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翻越北斋公房

云南.曹歌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 驴友徒步路线。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b>散文:翻越高黎贡山散记 曹先强</b></p><p class="ql-block"> 小横沟,滥泥坝,灰坡,茶铺,一碗水,北风坡,冷水沟,北斋,南斋,禾木树,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高黎贡山</span>地名是滇西抗战时期记录在战报中滇西大反攻战役的几个重要地名。</p><p class="ql-block"> 根据《勐古飞渡》碑文节选:1944年5月11日,国军第20集团军全体将士在士兵团预先准备的木船和橡皮船(艇)中,预备2师4团由六库过江,直插腾北大竹坝;5团、6团均由栗柴坝渡江,攻击邦瓦之敌。198师594团覃子斌部由栗柴坝渡江,攻击丙贡、土官寨之敌;592团陶达纲部由勐古渡江,迎面主攻灰坡古道之敌。国军炮兵设阵地于棕背丫口和干塘山,炮弹直射灰坡各据点。国军迎面难攻,进展缓慢,伤亡惨重。5月13日,国军在大炮、飞机协助下,占领小横沟,敌向灰坡败退。入夜飞机无攻击,大炮也失去了目标,敌乘机增兵反扑,小横沟又陷入敌手。5月14日594团由丙贡、岩头、老鹰岩直插灰坡西面滥泥坝,截断小横沟之敌援兵,592团方占领小横沟据点。小横沟阵地敌我双方数次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战后人们打扫战场,将尸体埋进了3个大坑,日军尸体头朝下、脚朝上埋(意为让日军永世不得超生),国军烈士遗体则平躺埋葬,以示告慰。 </p><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烈,慎终追远,抚今追昔,崇功报德。清明时节,踏青远行徒步探险,纪念抗战英雄。翻越北斋公房古道驴友,队员多数70后,连向导70后,80后,年轻力壮,队友都研究与了解过滇西抗战历史。上坡犹如风送雨,下坡犹如风送云,驴友健步如飞,在苍茫古道上徒步。八名队友中,只有我与杨继稳,两人是60后。驴友说,看来本次翻山你们是幸运儿,领队是福将,连选择翻越的日子都不错。当天腾冲阵雨,前天也是大雨。而你们徒步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的时候,一天到晚几乎都没有下过雨,这真的是山佑天助你们也。</p><p class="ql-block"> 天时地利人和。大家并不知道,其实,我们的徒步行走的状态一直不好。刚刚翻爬到岗房二台坡,怒江驴友密玉清,脸色苍白,神情状态不好。他几次要求想放弃,想折回去。我与队员杨继稳耐心安抚他的紧张悲惧心理,把他背负的几瓶大瓶矿泉水分给其他队员负担,以减轻他的登山负重。</p><p class="ql-block"> 在高耸入云的山梁上,远望大江奔流,朦胧群山里,人地陌生,行者孤独如逃生一样,我们结伴而行,初次野外徒步探险难免孤寂恐惧,对陌生环境与遥遥无期之征途挑战有恐怖心理。还好,在大家调适下,在他坚持不懈下努力向前下,终于在到达茶铺古战场遗址后,克服了生理体能障碍与心理恐慌困难,加上途中休息交流与交替饮水补充体能,心理与生理状况向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p><p class="ql-block"> 我的状态也不好,在蛮英村,一把伞哨所护林站,岗房丫口,肠胃不适腹泻三次,在小松坡,烂泥坝,腿部抽筋两次,以后徒步途中,双腿发软,眼睛里开始出现金光闪闪的五角星。幸亏队友杨继稳带了肠胃零,土霉素,赶紧给我用背壸中开水吞服了药片。在出发前期气喘不停,岗房二台陡坡下,才开始徒步就一直拖后。在小松山服药,一小时以后,爬陟到达大松山时,身体疲软状态开始缓解,但是,没有力气,小腿肚子还出现了抽筋状况。到达滥泥坝以后,看见古道满路火红火红的杜鹃花,也追上了前方一名队友,之后看见前方更多队友在古道上艰难爬涉了。 我尽管徒步拖后,但在有特点的地名,风景,古道地段都坚持取出自拍杆,拍摄照片视频。