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一、漕河泾镇的历史</b><br></h3><h3><b> 漕河泾地区成陆时期约在五至六世纪时,距今一千四、五百年的南北朝梁代。该时地域古属扬州,成陆时属吴郡娄县。后娄县分设昆山,改属昆山县。唐天宝十年(公元七五一年)成立华亭县。县初属苏州府。北宋时改为秀州(嘉定府)。当时有一个姓张的大户移居漕河泾,故一度称张家宅。漕河泾地区元时称王家宅,至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一二七七年)由原华亭县升格为华亭府,不久改称松江府。至元二十七年(公元一二九O年)划出原华亭东北北亭、新江等五县建立上海县。上海立县后建立保图制度,漕河泾地区属高昌乡,亦称漕河泾乡,包括附近市镇龙华、梅陇等处,而以现漕河泾镇地区为主体,此建制沿袭至明清。现漕河泾地区属十四、十五、廿二图。十四图在东街,十五图在中街、西街北至小闸,廿二图在港南首。</b></h3><h3><b> 明初漕河泾镇又称董家塘、张家圣堂(董家塘即当时的珠塘桥之右,张家圣堂即水龙阁之西)。正德年间以港名漕河泾而为镇名。以布、米聚集成市。嘉靖廿一年直隶南京,至明末贸易更盛。清雍正四年隶上海市政司、松江府。雍正、康熙时东镇更盛。乾隆、嘉庆以后东镇渐衰,巨商云集于北。</b></h3><h3><b> 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成立,隶江苏沪海道。一九二四年属松江特别市。一九二八年七月十日改称上海特别市后,市县划分,属上海县漕河泾乡,成立乡公所。一九三三年成立龙华区,一九四O 年设漕河泾镇镇公所。一九三七年沦陷期设维持会。</b></h3><h3><b> 一九四九年解放时首先成立龙漕办事处,地区包括龙华及漕宝路五号桥以东。接着设立上海龙华区。一九五O年七月一日成立漕河泾乡人民政府。一九五五年十月改称镇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六年三月龙华、真如、新泾三区合并,改设西郊区。期间曾有几个月划归徐汇区。一九五八年将原上海县划归上海市,并入原西郊区的大部分,建立市属上海县,为上海市的十个县之一。仍称漕河泾镇,期间曾先后划归七一公社和梅陇公社所属,一九六二年升格为县直属镇,设人民委员会。一九六六年“文革”期间称革命委员会,一九八O年恢复建制为漕河泾镇人民政府。</b></h3> <h3><b> 二、漕河泾镇名称由来</b></h3><h3><b>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缴收实物税——粮米,又称漕粮。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借水路运京供官、军食用。唐宋后统称通漕运的河道为“漕河”。明清时期漕运频繁,设有监运官。如清代有督粮道、管粮同知、通判等。明中叶正德年间,漕河泾以布、米渐聚成市,成为松江府漕粮集运口。漕粮由此镇上河道运粮,西面通小闸、泗泾、七宝,南面莘庄、枫泾,东面入龙华港通入黄浦江,进入长江至镇江扬州,由运河北上至直隶通州再转入北京。所以该时就以港名漕河泾为地名。“泾”字是支流之意,一直通运至清代道光年间,运河部分地段淤塞,逐渐改由海运,至同治年间,运河停运,全部海运。</b></h3> <h3><b> 三、解放前的漕河泾镇</b></h3><h3><b> 漕河泾镇过去是东西一条街,长一华里左右。交通有漕溪路南接老沪闵路。在1936年至1937年间又筑漕宝路通七宝。1930年漕溪路上有曹明启建造曹氏墓园,解放后改为漕溪公园。镇东有万年公墓,梵寿庵,杨家祠堂。镇南是漕河泾港。镇北筑有习勤路(初为弼教路,抗战胜利后改为习勤路),习勤路上在1911年左右建有江苏省第二监狱,在1934年建上海市游民习勤所。镇的西市稍有史家祠堂,再朝西有黄金荣造的黄家花园,解放后改名为桂林公园。在1947年,上海什技艺人鲍琴轩建造康健园,园内设有溜冰场、骑骡场、划船等(1956年公私合营)。镇中建有城隍庙,庙后有市立求知小学。庙前过港有石建庙桥一座。桥南堍在1880年有资本家张林生开设张信和轧花厂,每年农村新棉上市,河中装花船只数十艘,排列长达一里,该棉花大都是从金山等外县运来,最盛时有其子张汝良经营。1930年张汝良在交易所投机失败,亏本倒闭。</b></h3><h3><b> 在1930年前,街中心是商业网点集中地,最为热闹。