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五一”小长假期,受宝贝外婆的邀请,我们三个外婆级的好友到了嵊州(宝贝外婆是嵊州人),组团游了金庭镇华堂古村。</h3><h3> 华堂古村位于嵊州市东部的金庭镇,距市区约为25公里。古村四周"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古称藏龙卧虎之地,佳境叠现,气象万千。东晋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书圣王羲之慕金庭山水之胜,带妻携子来此隐居,六年后谢世,建茔于瀑布山南麓。书圣后裔世居金庭华堂,聚族而居,绵延1700年,遂成古村胜景。</h3><h3> 走至村口,一条用小石子铺成的道路,就展现在脚下。小石子路不是简单的用石子铺成,而是拼成了各种图案,走在上面,就像行走在一块画板上,真美,是一种非常舒适的体验和美的享受。没走多远,一座鼓楼就矗立在眼前。鼓楼高出村庄许多,它的顶端是一个六角翘檐的亭,亭子构造显示出轻盈的美,鼓楼的地面,也是用石子铺成,同样有各种图案。鼓楼里面有凳子供游人休憩。</h3> <h3>我们三个外婆慢慢地往前走,慢慢地欣赏着。小路的两旁有新房子也有老房子,但是老房子还是占多数,以徽派建筑风格为主。白墙青瓦飞檐翘角的封火墙,画龙雕栋随处可见,窗户门框也都是雕花的。当我们走进刻有“棣萼连辉”字样的石头小门,发现里面大有乾坤。抬头看见的是雕刻精美图案的大梁,斗拱也是雕花的。院子里的地面全部用鹅卵石铺成的花纹图案,有圆圈图案,也有浪花型状的图案,屋主老先生出来指着一处地面对我们说这里有三个花瓶的图案。可能是站的太低了,拍出来比较清晰的只有一个花瓶的图案。院子墙壁上还能看到隐约模糊的绘画,有的是反映生活场景,有的是反映戏曲故事。</h3> <h3> 跨上一级石阶,就是一条贯通东西偏屋的主廊,廊道两边门额上分别雕刻着“勤能补拙”、“俭可养廉”等古训,因为是篆体,看起来还有点费劲。廊道边的木格窗棂和门枋上或刻花鸟虫鱼,或刻人物走兽,因年代久远,风吹雨蚀,显得模糊。但即便如此,仍不失其精细和雅致。老人告诉我们这座院子已经有近200年了,那应该算是保存得还可以的了。出来后,我们才听说这就是“老一清堂”。平时不开大门,只开偏门。我们进去的自然是偏门,所以没有看到老一清门的标识。继续往前走,到了解放前浙江省最后一任政府主席周嵒(省长)的故居。这是一个两层楼的四合院,房梁、栏杆,都是雕花的,中间有一个天井。里面住了人,房子已经比较破旧了。那个大门很有特色,是铁钉包门,整个古村独一无二铁钉包门,到底是省长的家与众不同些。</h3> <h3> 华堂古村,分前街和后街。房子与房子之间的一条条巷子,路面全部都是用鹅卵石铺成。路过小巷,突然想起《雨巷》这首歌,脑海中想像着一个穿着旗袍撑着雨伞的背影在小巷中袅袅行走。</h3><h3> 前街和后街各有一个更楼,分别叫前更楼后更楼,都是明代建筑。用于打更报时。一村两楼,说明古时华堂村的安全防范意识还是比较浓的。嵊州其他古村,也很少有这种更楼了。</h3> <h3> 历史沧桑,河东河西。如今的前街和后街不再热闹,只有街口开着几家店铺。再往前走,我们看到了老祠堂和老戏台。祠堂现在名称是“和谐村史馆”。村史内图文并茂,较详细介绍了华堂村的前世今生,让游客对华堂古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古戏台还保存较好,尽显岁月的痕迹,台柱油漆斑驳,瓦垄间已杂乱地长着草,但两只翘角轻盈地扬向蓝天,藻井上方的亭上装饰着两条龙,台柱牛腿的雕饰还是少见的考究。我们同去的宝贝外婆,是位越剧爱好者,她还登上戏台摆了一个pose. 十足的越剧舞台形象。</h3> <h3> 华堂古镇另外一个特色景观点也蛮吸引人的,就是那条或明或暗穿家过户的“十弯九圳”。在华堂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条水圳。水圳里的水还挺清澈的,可以洗涤物品。有的人家还在水流过自家门前的地方砌一个池子,便于洗大件物品。村子里水圳的水是由村旁的平溪江水引过来的。</h3> <h3> 在村子里参观的人不多,三三两两,小群小组。非常安静,没有人头攒动,没有摩肩接踵,没有商业气息,我们的感觉却特别的好,很喜欢这样一个地方。兜兜转转的岁月,好像在这里突然停了下来,不再向前。仿佛这村庄1000. 多年前就是这个样子,从未改变过,非常的安静。在村里行走了两个多小时,却还是还觉得没看够,感觉是在时光里流连忘返。</h3><h3> 看多了高楼大厦,听惯了车马喧嚣。漫步在原始的江南古镇,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h3><h3> 有点不解的是:这次从杭州到嵊州再回到杭州,没看见庄稼地,都不种粮食了,以后吃什么,都去吃鲜花绿草?是我己人忧天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