向导嫌弃我行进速度缓慢,先催我快点走,后来着急了一个人自顾往前跑到前方等了。在茶铺古驿站遗址,驴友杨继稳、密玉清、我,和向导停下来休息,补水吃了些食品,用自拍杆拍摄了一些照片。我的身体状态开始好转,坚持记录了许多自拍镜头,还采访了向导杨国增。 此时,在另一个向导辅助下,其他驴友何寰、寸灿辉、宋磊、李倩云、小范等已走远。偶尔听到山风捎鸟鸣猿叫,除此之外,人迹罕至,人烟少见。山梁苍滄,古道切入山脉山峰,形成凹陷型,深达两三米,走起来比较阴森恐怖。走走停停,经过一碗水,到达北风坡,到达冷水沟,耗时四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走过刮风不止的北风坡,穿越火线一样穿越完一大片密集恐惧的野生竹林。走过一大片开满白色紫色花花的湿地沼泽地,象高山草甸,风光无限好。 在北风坡,冷水沟附近,海拔高度升到最高海拔3200米至2800米,山顶风力增大,刮风使耳朵里气压压力增加,耳鼓膜感觉一直有风在呼呼的刮风,响过不停。天气变冷,队员体温下降,体能也下降。在冷水沟腾冲黄家寨方向来接应的向导,特别暖心。向导很专业地背来野外徒步炊事班烧水锅,选择在湿地野生竹林深处,一个土坎坑洼塘内生火煮开水等来了狼狈不堪的驴友。我在这里喝到了热气腾腾的热水补充体能,体表温度很快恢复,体力马上增加不少。安排体力稍好的宋磊跟向导去拍摄冷水沟战地遗址。我简单动员后,队友集中挨个紧跟着出发,翻山越岭,精神好转,体能充沛,我竟然成为一路领先者,仅次于宋磊第二个到达终点到达黄家寨护林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当天下午4点40分,队友到达北斋公房遗址。慕名而来,仰望星空,瞻前顾后,我们停下来认真考察。这个斋公房,是多少人梦绕瑰牵的古驿站遗址,驰名中外,神密莫测。流连忘返,依依不舍。 我知道,自古以来,历史上古今纵贯,不知有多少強人走寇,为北斋公房,赴汤蹈火,前仆后继。旌旗猎猎,狼烟四起之年代,如此兴师动众者,莫过于滇西抗战时期千军万马汇聚一此,和平时代与凡尘岁月掩饰不住苍劲历史。这是古道遗址,也是战场遗址。过去青砖青瓦,门庭若市,现在断墙残垣,物是人非。举目残破斋公房,石墙壁上,青苔荫庇,机关枪眼遗存,单兵掩体战坑遗址,历历在目,清晣可见。在北斋公房旧址,驻足考察,驴友站在一起拍摄合影。夕阳红透远山近峦,还剩四个小时路程要走,只好依依惜别,匆匆忙忙赶路。驴友走了,我仍然想在此多呆一会儿,于是,又单独举起自拍杆采录,开机边拍摄边走了10分钟视频才追上了战战兢兢正在下陡坡的队友,才关机专心走步。</p><p class="ql-block"> 远望天边,群山起伏,天色已晚,又遇见一组几人合抱之大型古树。树根直径二米有余,有巨大空间,可容纳五人,遮风避雨,烤火取暖,俨然一个树房间。树洞有烟熏痕迹。我钻入树洞屋,柴禾锅灶石,应有尽有,一均俱全。看来这树屋是古道风雨旅途中遇险者经常露营之处和安全避风港。</p><p class="ql-block"> 走向河边,山花烂漫,古道西风瘦马,路边落满大树杜鹃花朵。大叶阔叶植物,珍稀罕见,各种色彩,艳丽而素雅。古道边,大树林立,鲜嫩植物,嫩芽新苗,勃勃生机。</p><p class="ql-block"> 突然,见到一个大型连天瀑布,银珠落玉,潇潇洒洒,掛在丛林与石壁山崖间,天然瀑布,流水哗哗欢唱,送别我们踏上归乡。观赏瀑布流泉轰轰烈烈的美景之后,天色黄昏,鸟兽归巢栖息,没有拍摄到有价值的镜头。以后,古道天已昏黑,我们开始打亮手电筒,照亮脚下的古道赶路,就没有开机了。 在腾冲北部方向终点,黄家寨护林点,温暖的火塘边,吃了晚饭,喝了鸡汤,烤干了汗水浸湿透了的衣装,付了饭钱,我被摩托车拉到半路放下,月黑风高走夜路。驴友团队找车回城。这些环节,竟然忘记了影像记录,太可惜了。 </p><p class="ql-block"> 北斋公房古道两边向导,从头到尾,尽力帮助翻越团队。当初计划拍摄山两边向导接应,徒步队员到交汇点见到亲人似的场面,结果队员徒步体能不一样,不能同时到顶,使计划落空。特别是六O后两人,七五后一人,在前半程旅途徒步中一直拖后,向导都嫌速度慢想离开返回,但经过耐心挽留,又终于坚持把驴友送到了北风坡与冷水沟分水岭交接点。在此,再次感谢两位向导鼎力相送,当他们返程到达目的地时,一定也是天色已晚。 