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难忘的岁月,苦涩的少年。49年前,一个母亲带着三个女儿,响应毛主席的“五七”干部下放劳动的号召,从武汉大城市来到任家岗。当时这里的环境十分艰苦,农民生话非常贫困。住在知青让出来的小土坯房里,小妹吃的奶粉没有卖的。冬天下雪结冰,道路非常湿滑,两个小姐妹上学不知要摔上多少跤,才能赶到公社中学。在农村摸爬滚打了两年多后。五七战士全部返城了。虽然离开有近半个世纪,但她们对乡亲的那份情谊还在。她们牵挂这片土地摆脱贫困没有?农村实现机械化没有?新楼房盖起来没有?这份“不了情”终于在退休后有了时间再次踏上了任家岗。</h3> <h3>我接到电话,有幸作陪。下午到襄阳,晚饭后带她们到鼓楼附近转了一下,感受下襄阳的巨变。</h3> <h3>她们一夜无眠,早上五点多起来坐中巴到老河口。又请过去队上的两个朋友开车陪同回队。“小满”刚过正是一片丰收景象。</h3> <h3>过去大河口过河靠摆渡,一次2分钱,现在修了桥。</h3> <h3>看到“张集中学”四个大字,姐姐赶快拉着妹妹合影留念,她当年从公社的初中毕业又到这里上了两年高中。</h3> <h3>听说我们几个人来了,一说名字,都还记得。杨姐高兴地和我们打招呼。</h3> <h3>走时杨姐只有两个女儿,儿子还没有出生,现在儿子在广州办厂,院里大小三辆车。自已的车库,哈哈。重孙是小帅哥,四世同堂。在政府扶贫政策的帮扶下,生活是“芝麻开花节节高”。</h3> <h3>听陪同的朋友说这是“大银”,我赶快问他认识我吗?乡亲相见不相识,岁月的沧桑,无情的刻在脸上,使我们互不敢认。要知道当时我们那个大队十个小队,七个营子。一千多人就大银一个人是大队小卖部的,集采购,售货于一身,风不吹,雨不淋,人也白。可是人人羡慕的好差事。</h3> <h3>“有举”是会计的弟弟,当年也爱说个笑话,印象深刻。</h3> <h3>乡亲们介绍,目前已不用人工割麦,联合收割机割一亩50元,光这一家6万一台的已买第四台了。想想当年割麦,一天下来,腰疼腿酸。不堪回首。</h3> <h3>这是我们曾经洗衣服的池塘,那时没有自来水。</h3> <h3>知青呆过的大队医务室规模也形成了。</h3> <h3>农村也有了乒乓球台子和各种健身器材,逐步完善和城市接轨。</h3> <h3>趁着饭前的时间,我们到麦田转转,秀了一把。</h3> <h3>见队长是这次活动重点,因为当年小妹请队长的妈妈看护。老人家虽已去世。但感谢的话要说出来。队长当年也在公社上学。队长的爱人帮人插秧去了,一天130元。于是我们中午就在任大姐事先联系好的她弟弟家吃饭。队长陪我们唠嗑。</h3> <h3>闲谈中,知道男劳动力出外打工的多。我和队长开玩笑,问他现在生活是不是象微信上说的很“性”福。队长哈哈大笑,说你还是象当年那个性格,敢说。</h3> <h3>菜还没有上全,我们几个已闻到农家菜的香味了。土鸡蛋煮了满满的一盘,鸡,鱼,还有武汉人爱吃的排骨藕汤,藕是保存在塘里,随时吃,随时挖,也不知几孔,反正好吃。油馍尖我也觉得比超市卖的好吃。高中毕业的弟妹做的十菜二汤不输酒店。舌尖上的任家岗使我们回味无穷。多少亲妮,多少疼爱,多少开心。再见了,乡亲们!</h3> <h3>午饭过后,准备去看看著名的襄阳排子河大水库,当年忙的一直没去过。路过引丹大渠,我又想到了当年中午收工后,她们姐妹俩非要敎我学游泳,说易学,虽然水清,但不象游泳池。脚底全是泥,我也两手一伸跳进去了,过了一会儿,她们把我拉出来。我说你们怎么才拉我,她们说看你跳下去的姿势以为你会游呢。每次回忆这些就觉得好笑。苦中有乐!</h3> <h3>在“北漂”的弟弟家住了下来。晚上厂里同事为我们接风洗尘。好酒。铁哥们!</h3> <h3>天不管,地不管,酒馆。</h3><h3>内也吧,外也吧,喝吧。</h3> <h3>忘不了的师生情</h3> <h3>参观抗战纪念馆</h3> <h3>见见上下铺的同学</h3> <h3>来了襄阳,不能不去古隆中,去晚了,景区已无游客,正适合拍照。</h3> <h3>躬耕垄畝</h3> <h3>大唐的恢宏气势也值得一看。很多影视剧在这里取景。</h3> <h3>陪同我们回队的任姐在襄阳五中陪孙子。听说我们第二天回汉,还想和我们多呆一会儿。舍不得我们走。</h3> <h3>再见了,老河口!</h3><h3>再见了,襄阳!</h3><h3>再见了,朋友们!</h3><h3>武汉,再见!</h3> <h3>故人河口喜相逢,</h3><h3>美酒佳肴情意浓。</h3><h3>欢声笑语诉衷情,</h3><h3>美好瞬间留心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