但行业不多,在手工业中最为突出的是吉永盛竹器店,附近一百多户城镇豆腐店都来购买或订货。商业集中早市。街上设有鱼行代生意业务、羊肉摊、水电摊等。在141弄和181弄前设有跨街楼(古更楼),街中以这一段地方最为安全。当时全镇有肉店五户、烟杂店五户、小百货一户、豆腐店四户、布庄一户、米店三户、国药店三户、饭店一户、点心店二户、酒店二户、砖灰行一户、方作二户、柴行二户、竹器一户、修桶二户、铁店二户、制鞋二户、理发二户、裁缝二户、染坊一户、茶馆五望、家具油漆一户。</b></h3><h3><b> 1937年8•13 抗日战争爆发,镇上商业户和居民纷纷逃到上海租界避难。商店关闭停业。日寇进镇杀人放火,镇上房屋被烧毁了许多。当时沿铁路及土山湾至肇嘉浜架上铁丝网进行封锁,交通中断,人民白天不能来往。于是农副产品不能进城,工业品不能下乡。只有小贩在深夜贩运货物,钻过铁丝网到镇上销售,于是漕河泾镇成了农产品与工业品交换地。当时农产品主要是大米。贩米的小贩卖掉米后即买香烟、糖、肥皂、火柴、火油、蜡烛等日用工业品,向西贩运去七宝、泗泾等地。贩工业品的小贩,卖掉工业品即买大米贩运到市区。如日寇到镇,小贩都躲起来,等日寇一去又设摊交易。镇上出现畸形的繁荣。后土山湾开放,镇上商业网店逐渐增多。</b></h3> <h3><b> 四、漕河泾镇的解放</b></h3><h3><b> 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积极准备渡江,剑指上海。汤恩伯集中三十万兵力,在上海四周大肆构筑碉堡群,妄图固守上海。漕河泾镇乃计划中的固守区。当时守军是全部美式装备的蒋介石嫡系部队第六师,师长叫朱元踪。师部先驻扎在徐家汇,后推进到曹家花园(现今漕溪公园),原驻该园的十七团团部推进到漕河泾的冠生园饼干厂。</b></h3><h3><b> 就在解放军渡江之际,朱元踪在曹家花园召集各团长及直属连长开会布置兵力:十八团陈焕云团长率全团以四号桥为中心,配备在四号桥、梅陇一线。十七团张雅山团长率全团以漕河泾镇为中心,配备在漕河泾漕宝路一线。师部和十六团以曹家花园为中心,配备在漕宝路沪闵路一线。炮兵营以火炮支援各团守备。十七团张雅山团长领命后回到团部,即电话召集各营、连、排干部,登上冠生园饼干厂三楼观察地形,布置兵力。当时漕河泾镇周围楼房寥寥无几,除依靠小河、寺院、花园外,简直无险可守。所以张团长下令:第一营依托黄家花园(桂林公园),利用碉堡群加强防御工事;第二营沿漕宝路、习勤路为中心,利用碉堡群构筑防御工事;第三营把冠生园厂建成坚固据点,适当延伸各处据点。张团长强调要依靠碉堡群,各营、连组成火力网,形成坚固据点,既要紧密联系,又要能独立作战。</b></h3><h3><b> 1949年5月24日,解放军主力直奔上海,在沪西战场一举攻下七宝,先头部队已经进到四号桥与蒋军接上火。正当朱元踪部准备应战之际,突然接到调防命令被汤恩伯调到高桥参加战斗。该师在漕河泾的防线交于交警总队。作为杂牌军的交警总队哪肯死心塌地为蒋介石效力呢?这使得解放军轻而易举地攻破防线,解放了漕河泾地区。</b></h3> <h3><b> 五、鲍琴轩与康健园</b></h3><h3><b> 漕河泾镇西梢,港水北折西行处,南岸怀抱着一块土质高爽,带着几分天然景色的园地。抗战胜利后,上海畸形发展,表面繁华,旅游踏青之风应运而生。但十里洋场,苦无游山玩水之地。曾在三、四十年代上海操魔术幻术生涯的鲍琴轩,赏识这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抢先置产,因陋就简着手筹建园林——康健园。不久在河港迂回处,一座土山拔地而起,有山有水,园虽不大,却很有情趣。在边施工边开放时期,慕名而来者不乏其人。竟成为时下上海近郊著名游览胜地。</b></h3><h3><b> 鲍琴轩魔术团以“科天影”为招牌,对外广为宣传,当时与张慧冲等齐名,经常在大世界演出,以“美女隐遁、神秘的扑克牌、奇异的墨水”等节目风靡一时。鲍还在大世界隔壁和南京西路大光明附近开设两家五芳斋小吃馆。因地处闹市,又善于经营,故积累不少,遂全力投放于康健园的筹建。</b></h3><h3><b> 当时康健园占地仅二十余亩,构筑要求包含山山水水、桥亭台阁及顾名思义的康健活动锻炼场地等等。鲍费了一番心机,精心设计,使园景小巧玲珑,既有高远构思,又有深眺意图,大有移步换景之胜。园林风格为东方园林中之日本式,故显得别有风韵、别具一格。</b></h3> <h3><b> 六、曹家花园 </b></h3><h3><b> 现在漕溪路上的漕溪公园原来是棉花商曹启明的祖茔园林。