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知青的逐梦之路——忆四十年前的高考

澎澎

<p class="ql-block">我的人生旅程中有两段经历,刻骨铭心,终身难忘。</p><p class="ql-block">一是五十年前的知青经历(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1ufbsst7?share_from=self&v=4.10.0&share_user_mpuuid=1b662f9a64a2e1df7582a71d665b6c90" target="_blank"> 不可忘却的记忆——写在插队五十周年之际</a> ),二是四十年前(1979)的高考经历。尤其是高考,是我人生经历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有多重要?看看我珍藏四十年仍完好如初的准考证,您就知道了。</p><p class="ql-block">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如一声春雷响彻天地,唤醒了无数人尘封已久的"大学梦",点燃了我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今年7月7日,就是我在安徽固镇参加高考(1979年)四十周年纪念日,回想当年,心潮澎湃,那是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考试。当然现在看来,成功或是失败已经不重要了,生命的意义就在于经历,恢复高考带给每个人的深刻思考、刻骨铭心的感受都是人生旅程中不可多得的财富。</p> <p class="ql-block">1977年8月4日,刚刚全面恢复工作,自告奋勇主管科教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武汉大学化学系教授查全性历数现行招生制度的弊端,勇敢地建议恢复统一高考,而且希望"一定要当机立断",邓小平一锤定音,当场决定恢复中断10年之久的高考制度。</p><p class="ql-block">无数曾在迷茫与困顿中苦苦求索的知识青年,看到了希望的曙光,高考让我们那代人看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其实,邓小平作出的恢复高考的决定,我们普通百姓当时并不知情,直到1977年10月21日开始,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都以头号新闻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整个中国都沸腾了,就像爆炸了一颗原子弹一样,震憾了整个中国大地,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更是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终于来到了。</p><p class="ql-block">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关闭十余年的高考考场,最终录取了27万人,中国由此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p> <p class="ql-block">但是,对我来说,恢复高考的消息似乎来得太突然。上大学读书,是我梦寐以求的,机会来临,岂能放弃?!然兴奋过后,则是担心和忧虑,作为一个上海市五四中学67届初中毕业生,学业荒废已达十年之久,况且还缺了初三和高中共四年的课程,以现有水平参加高考,能中榜?无异是白日做梦。加上当年头脑"一根筋",信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压根没想过报考文科。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终于作出了一个有生以来最艰难的决定:放弃77、78年高考机会,集中精力自学一年半,补齐四年中学课程,79年参加高考。</p> <p class="ql-block">要实现自已的"宏愿",首要任务是要解决教材问题。当年可供参考的学习资料奇缺,中学教科书特别是文革前的中学课本和复习资料变得炙手可热,从城市到农村,中学课本被抢购一空,走家串户借书、抄书者习已为常,求知学习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新华书店,成了最热门的"景点",一套《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出现,犹如给饥渴的学子下了一场及时雨,为了能早日得到这套丛书,在新华书店门口出现了全家出动连夜排队抢购的壮观场面,印刷厂也是日夜赶印,但仍供不应求。我还算幸运,沾家人的光,他们费尽千辛万苦,为我买到了一整套《数理化自学丛书》,这是当年最适合自学的一套丛书。</p><p class="ql-block">在《上海出版志》上,记载着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明确的销售记录,共发行了7395万册。天哪,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p> <p class="ql-block">为了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专门找来77年的各科考题,以現在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太容易了。但是,对于当时像我这样的只具备初二知识水平的人来说,无疑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是呀,用一年半的业余时间,学完并掌握四年的教学内容,确实难,难于上青天。然而,目标既定,那就只有华山一条路,不达目标,誓不罢休!</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已从农村招工进城,在县橡胶厂工作,每天要上班,好在宿舍离厂区就几步之遥,加之我的工作是配料,虽然每天人"混"的像炭黑(一种化工原料)一样黑,但完成任务之后,时间可由我自由支配。也得感谢当年的领导,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p><p class="ql-block">即便如此,时间仍然不够用,我把大块时间(两小时及以上的)全留给了数理化,具体数学、物理、化学三科分配时间比例约为6:3:1,语文和政治就太"可怜"了,只有零星时间分配给它们,或是清晨,或是用歺的间隙,或是数理化看烦了,才能轮到语、政。好在语、政两科最争气,用时不多,效率奇高,最后高考分数却和数理化差不多,此为后话,暂且不表。