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 </b>写在前面</h3><h3>一九七五年中共中央下发的23号和26号文件是当时全国教育的办学纲领: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开门办学,学生要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h3><h3>同年11月,中央又在全国发动了“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h3><h3>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批林批孔”“评水浒、批宋江”“走出去,请进来,开门办学”“农村天地大有作为”等各种运动和活动铺天盖地、纷呈不暇。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我用一台破旧的“长虹”120双镜头照相机和一个碘钨灯为淄博六中的师生留下了一幅幅真实的图景,并在一九七六年按上级要求举办了“反击右倾翻案风 开门办学结硕果”图片展览。 </h3><br> 四十余载,转瞬即逝。在六十六岁之际,趁着手脚还算灵活,记忆尚且清晰,本着“尊重历史,再现历史”的初衷,我把那些已经泛银的底片仔细整理成数码文件,编辑入册,以飨观者。<b> </b><b> </b><h3><b>谨以此篇献给建国七十周年。 </b></h3><h3><b> ——作者</b></h3><h3><b>本篇编辑 金 城 李洪林 高希禄</b></h3><h3> </h3><h3><br></h3><h3> </h3> <h3><div><b> 《老照片》的摄影/收藏者</b></div><div><b>淄博六中的学子——王承铭先生</b></div><div><b><br></b></div><div><b><br></b></div><div><b> </b></div><div><b> </b></div></h3> <h3><b>第一章</b></h3><h3>(政治篇)</h3><h3>
政治挂帅是那个时代的标志。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工作,都要以政治为中心来展开……。作者保留了当时的学校里的政治挂帅的一些‘瞬间’……。</h3><h3><br></h3><h3></h3> <h3> 中共中央1975年23号26号文件。</h3> <h3> 当时的六中革委会成员和工人宣传队成员政治学习。那个年代是王村铝土矿的工人代表入住六中,参与学校的政治活动。图中左起:2、董雨川,3、顾延玺,4、苗丰田,6.陈敏。</h3><h3><br></h3><h3> </h3> <h3>1975年11月党中央发动了一场政治运动“反击右倾翻案风”,淄博六中为举办相应的展览拍摄了大量照片。图为当时的领导班子成员。左起:顾延玺、董雨川、苗丰田、陈敏。当时用的是破旧的“长虹”120相机和碘钨灯。</h3> <h3> 政治教研组。左起:1.陈柏玲,2.钱家英(后调任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3.聂振銮(后任淄博市司法局副局长)4.苗丰田,5.宁秀兰,6.安春荣。</h3><h3><br></h3> <h3></h3><h3>高二年级部,左起:1.黄炳全,2.任金鼎,3.郭家进,4.李裕德,5.王洪武,6.许瑞慈。墙上的标语揭示了当时的办学思路。</h3><h3><br></h3><h3><br></h3> <h3>高一年级部。左起:3.付国钧,4.朱德祯,5.封明公,6.刘颖。</h3> <h3>从墙上的标语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背景。</h3> <h3> </h3><h3>教师们在张贴大字报,背景是六中教师宿舍的后墙,也是学校当时的北院墙。</h3> <h3>那个年代出黑板报是学生展露才华的好机会。</h3> <h3>阶级教育、忆苦思甜是七十年代的一项重要的教育形式和内容<br></h3> <h3>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 。</h3> <h3>走出去,到原山东轻工业机械厂听老工人讲厂史。</h3> <h3>请进来,邀请往届毕业生、下乡知青周明回校参加座谈会。周明:十六级三班学生,山东省十佳青年,曾参加全国共青团代表大会。</h3> <h3>陈柏玲同志讲团课。</h3> <h3>六中的党员干部在学习中央精神。左起人物:1、赵永庆,2、陈敏,3、郭家进,4、7、工宣队员,5、安春荣,6、王世忠,8、闫大萍,9、冯金花,10、王希泽,11、朱德祯,12、董雨川,12、段明。摄于1976年4月。</h3> <h3>高七五级九班学生团支部。