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嘉奖暖心窝

刘东红

留住记忆 感悟人生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走进平顶山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依然感到那么亲切。姚孟电厂过去归属河南省电力工业局直管。1997年2月22日改制为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1999年公司股份划归在香港注册的中电国际公司,成为中港合资企业。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承建安装了姚孟电厂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300MW双水内冷发电机组,第一台进口300MW机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 回想我们是‘’一家人‘’的时候还会产生一种怀念,因为在姚孟电厂紧张的施工现场,高大的机房和轰鸣的发电机组旁曾留下过我的足迹,我用摄像机镜头曾记录过姚孟发电厂一段发展和变化。</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是从东北支援内地来到河南,1952年在阜新安装了我国第一台进口2.5万千瓦发电机组,因提前工期和节约投资受到毛泽东主席贺电嘉勉。2006年9月14日上午,我们在平顶山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生活小区采访了当年参加建设的离退休职工张静安、费宣、苏德臣、于树方4位老人。他们精神状况特别好,当回忆当年艰苦创业的往事,参建机组提前发电和举杯欢庆的情景时非常兴奋和激动。</span></p> <p class="ql-block">  1933年出生的张静安是河北省定兴县人,1948年4月参加工作。1993年12月离休(处级待遇),1958年出席过洛阳市工业、基建、财贸先进(生产)工作者代表大会。他回忆1952年-1953年在阜新火电厂工程队担任材料员,由于苏联和我国铁路宽度不同,苏联援建的机组和材料需要两次中转才能到电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当时也没有起吊设备,最好的起吊工具是5吨的卷扬机和几个人推着绞磨的拔杆,基本上是人拉肩扛卸装设备。装卸设备大伙一起上,没有加班费,也没人要。早上5点吃过饭就干活,累了就靠着墙迷糊一会儿。记得烘烤干燥变压器,瞪着眼观察不敢疏忽,三人一组轮流换班。</span></p> <p class="ql-block">  为了熟悉设备晚上还要学习俄语,当时也没感到苦,心里只想早日建成投产发电。由于提前完工受到主席嘉奖,我们在职工大食堂开了庆功会。也没有搭主席台,但市长和市委书记都来了,庆功会开的很简单,但很隆重。在免费庆功宴上我们用大碗喝酒,汽油桶装的白酒喝了好多桶,真是高兴。</p> <p class="ql-block">  费宣是辽宁省阜新人,1930年8月出生,曾担任过阜新市团委干事,阜新电业第一工程公司团总支副书记,1982年至1983年河南第一火电建设公司党委书记 ,1990年离休。老人采访时谈的大多是别人,对自己的工作概括一句话就是‘’我是干部,我要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p> <p class="ql-block">  他在回忆中说:1952年我在阜新团市委工作,阜新电厂建国初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代号103工程。上级要求地方政府给电厂配备干部,领导找我谈完话就调到电厂。当时工地上青年人占80%-90%,青年人干劲大,不计报酬,不怕脏不怕累。我们成立了青年班组和青年突击队,在工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当时建60多米水塔时没有起吊设备,青年毕福启发明了吊装拔杆,解决了吊装难题。他又发明了法兰弯曲器等,节省了好多钢材,被称为工人科技发明家,成了全国劳模。</p> <p class="ql-block">  电厂土建瓦工活又脏又累,但青年李占山干的非常出色,被评为先进,还出席了全国青年群英会。河南第一火电公司在风雨中成长,在打硬仗和创新上处在全国前列,当今社会我认为电建队伍要不断加强青年职工的政治思想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正确处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电建队伍保持青春充满活力。</p> <p class="ql-block">  1931年出生的苏德臣祖籍沈阳市,解放前曾在沈阳满洲通信机株式会社技术养成所学习钳工。1952年又从国防部航空工业局建国工程公司调到阜新发电厂锅炉安装班长。他当时是年轻的高级工,回忆起来特别自豪。他说:为了国家重点工程,我们一批16个人从大城市沈阳来到阜新,虽说远离家乡和亲人,但大伙还是非常高兴。</p> <p class="ql-block">  我当时是六级工,一到工地就安排我当班长。我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解放后党和国家把工人阶级地位提的很高,我有一种当家做主人的感觉,主要表现在把工作当成自己的活来干,10天的活5—6天就干完了。那时没人讲报酬和加班费,想的是提前完成任务。下班大伙撵都撵不走,继续干活,当班长的最后一个走。</p> <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也讲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我们班活干得好,每次于技术员检验都和我们自检记录完全相同,于技术员说我相信你们,以后你把记录给我咱就算完事,我们班工程安装中取得了“免检”。阜新工程得到主席嘉奖,你想毛主席都知道我们干的工程,那可不是一般的乐,我们胸前别着103工程纪念章,别提有多神气了。</p> <p class="ql-block">  于树芳是1931年出生,原籍吉林省农安县,1951年东北电业局机电工程公司技工学校毕业。1952年在阜新电厂工作,1968年来河南曾在平顶山东电厂,后又到姚孟电厂一期工程施工科副科长。当大家看到他年轻时的照片都说他是“帅小伙”,他在回忆中说:我们那一届50多名毕业生原来是留水电部修造厂的,因为重点工程全部到了阜新电厂。当时只讲奉献不讲报酬。</p> <p class="ql-block">  刚去工资60分,1分是二毛钱,一共12块钱。午饭菜里还有肉,生活还可以。干活中我们年轻人像小老虎一样,没命没黑的干,下班了领导撵都撵不回去。解放后我们对党和国家报恩的思想特别浓厚,比着干,不知哪来那么大劲。对于这种干劲工程预算对那个力量是算不出来的。在节约材料方面我们精打细算避免浪费,工程完工受到毛主席嘉奖想都没想到。当时那种精神将陪伴我一生。我们参加过阜新建设的老同志为受到主席嘉奖而感到自豪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十集大型文献电视片《百年电力》是一部填补中国电力影像史空白的公益电视片,每集30分钟,她用生动形象的影视语言,再现了我国电力工业的辉煌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我国电力工业的起步与改革发展历程。摄制组第一站是河南,我负责配合摄制组的拍摄和接待工作,13个日日夜夜我们行程3000多公里,走访了发电、水电、电网…。</p> <p class="ql-block">  采访了河南火电建设一、二公司、河南送变电建设公司、信阳、洛阳供电公司、小浪底建设管理局、三门峡水电厂、中国水利水电十一工程局、平顶山姚孟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水利勘测设计院……等单位,20多人接受了采访。</p> <p class="ql-block">  《百年电力》全国各地采访拍摄的资料只有很少一部分被采用。退休后我写《留住记忆 感悟人生》是不出版、不印刷的“书”,其中《电视背后的故事》中有《百年电力》拍摄花絮,曾用书稿形式翻拍上传给老师、同学、朋友,反映费眼看不清,才学会“美篇”,整理后又上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我是想把保存的一点采访资料写出来,一方面对采访过的电力老前辈表示感谢,另一方面也希望弘扬和继承电力艰苦创业的精神,让社会对电力有所了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摄制组提前开机第一站是河南,时间:2006年9月13日—26日。开机仪式时间:2006年9月27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我和摄制组完成河南拍摄任务后连夜赶到北京,参加了第二天的开机仪式。原名《照亮中国》后改名《百年电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