东部原有曹家墓地两块,竖有石碑,刻有红黑两色墓穴姓名,红字表示预置待葬。墓穴辟设较早。西首园林于抗战胜利后建。园林中间正对墓道大门,建有一亭,中立高大石碑墓碑。墓地与园林之间栅状排列水泥柱石,以资区隔。</b></h3><h3><b> 当时建园仿中国式园林,用材十分考究,并结合时代建筑特色,除大厅外,亭台楼阁大都采用钢筋水泥结构,贴面饰砖,玻璃圆筒瓦,且形制高大,气势雄伟。主建筑大厅,位于北部,因限于地形,四周少有隙地,大屋顶幅度宽大,廊柱低矮细小,颇不协调,色彩亦欠调和。</b></h3><h3><b> 作为园景特点的水池假山,构造十分玲珑精巧,全系太湖石叠成,构筑工艺出自名工巧匠。池上建有一亭,跨池部分用太湖石堆叠成拱形桥座,颇有特色。</b></h3><h3><b> 南部园林中建筑,原为祭堂,构筑精细,现辟为茶室餐厅。</b></h3><h3><b> 园中花木以百年五色牡丹闻名,品种有红、淡红、紫、白等色。分栽西部和南部花坛中。尤以南部花坛中白牡丹更闻名,谷雨节盛花期,远道慕名而来的赏花者,络绎不绝。</b></h3><h3><b> 0大门门厅设计,更不惜工本,飞檐翘角,画栋雕梁,整个屋面轮廓装饰霓虹灯,门外设有停车场。解放前一年墓园落成时,曾有一次盛,车水马龙,盛极一时,入夜园内外灯火辉煌,五光十色,实为当时僻静狭窄的漕溪路上有史以来少见。这些气派以及豪华建筑,超过黄家花园,因此有人向黄金荣进馋。此后,曹家花园增添设施和开展活动有所收敛。</b></h3> <h3><b> 七、黄家花园</b></h3><h3><b> 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28号的桂林公园,全园占地面积3.55公顷,始建于1929年,原系上海黑社会大佬黄金荣私人别墅,又名黄家花园。出资350万银元,1932年竣工。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上海沦陷,园内关帝庙、内宅、静观庐等建筑被日军毁坏,大批树木遭损。 抗战胜利后,黄曾作修葺,解放前夕又遭国民党军队的严重破坏,1957年由上海市园林管理处管理,并进行了全面修复。因园内遍植桂花树,故易名为桂林公园。1958年对外开放;1985年又向东侧扩建,1988年10月对外开放。</b></h3> <h3><b> 八、失传的传统特产——白切羊肉</b></h3><h3><b> 自清朝末年到解放后的1956年半个多世纪中,在漕河泾镇街上,每天早上有三到五个羊肉摊头卖白切羊肉。由于他们都有一套传统的技术,漕河泾镇当时的白切羊肉远比七宝镇等地的白切羊肉出名。</b></h3><h3><b> 漕河泾镇地区有五、六个史家宅,桂林公园东面的杀羊史家宅因杀羊最早,手艺好而得名。解放前后漕河泾镇上卖羊肉的有五家,其中姓史的二家,姓陶的三家,由于他们的白切羊肉色鲜、味好、肉香,每天上午到街上来的百分之八十的人都要买白切羊肉吃,十多只羊的肉只要二小时就卖完了。漕河泾镇的白切羊肉为什么在当时远近闻名,大家都喜欢吃呢?据当时卖杀羊肉的史明高先生讲:首先严格掌握选羊关。他们到农村收购羊,选择质量好的山羊,而湖羊(绵羊)不用。因为质量好的山羊做出的白切羊肉皮糥、肉嫩,羊选好后每天下午自己动手杀,象杀猪一样出血、去毛,杀好后洗净,分成二版,去掉腿骨,然后把二、三只杀好的羊放到象老虎灶一样的蒸桶锅里,放的时候,第一片骨朝下(防止肉靠锅烧焦),第二片骨朝上,全部放进后再加水,并且用扎好的竹板盖住羊,并压上石头,使羊肉都浸在水里。然后加适量的硝涵,因硝涵会使羊肉颜色红、肉香、捞起来就干。晚上五点开始烧,大约烧一个小时停火。到晚上七点钟,把上面一层羊油撇掉。烧火也要掌握一套专门的技术,使羊肉烧得既熟又不酥,恰到好处。第二天早上四点出锅,天亮后就挑到镇上去卖。</b></h3><h3><b> 七宝镇的白切羊肉出名也比较早,但质量比不过漕河泾镇,名气也不及漕河泾镇。后来为什么比漕河泾镇出名呢?主要是1956年公私合营后,取消了个体经营,卖羊肉的人进了单位,漕河泾镇虽然也有二个人进了合作社,但是没有继续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从此漕河泾镇的羊肉几乎没有了。而七宝镇公私合营后有一个卖羊肉的安排在七宝饭店里做,每天饭店里仍有白切羊肉卖。</b></h3><h3><b> 又是半个世纪过去了,漕河泾镇也没了。</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