</h3> <h3>读报。</h3> <h3>放学以后组成“家庭学习小组”</h3> <h3>遇到重大活动,写决心书、大字报是“文革”留下的传统。</h3> <h3> 聂洪恩老师做中心发言。</h3> <h3>那个年代学生们参与的一项政治活动是“批林批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这就是那个时代学校的教学方针。作者珍藏了当时‘’学工‘’‘学农’‘’学军‘’的一些片断。——编者语</h3><h3> <b>第二章(学工篇)</b></h3> <h3>在原山东轻工业机械厂学习车床构造。</h3><h3><br></h3><h3> </h3> <h3>在轻工业机械厂参加“制瓶机”的安装。</h3><h3><br></h3><h3></h3> <h3> 校办工厂的车床车间,许多同学在这里学习之后,大都能够独立车削简易工件。</h3><h3><br></h3><h3></h3> <h3>学生们在原“周村棉纺织厂‘’食堂跟工人师傅们一起劳动。 那时候企业的口号是:抓革命 促生产。</h3><h3><br></h3> <h3>无论那个行业都要吃饭不是,蒸馒头自然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技能。</h3> <h3>那个年代时兴学校办工厂。六中的校办工厂主要生产“羧甲基纤维素”,产品销路很好。图为啮合车间。</h3> <h3>校办工厂的”化验室</h3> <h3> “羧甲基纤维素”的粉碎工序。</h3> <h3>烘干车间。</h3> <h3>摆弄缝纫机一般都是女孩子的专利,这回用在了包装袋缝制上面。</h3> <h3>落袋为安。</h3> <h3>当时生物组的实践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除了研制生物菌肥,还指导学生种植蘑菇,银耳和灵芝,都非常实用。蔡世铮老师功不可没。</h3> <h3>图为菌壤消毒。</h3> <h3>菌群的培育,温度很关键 。</h3> <h3>菌肥调拌。</h3> <h3>35、 培养生物菌株,接种是一项重要任务。</h3> <h3>产品包装。</h3> <h3>发育中的灵芝。</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章(学农篇)</b></h3> <h3>在70年代我国将农业作为基础产业。农业与民生的关系非常密切,学农自然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图为高75级同学在田间地头听农技员讲课。</h3> <h3>把“农民老师”“请进课堂。<br></h3> <h3>学习果树剪枝。</h3> <h3>根据农民技术员的讲解,咱们动手试试。</h3> <h3>用手推喷雾器给果树喷药,在70年代已经算是相对先进的工具了。</h3> <h3>在爱国农科所学习种子培育。</h3><h3><br></h3> <h3> 虽然属于无证驾驶,在当时确实也是非常风光的事。</h3><h3><br></h3><h3></h3> <h3>学生奔赴农村分校参加劳动。</h3><h3><br></h3><h3></h3> <h3>在王村栾古设立六中分校,学校派最好的厨师为师生做饭。</h3><h3><br></h3><h3></h3> <h3>左一是在周村饮食业享有盛誉的杨德水厨师,左三是数学老师李祖慧。</h3><h3><br></h3> <h3>那个年代有个“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口号,您看:同学们像不像新一代的农民?</h3> <h3>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时候化肥很少,以农家肥为主,高七三级的同学热火朝天施肥。</h3> <h3>高七五级四班运肥,那时候可都是使用农家肥。</h3> <h3>整修打麦场。</h3> <h3>防汛工地上同样活跃着同学们的身影。</h3> <h3>学校自己养的猪仔。</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章(学军篇)</b></h3> <h3>学军的主要方式是把解放军叔叔请进学校。射击、投弹、队列可都是必修项目哟 。</h3><h3><br></h3><h3></h3> <h3> </h3><h3> 打靶的要领。 聂洪恩班</h3><h3><br></h3><h3></h3> <h3>从投弹学生的衣着可以窥见改革开放以前民众生活水准之一斑 。</h3><h3><br></h3><h3></h3> <h3>训练用的可都是真刀真枪哟 。</h3><h3><br></h3> <h3>同学们交流枪械操作心得。</h3> <h3><b> </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