徒步队友第一批8点20分到达,第二批队友9点到达。本来吃饭一小时即可走了,结果原来白天预定车辆驾车人天黑后却想涨价。以因修路来车比较难走为借口,不愿拉我们了,劝说半天没有结果。队友互相鼓励,一边另外联系车辆,一边又背负行囊继续徒步走路两公里多,体力耗尽。我和寸灿辉,小范等人则请黄泥克护林站附近老乡用摩托车黑夜摆渡,在半山腰苦等从后面赶下来的五个队友。</p><p class="ql-block"> 初春时季,腾北地区,月黑风高,乡村十分寒冷。当到达腾冲县城之住宿酒店,已凌晨零点多。感谢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支持帮助,感谢向导不弃不离如终陪伴我们前后走完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全程。</p><p class="ql-block"> 有朋友调侃说,翻越困难越多越好看。翻越太顺了,这个节目就不好看,队员中途想放弃,向导半途想返回,终点接应车辆环节出状况,给野外徒步之旅故事出新,好事多磨了。 北斋公房古道全程徒步,十分艰难。最大问题,尤其是不能在山上过夜。天黑了,要奋力下山。驴友都沒有帶戶外露营裝備,怎么也是一天就要下山的,沒有露营裝備,在山上过夜就是等死了,就是拖也要把同志们拖下山去呀。小牒哼哼唧唧了,小范哭哭啼啼了,小宋走错了方向,我与队友杨继稳,密玉清也误入岐途错误地沿着盗猎者所走猎路兽道走了很久,幸亏看到一条叫茶铺河的河流,哗哗流淌。博学多才救人命,野外徒步探险知识告诉我,徒步走北斋公房古道不需过桥过河,果断决定返回原路,费时半小时,避免了更大不堪设想的后果。何寰鞋帮开裂用了绷带捆扎,寸灿辉到达终点后发现自己脚踝关节已肿胀了一个大包。全部队员虽然都无大碍,却是疲惫不堪,体力几乎耗尽了。翻越队员全部能够安全到达终点就是最好的胜利了。</p><p class="ql-block"> 翻越北斋公房古道,我专门买了一个自拍杆,很轻盈很灵活哟。问题是我要拄拐杖,两只手不得闲着。相机要拿,手机要拿,摄像机要拿,拐杖要拿,有时候要拿毛巾擦汗,我感觉在徒步过程中两只手真的沒有空拿自拍杆。我在北斋公房古道的影像素材,非常清晰,感谢云视专业人士给我的技术辅导与保障。野外探险户外徒步,不看个头大小,看你拥有的强大体能与毅力。不能免强,会在山上要命的,当地向导告诉我,山上风云莫测,地形险恶,危机四伏呢。过去古道附近曾见到过荒野遗骨与古人腿棒骨呢。野外探险徒步有风险,涉及野外生存与科学求生学问,千万不要盲目模仿。 野外徒步探险考察团队,远征北斋公房古道之旅,精疲力尽,疲惫不堪。有驴友,膝盖关节磨肿了,旁边第二天更肿了,下楼得左脚先落地。多数驴友已经恢复,除了小腿酸痛点。</p><p class="ql-block"> 清晨,腾冲城大雨如注,头天疲惫不堪,次日身体恢复还非常好。上午10点,队友杨继稳邀约我去来凤山,又冒雨考察中国远征军预备二师反攻腾冲抗日阵地遗址。从四号阵地,看到二号阵地,又看到三号阵地,还看见并拍摄到了腾冲抗日政府县长张问德在来凤山的墓地。中午12点,离开来凤山时,我记步器又增加有7600步。 </p><p class="ql-block"> 北斋公房古道徒步数据统计比较齐全,有里程,步数,时配,卡里路。我们平时徒步时,每次都习惯记录数据。何寰数据31.86公里,他说是从一把伞哨所护林站到腾冲黄家寨护林站,如果连上晚饭后再走的距离是35公里。全程总时间是15个小时,徒步时间是12小时。我给何寰说,你的记录有3.9万步,有31多公里,我的记录有4·1万步,有35多公里。何寰认为,这个数据差不多,因为前半段我们多绕路了。这是真的,过去很少有人一天翻越北斋公房古道,如果不采用农用车上山方案,省略了四个小时徒步路程,我们也是根本不可能一天完成。那根翻越高黎贡山的拐杖,我想带回昆明来做纪念。何寰说,累了,脑子记不住。确实,驴友在高山上翻越久了,累了,会智力下降,会出现幻觉,会迷路。我只有请密玉清另找机会带来。我太感激它了,如果没有这棵岗竹拐杖,我好几次可能会滑落到悬崖下面去了,很感念征途中给力的拐杖。</p><p class="ql-block"> 四月五日,是清明节,人们纷纷去当地烈士陵园缅怀英烈。