楚的追念。咏叹式、奔放式、曲折式等,但即使是情感色彩最浓郁的“呼告式”也要托情于事、物、景、理,绝不是空穴来风似的,离开引发情感的对象而抒情。要做到“情有所系”,层层蓄势,巧于铺垫,通过叙事、写人、绘景,蓄成情感的迸发之势,奔涌而出。由此可知:“直抒胸臆”的第一目的是抒发情感,其痛快淋漓、毫无遮掩的直接倾泻最真、最浓的情。<br></b><b> 而“情中见景秉笔书”的第一目的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体悟到最真挚、最浓郁的情,从而得到美的享受。<br></b><b> “情中见景秉笔书”:就是写景中适时用几句或几段文字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慨,直接写出自己的感情、想法,不隐瞒、不隐讳。有时也全文抒情,看似并未写景,却神奇的让读者在浓郁的“情”中体悟到清晰的景,即“情中见景”。 这样的例子很多,俯拾皆是。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热情赞美祖国河山、古代英杰,“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慨叹年华已逝,功业无成!这种在全文中用几句或几段文字抒情,将情和文章中所写的景融合在一起的方法,多是文中用部分文字抒情,使它与所写景物互相弥补、相得益彰,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创造“情景交融”意境还可以运用“全文抒情,文中并不写景,让读者从情中见到清晰之景”的方法。如陈子昂《登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中不见景物描写,通篇直抒胸中的愤激、痛苦和悲怆,当你了解了陈子昂写诗时的险恶处境之后,你的眼前便会出现一幅闪耀着血泪之光的图画,一幅浩渺无际的天宇,一座兀然耸立的高台,一位独立苍茫的诗人,面对昔日燕王招贤纳士的黄金台,在这里慨叹报国无门,天才末路…… 这“情中见景秉笔书”(抒情中见景物)的创作方法和“写景中见挚情”的方法一样,是营造“情景交融”意境的重要手法,多用自可营造出“情景交融”意境。 </b></h1> <h1><b> 巧用“藏隐”似“无情” <br> <br> 1.似可不写而写。在别人觉得不该写、无写之处下笔写,将作者心中似无实浓之情,藏在字里行间淡淡点出。 如杜甫《客至》 首联“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交代时间、地点,写舍前舍后清幽僻静之景,状单调寂寞的恬适心情。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庭院不扫,向不延客,今为君开,更见交情深厚。颈联“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写欢饮待客,抱歉无佳肴好酒,更见情意。这三联从正面已经写足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已表现出了宾主亲切随意之中,诚挚真率的友情。至此已无可再写,也无处再下笔。突然又神来一笔,用旁笔补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宕开笔墨描写与友人欢悦酣畅,却嫌只有主客双方太冷清,于是征询客人意见是不是把邻居老农叫过来对饮?用询问语气,如不愿就作罢。“呼取”的“取”意同“得”,语助词。“隔篱呼取”表明是东西邻居(因舍南舍北都是水,无路可通,要到须得绕路),且关系素来亲近,随便一叫就行了。尾联呼邻同饮,看似与待客无关,似无可写,其实更深化了诗人对客人率真、诚挚的态度,更见双方友情之深,渲染了主客之间喜悦、融洽的气氛。 <br> 再看柳永元《渔翁》这首三韵七言古诗。 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写寝,渔翁停船西岩在大自然环抱中歇宿。这是一个远离尘寰的所在,山岩、流水为伴,真是清逸到了极点。 次句“晓汲清湘燃楚竹”写食,清晨醒来,从湘江中汲取清水,拆楚地之竹燃煮鱼吃。这水、饮、食都是自然所有,不待人为。故这食与寝同样表现出一种清逸之气。 第三句“烟销日出不见人”写泛舟湘江。早饭后,东方日出江上雾散,人影不见了,到哪儿去了?第四句回答“欵乃一声山水绿”,欵乃是舟人配合划船动作发动的声音。在青山绿水间,但听一声欵乃划船声,渔翁早顺流而去了。这两句用视觉的“空”(不见人)和听觉的“实”(欵乃一声)描绘出一个似实而虚,似虚而实的山水世界,有些飘飘渺渺悠悠忽忽。这种境界只有心灵空寂宁静、意静闲雅清逸的人才能感受到、描绘出。诗写至这里,渔翁的自适生涯已经写尽,飘逸形象已全写出。若诗就此以“欵乃一声山水绿”这一奇句作结,全诗则描绘出了“寝食自适放歌山水”的渔翁生活,不仅可收“余情未尽”,“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而且“奇趣”更显。<br> 诗至这里已实在无写处,苏轼等人主张这首诗只该有这四句,该在此处停笔不再写下去,把后一句删掉。可见诗至此已写足了,再无写处。然而柳宗元下句一转,转入另一幅闲谈空灵的艺术境界,更深刻绘出渔翁“泛舟中流无心与云相逐”的飘然世外的境界:“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你看,渔翁的小舟正顺流而下,回头向上游望去,西岩上的白云悠然飘动、追逐…似无心的白云一样,渔翁不也是撑船而浮,无牵无挂一任自然吗?这种境界正好含蓄的把诗人羡慕的渔翁式生活情调与陶渊明“云无心而出岫”的田园生活联系起来,写出了自己投身自然,安闲恬适的心境,表达放情山水,任其自然的情怀。这两句看似多余,但去掉了,却不能完整表达作者“安闲恬适、放情山水、投身自然、无牵无挂”的情怀。 <br> 2.该写而不写。看似必写之处,却不写,以收“言未尽意无穷”的境界,让读者幻想、想象、体味其中的韵味。这种情形在文学中也是很多的。 如王之涣《登鹳鹊楼》仅仅二十四字,却含无穷韵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以非常通俗朴素的语言,把日暮时楼上见到的,大自然雄浑辽阔的境界写出来了。一轮白日,万千山峰为眼前所见,黄河入海则是想像所见。浩翰大海有黄河流入,浩浩白日有群山点缀,共同织成壮美的山河图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进一层,前二句写壮阔美景是未登此楼最高层所见,此二句则写若要得更美之景,须得更上层楼,甚至超越楼的限制。这就不仅写了更美更壮阔的景(作者未言,靠读者自想),更体现了向上进取的精神。意趣~要开辟新境界,看到新天地就要不断努力、勇于攀登,更美、更新的事物在加倍努力之后才会出现。看了前两句景物描写,令人觉得该顺着这写景的笔意去着笔写景,作者却不写景而写理。再上层楼是什么景象?诗人却不写了,而留给读者想,看似平淡,实具无穷之意,有“该写而不写”之神韵。</b></h1> <h3>文/包德珍(渔艇丽人)</h3><h3>编辑、制作/田园</h3><h3>2019.5.29</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