</p><p class="ql-block">就是这一套17本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从此日夜陪伴着我,在这个不见面的老师引领下,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它见证了我的艰辛自学之路,也见证了我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更重要的的是培养了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我的后半辈的发展就得益于此。</p> <p class="ql-block">有人说,1977~1979的三届考生,是高考史上最勤奋刻苦的考生。是的,我很赞同,因为来之不易,所以倍加珍惜。</p><p class="ql-block">不是自夸,确实我也属高考史上最勤奋刻苦的学生之列,一年半中,全年无休,每天清晨鸡鸣起床,晚十二点夜深人静时方熄灯睡觉,雷打不动;娱乐社交,一概停止,就连业余唯一的爱好——乒乓球运动,也不得不忍痛割爱。</p><p class="ql-block">学习生活紧张而枯燥,除了上班,其余时间全在看书、做题,废寝忘食、日以继夜,似乎要将文革十年所失去的时间全补回来。小时候听过曹操的"手不释卷"和董仲舒的"目不窥园"等故事,原本还将信将疑,哪里会有如此勤奋学习之人,没想到现实中就有。累了,揉揉眼,接着看;困了,冷水擦把脸,继续干;停电,那是司空见惯,点上准备好的煤油灯,凑在昏暗的灯光下,还得学,真有点古人"凿壁偷光"的味道哎。</p><p class="ql-block">冬天,天寒地冻,手、脚生滿冻疮,怎么办?搓搓手、跺跺脚;夏天,酷暑难耐,大蒲扇,摇一摇。白天机器声轰鸣,吵得人安静不下来,怎么办?棉花球,塞耳朵;晚上飞蛾扑窗、蚊虫肆虐,点蚊香,赶跑它。哎,蚊子是被赶跑了,但人也给熏的受不了啦。</p><p class="ql-block">最困难的,莫过于自学数学了,用时最多,效率却奇差。说真的,数学不适合自学,有多少学子在有老师正儿八经教的情况下还学不好呢。怎么办?咬咬牙,硬着头皮上。桌上摊着课本、练习本和草稿本,墙上贴满公式、定义和定理,嘴里不停的念念有词,如同南宋陆游的"书巢勤学"一般。逼着自已先通读教材、看懂例题,然后做题。教材上的习题,那是一题不漏,遇上不会的或做错的,再回过来翻教材,从中寻找原因或解题方法,错题还得打上记号,学完一章复习时还须重做一遍,实在搞不懂的,只能放到周末去求教老师了。就这样,"啃"完了代数四册,平面几何两册,平面解析几何一册,三角一册,最后实在是来不及了,立体几何无奈放弃。(万幸赌对了,当年的数学高考卷,涉及立体几何只有一题,并且可以分解为平几和三角来解题,太棒了!)</p><p class="ql-block">还有最最最困难的呢,家务琐事本已是夫人一手包办,但79年初女儿降临人世,我还能好意思袖手旁观?!关键时刻还是亲人给力,父母亲为减轻我负担,千里迢迢来到固镇,帮带孙女。罪过呀!即将而立之人,不能尽孝父母,反而是父母替我分忧。</p><p class="ql-block">图片背景就是当年我居住的两间草屋,图中人物就是夫人怀抱几个月大的女儿,为了家人,我也是拼了,不然,如何面见江东父老?!</p> <p class="ql-block">此图为当年固镇的地标建筑——百货大楼,位于新街(当年县城主要就两条街,新街和老街),政府机关、条件好一点的企事业单位,大都位于新街两侧。</p><p class="ql-block">我居住在老街,每周日是我的拜师求教的固定时间,说是老师,其实是亦师亦友的患难知友,如交通局的方兄、竹器厂的陈兄等,他们都居住在新街上,我要去拜师求教,都要经过这幢百货大楼,它见证了我风雨无阻、拜师求教的诚心。</p><p class="ql-block">特别是陈兄,上海育才中学67届高才生,对我帮助最大,答疑解惑,细致周到,如同老师一般,使我收获颇丰。更甚者,在陈兄家蹭饭、蹭理发,哈哈……当年陈兄可是理发的一把好手哟。</p><p class="ql-block">非常怀念这段快乐时光,给紧张的学习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p> <p class="ql-block">高考考场设在固镇一中,县城条件最好的学校。当年的考生,没有家长的前呼后拥,也没有老师的谆谆叮嘱,更没有封路、禁止鸣号之说,自已骑个车或步行前往考场,但也是人山人海,场面壮观,不少兄弟姐妹、师生同进考场,千军万马同挤独木桥。</p><p class="ql-block">说实话,有点紧张。我明白,这次是老三届的最后机会了,考场上的老三届考生一年比一年少,应届高中生的知识水平一年比一年高,考题一年比一年难,而且79年的招生条件已经收紧,要求未婚,年龄不得超过28周岁。怎么办?斗胆填上"未婚",为了圆我的大学梦,只能豁出去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参加考试时的教室,就是这样的低矮平房。</p><p class="ql-block">79年的高考已是全国统一命题,政治、语文、数学是文理科必考科目,文科另考史地,理科另考理化。当时也考英语,但英语是选考科目,不计入总分,仅作为录取参考。</p><p class="ql-block">生平还是第一次参加高考,兴奋过头,第一天考完,脑子里全是考试的场景,作文"陈伊玲的故事",直到躺到床上仍然不依不饶地跳出来,整夜睡不着。坏啦!这种莫名的亢奋,影响了第二天的发挥。</p> <p class="ql-block">结束考试,走出考场的那一刻,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如释重负,回到家倒头就睡,直睡的昏天黑地。</p> <p class="ql-block">时光在焦急等待中流逝,终于在8月初收到成绩通知单,总成绩294.8分,而当年安徽理工科分数线为265分,超出分数线29.8分,激动的泪水顿时夺眶而出,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哪。</p><p class="ql-block">后来得知,1979年全国参加高考考生共468万,只录取28万,录取率仅为6%。我能成为这"佼佼者"之一,心里充满了无限的喜悦和欣慰。</p><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不禁再次热泪盈眶,千言万语汇成两个字——感谢!感谢一锤定音恢复高考制度的邓小平,感谢呼吁恢复高考的第一人查全性,感谢默默支持我的家人,感谢这套《数理化自学丛书》……总之,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p><p class="ql-block">恢复高考改变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命运,更是国家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献给</p><p class="ql-block">那些参加过1977~1979年高考的老三届学友</p><p class="ql-block">以及关心我、帮助过我的所有亲朋好友!</p><p class="ql-block">(注:部分图片源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