刚从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大反攻1944年5月作战主力部队198师,渡过怒江,仰攻灰坡,抗日作战攻击北斋公房古道之路线,沿途考察抗战遗址归来。</p><p class="ql-block"> 清晨,在腾冲城又冒着小雨去,给在腾冲县城内竖立的中国远征军抗日部队198师腾冲光复作战纪念塔献了一束花。希望让牺牲在高黎贡山小横沟、灰坡、北风坡、冷水沟、北斋公房的198师594团团长覃子斌少将(墓碑在国殇墓园)等该师一千多抗敌卫国官兵先烈安息,英灵永垂我们心间。</p><p class="ql-block"> 无论怎么样,昨天的一切都过去了。今天我们又将各自踏上社会生活的征程,风景依然如故,风光仍然在前面!东坡都是红色杜鹃花海,西坡都是白色杜鹃花落,大树杜鹃花朵比碗口大,满山满岭开满了映山红。</p><p class="ql-block"> 当胜利的歌声响起时,你倒在了鲜花盛开的大地上,花的生命,定格在最灿灿时,人的生命,定格在冲锋的姿势里。( 曹先强 撰稿)</p> <p class="ql-block">驴友徒步考察滇西抗战遗址。毋忘国耻,勿忘历史,野外徒步探险者在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中国远征军198师攻打日军遗址。 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高黎贡山战役,从怒江渡江之战打响,打到山顶,血火纷飞,呈胶着状态。何寰 拍摄</p> <p class="ql-block"><b>散记:翻越北斋公房古道 曹先强</b> </p><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是永昌古道,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西南地区重要古道。北斋公房古道,跨越怒江峡谷,汇聚诸多古渡口。保山隆阳区芒宽乡勐古渡口,怒江州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东连保山隆阳、云龙大理,西通“极边第一城”腾冲和缅甸联邦、印度阿萨姆邦,为中国南方丝绸之路陆上通道的重要古道之一。滇西抗日战争时期,公元一九四二年五月十日,日军占领腾冲县城后,十九日,沿着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追击溃退军民到达怒江峡谷边栗柴坝渡口,枪杀缅甸回国商人华侨难民二百九十多人,怒江血流成河,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惨案。公元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中国抗日战争滇西大反攻战役,在此打响,中国远征军抗日主力部队英勇攻击日军,前仆后继,消灭日寇,为滇西抗战取得最后胜利谱写下了辉煌篇章。</p><p class="ql-block"><b> 一</b></p><p class="ql-block"> 清明节前,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下大雨了。滇西民谚:过了清明节,雨在树头歇。<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明时节雨纷纷。</span>云南保山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护林员告诉我,高黎贡山下大雨了。大雨如注,雨伞都撑不住,五十米开外就看不清动物,还是人影了。不过,显然,这是一场过路雨而已。因为这个时候,高黎贡山地区还不到真正的雨水天。</p><p class="ql-block"> 季节才到四月初,就来了一场大雨,很突然。通常高黎贡山区是五月份进入雨季后,才会开始下暴雨的。距离出发只有两天时间了,高黎贡山传来下大雨的消息,无异于给我们这次前往滇西抗日战争遗址集中驴友野外徒步探险考察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 驴友开始重新考虑翻北斋公房古道所面对的新困难。如果旅途遭遇下雨,山顶气温低,天气感觉可能很冷,既不要穿太厚又不保暖的衣服。