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流年似水,乡情如歌,长年在外的游子,心里总惦记着那方生我养我的故土。恰逢周末,约几个同窗好友回乡一游,重走当年路,再叙同学情。</h3><h3> 第一站是凉沟桥村,老同学许珠庭和许贵明的出生地,遗憾的是两位同窗现都在外工作,无缘会面,只能站在宽敞的桥面上,向仅有的几位留守老人,打听其故居消息。</h3> <h3> 凉沟桥地处晋冀交接处,是一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山村,但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且有明崇祯年间建的古桥一座,有幸存的古长城和烽火台,所以蜚声乡里,小有名气。</h3><h3> 这一侧就是当年的广济桥,那上面的兽头依稀可见,经数百年风雨沧桑,仍旧栩栩如生,威风不減。</h3> <h3> 政府机关在桥上立的碑记,但愿这些古迹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发和保护。</h3> <h3> 古神堂口与黄龙口,驴桥口,险隘口,达滴岩口,武功口,杨庄口并称为井陉关内七隘。明代为拱卫京都以御匪患,俱有兵守。</h3> <h3> 这是村北山头明朝遗留下来的古烽火台,石砌,高约五米左右,因年久失修,部分已坍塌,它就象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记载着凉沟桥的历史变迁。</h3> <h3> 二零零四年重修凉沟桥至小切路时,省统战部副部长许义题的“光彩路”三个字。笔锋遒劲,只是后两个字在常人看来,颇有些费解。</h3> <h3> 后经过修缮的古隘口,底座的石门墩仍能看出当年的痕迹,曾经的边关要塞,金戈铁马都成了历史的云烟。</h3> <h3> 清山西平定州知事周志浩题的“金汤巩固”,在黄尘古道的边城门上,经百年风侵雨蚀,字迹已模糊不清。</h3> <h3> 站在历史的城堡上,举目四望,山川依旧,物是人非。借古人情怀,浇胸中块垒,李公此处定会赋诗一首,静候佳作问世。</h3> <h3> 刘老兄手舞足蹈,指点江山。</h3> <h3> 站在沟底,仰望头顶桥如飞虹,听四野群山寂静,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透过光影,仿佛看到当年的行者,背负行囊,独步穿行于溪流山涧,吟诵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诗句,那画面又是何等的唯美与感伤!</h3> <h3> 同学七八人,不约而同行。</h3><h3> 古桥下合影,基地观碑林。</h3><h3> 许国庆题</h3> <h3> 高峡出平湖,镶嵌在太行山里的明珠———凉沟水库。</h3> <h3>安全警示牌。</h3> <h3> 凉沟水库,这座蓄水三十多万立方的人工湖,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人民公社集体大兴水利的结果。当初的设想就是引凉沟水而浇灌全乡的旱田,并随后开挖修筑了五十多华里的人工渠作为配套工程。而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凉沟渠早已不复存在,只剩下这一湾碧水,见证着当年的艰苦和辉煌。</h3><h3> 高中毕业后,我曾来这里参加水库的加高工程,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留下了我的青春足迹,今故地重游,不免触景生情,真是恍如隔世。</h3> <h3> 小里岩百团大战纪念碑林,是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基地,当初有好多军政要人为此题字,许多书法大家的墨宝更是笔走龙蛇,磅礴大气,值得一观。</h3> <h3> 同学们里面有不少是书法爱好者,大家仔细观摩,认真品鉴。</h3> <h3>千里奔袭战事开,太行烽火入云埃。</h3><h3>关家垴下英雄壮,娘子关前乱倭埋。</h3><h3>铁血不惜悍若虎,囚笼终破烂如筛。</h3><h3>而今再铸千秋盾,试看妖魔谁敢来。</h3><h3> (佚名)</h3> <h3> 百团大战时,聂荣臻曾在小里岩村指挥杀敌,且有火线救孤送美穗子回国之义举。现在的小里岩村环境优雅,交通便利,是个休闲养性的好去处。</h3> <h3> 心存敬仰,拾级而上,英雄千古,浩气长存!</h3> <h3> 百团大战距今已近八十周年了,历史尘封,山河依旧。我们也只是从父辈的描述中知道些当年的影子。抗战烽火遍地燃,誓死不当亡国奴!民兵站岗,妇女支前。扒铁轨,割电线,埋地雷,端炮楼。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日益强大!</h3><h3> </h3> <h3> 感谢国平兄在红叶饭店的盛情款待,感谢玉明专程从山西带回的美酒,感谢墨清相赠的甜爽可口的大西瓜,感谢国庆和月明兄的专车接送,感谢所有为这次回乡之旅而热情相助的同学们。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愿家乡的明天更美好,愿同学们之间的友情不断发扬光大,与日俱增!</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