按照野外生存法则,在徒步途中,为预防淋雨,驴友下不下雨都要带好一次性雨衣。徒步旅行中万一下雨,沒有雨具,全身淋湿,体温下降,体能不支,后果不堪设想。当然,大家也是非常乐观地希望高黎贡山那些满山遍地的大树杜鹃,经过被雨水洗干净了后,鲜艳亮丽,在古老神秘的北斋古道边,花枝招展,迎接驴友的到来。在筹划行程中,拟采撷北斋公房大树杜鹃花,编成花蓝,想奉献给1942年5月11日至6月13日在北斋公房古道反攻战役中小横沟、北风坡、冷水沟、北斋公房战场壮烈捐躯的中国远征军将士。特别想去找寻第二十集团军第五十四军第198师叶佩高师长之第594团团长覃子斌少将壮烈殉国懼难之处。如果能找到也将在这些伟大的滇西抗战遗址上,肃立默哀,献花致敬。</p><p class="ql-block"><b> 二</b></p><p class="ql-block"> 四月三日,飞机降落保山机场。驴友密玉清与爱人开车来保山接我们,非常巧合野外探险者朱应明夫妇,也在同一航班飞机上,好友相遇。于是,在飞机场结伴同行。</p><p class="ql-block"> 进得保山古城,找到保山市妇幼保健院家属区,以滇西抗战为背景采访102岁的南洋华侨机工翁家贵,我把我采写刋登有滇缅公路天子庙坡历史的《云南日报》送给他纪念。在翁老家访谈一小时许,他又给我补充了上一次在昆明采访时候,没有提及的滇缅公路抗战运输生命线上的好几个问题。他老伴罗春芳,1924年生,他大女儿翁美希(时年73岁)在家里与他合住,大儿子翁作英(时年68岁)则因为感冒没有来,只是与我通电话,告诉我去保山隆阳区的他家怎么走。而最小儿子翁作义(时年66岁)居住在昆明南市区一个小区,他也是多次与我电话联系,介绍他父母及兄姐情况。</p><p class="ql-block"> 中午12点到达澜沧江边,在保山市瓦窑镇吃饭。饭后,沿孔讲河(漕涧河)上行45公里到达漕涧。在那里,看望阿昌族最后一个抗战老兵,中国远征军预备二师第6团迫击炮连老兵廖兴根(90岁)。看望1942年6月卖棺材给中国远征军第五军二百师少将师长戴安澜入殓棺材的后人何润(93岁)。看望滇缅印抗日游击纵队茶里游击队老兵段治中(93岁)。我多次深入滇西找他们访谈口述历史,已成为忘年之交,今次路过只是礼节性探望老朋友,闲话家常后,依依惜别。</p><p class="ql-block"> 下午4点半经仁德丫口,沿孙足河峡谷38公里到怒江三界桥岔口。孙足河,怒江蛮英村民叫它冲江河。大桥下50米有孙足河渡口。下游三公里有栗柴坝渡口。再下游五公里有勐古渡口。这些渡口是怒江两岸往来的重要通道,有船工木船,小型机械木船,小型铁皮船,中型双动力机械船摆渡。村民拉甘蔗,运水果,人货都要出渡船费,怒江船渡槽运,给两岸人马驿道之通行予巨大方便。 2008年修通瓦(窑)六(库)公路架桥梁后,孙足河渡口废除。2018年修老(营)六(库)高速公路,在勐古渡口下游也架设怒江特大桥梁,勐古渡口,也停止船渡而废止。怒江急流不息之江河,历史自然物象与社会人文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迁。</p><p class="ql-block"> 夕阳余晖中,傍晚6点来到怒江栗柴坝渡口。江水滔滔,绿草依依,高高的怒江栗柴坝抗日同胞遇难纪念碑前,还有几柱香烛在冥冥燃香,青烟袅袅。显然,清明节之际,有人在纪念碑前缅怀遇难者,献花奠酒。驻足怒江栗柴坝抗日同胞遇难纪念碑前,感慨万千,心潮起伏,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勿忘国耻,毋忘历史。 怒江州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东连保山和大理云龙,西通腾冲和缅甸联邦,印度阿萨姆邦,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怒江古渡口之一。</p><p class="ql-block"> 公元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侵华日军从腾冲县城出发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泸水。日军窜至栗柴坝西岸时,发现渡口已被我东岸部队封锁,不能渡江东犯,便恼羞成怒,向滞留在西岸的难民发难。当时,西岸待渡的难民共有三百余人。多数是从缅甸逃回祖国的华侨同胞,一部分是腾冲、龙陵逃向内地的难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婴。日本法西斯强盗公然向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先将男性难民捆绑集中,用机枪扫死,然后对妇女难民进行强奸屠杀。除少数逃脱者外,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一时江岸积尸成堆,死难者的鲜血染红大江。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滇西怒江土地所制造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渡口大惨案。栗柴坝惨案发生后,怒江各族各界人士,同仇敌忾,一致动员起来,纷纷响应李根源先生抗日救亡的号召,组织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与抗日军队协同配合,展开游击战,坚决拒敌于怒江西岸,怒江军民联合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东进”侵略计划,为一九四四年秋季滇西抗日大反攻,彻底消灭日本侵略军总战局争取了时间,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p><p class="ql-block"> 在高黎贡山灰坡梁子下,怒江边面积约一平方公里间,有一块平坝当地习俗叫山田。田畴中间一个村子叫石头寨。这里水丰地肥,丰润富饶,一条小溪从高黎贡山上叮叮咚咚流过田坝,密玉清家就在寨子中间。驴友陆续抵达后,在他家做饭吃。他请来堂兄弟阿伍,杀了一只土鸡,做了许多可口饭菜。可我在昆明就肠胃不适,在澜沧江河谷瓦窑镇小雨中吃午饭,可能又受凉了,肠胃一直不好。 当晚,密玉清邀约村民来家里聊天。阿伍是上次我来石头寨采访就已认识的傈僳族兄弟,忙前忙后,帮助主人张乐饭菜。驴友一起吃过晚饭,又去蛮英村农贸市场买了一些食品与饮水。回来一边聊天,一边检查准备。我特别安排大家要好好给相机手机充电。要求驴友要早点休息,以保持良好的体能状态,保证技术装备状况良好。</p><p class="ql-block"> 历史的经验与教训值得牢记,那是2014年10月4日,首次翻越高黎贡山南斋公房古道,就是驴友充电不充分,遇见珍贵资料与优美风景时,错失许多拍摄良机。那次,宋秋志手上相机,走到一个古桥时没有了电。何寰微单卡片机,还有三分之一路程时,也是没有了电。当时,只有我与朱应明的相机摄像机还有电。老朱相机徒步到旧街终点时,最后一张存储卡也用完了。还剩余百花岭旅途最后一站,幸亏我摄像机有电,采访记录到了当地客栈老板来接应我们去吃饭的包车驾驶员范祖祥。记录了他介绍的南斋公房古道神奇的植物与要命的水草。</p><p class="ql-block"> 北斋公房古道,距离更长,翻越时间更久,优美风景与滇西抗战历史遗址更多。我更担心驴友们前半程就把电池拍干了。有好风景,有相机,没有电了,又不可能再来一次,试想面对中途那些吃饭碗口大的杜鹃花,并排开展在你身边,绽放在你前面,花枝招展,这个时候相机竟然无电无卡了,你想砸相机的心都有了。</p><p class="ql-block"><b> 三</b></p><p class="ql-block"> 北斋公房古道,也叫上斋公房。南斋公房,叫下斋公房。它比南斋古道,更高海拔,海拔3200米,更长距离,徒步超过10小时路程,存在更多不可预知的风险。 野外徒步驴友全体成员,必须风险共度,人命自担。雨衣、手电筒、水、干粮、保暖内衣、急救包等,都必须要自己带足着。既要轻装,还要够用。必须要按行程设计好自身装备。一定要轻装,要带一套博的轻的衣物,翻山后可以更新衣服。每个驴友队员,负荷力有限,要把背囊称一下,不宜负重太多。否则,你到山顶半路上,体能下降了,会背不动的。女驴友负重不能超过两公斤,男驴友不宜超过十公斤。各自要多背一点水,多背一点食物,两个向导与我们同在山上,风雨同行,风餐露饮。 驴友密玉清做了一蒸锅荞糕粑粑,里面加了红糖,作为翻越主粮,热量很高,不怕山高寒冷。我也是买了一公斤压缩饼干,一些牛肉干巴,一市斤巧克力。宋秋志则说去买一些鹵牛肉最合适。总之,每个人都必须准备好自己够吃三天的口粮,北斋公房地区,荒无人烟,山高路陡,基本没有可以找到吃的东西救援。女队友李倩云说,带了根登山杖,估计还是得超过两公斤,还得带双鞋,装在旅行箱里。我立即劝阻说,登山拐杖不可能让你带上飞机,已叫队友在怒江做好10根赤竹登山杖了。野外徒步也根本就不可能携带笨重旅行箱包行动的。</p><p class="ql-block"> 一切都准备就绪了。2015年4月4日,在高黎贡山灰坡下,怒江边石头寨,清晨5点半起床,6点半乘农机出发。驴友顾请了村里一个盘式农用车,柴油机头突突冒着热沸水气,向蛮英村后山陡坡山梁上爬。经过蛮英,平田,旧乃山,关地坪,大弯子,小横沟,在小横沟丫口机耕护林公路尽头下车。徒步到达一把伞哨所护林站,海拔1700米。在一把伞哨所吃过早饭,时间已是早上9点。</p><p class="ql-block"> 阳光从怒江峡谷那边东山梁子升起来,朝霞洒满山谷。驴友身披霞光,从一把伞哨所徒步出发。一把伞哨卡到达岗房,这一段高黎贡山古道山坡最陡峭,约有500米距离,翻越队员却折转着走了40分钟。 10点到达灰坡中段岗房丫口,此地海拔2100米。我骑在向导杨国增驾驶的山地摩托车后座上,紧紧抱住他的腰,绕来绕去,约有三公里。只比徒步上山,在古道直上直下的队友早到十分钟时间。徒步旅行,田野考察,在岗房,由向导指点下,找到了抗战时期,远征军198师叶佩高师在灰坡大反攻之敌阵地遗址,一组掩藏在丛林中的大型战坑战壕交通壕遗址。</p><p class="ql-block"> 北斋公房古道,在一场过路雨后,空气湿润,透明,有利于徙步,探险,摄影。那些满山遍地的大树杜鹃,被雨水洗干净了,鲜艳亮丽,非常迷人。北斋公房古道,具有特殊意义。它是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战役中,北线攻击战役第20集团军第54军第198师大反攻的主战场。第594团覃子斌团长是上校军官,作战英勇,身先士卒,横马立刀,九死一生,上司已考虑提拔,他马上要升任198师副师长了,结果壮烈牺牲在北斋公房古道冷水沟仰攻反击战场。气壮山河,壮哉,伟哉。</p><p class="ql-block"> 高黎贡山,有多条古道,大家公允的有四条。在滇西大反攻战役中,这四条古道都是激战的主要战场: 南斋公房古道130师、116师,北斋公房古道198师、36师,片马古道预备2师,红木树古道39师,野外探险徒步队友们,在几年时间中,也都先后翻越过这几条古道了。 禾木树古道和城门洞古道,在怒江八湾边,东联东风桥,也叫惠仁桥,西行接保腾公路,史迪威公路,翻越分水岭关和大蒿坪丫口,到达龙江古桥。海拔最低,距离最短,人烟最多,风景最好。明代崇祯年间大旅行家徐霞客,1930年代作家艾芜,1935年代著名作家斯诺,诸多文人墨客都曾翻越过。许多文献记录说,高黎贡山古道有蚂蟥与恶瘴,在我们翻越古道时,却一直未见恶瘴与蚂蟥叮咬。沧海桑田,自然生态与地理气候、生物多样性物种都有变化了。</p><p class="ql-block"> 滇西抗战时期,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抗日战争打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我读过蒋介石委员长日记,十分有文采与治国谋略思想,可惜他一直身处在中华民国那个群雄争斗,军阀混战,日倭寇侵,国破家亡,百废待举的乱世之中,委屈了其大帅奇才。呜呼,壮哉。(曹歌 撰稿)</p> <p class="ql-block">云南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山管理局 颁发给我们的翻越纪念证书。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申批获得翻山证。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在山顶蜿蜒 此处叫大松坡岭干。杨继稳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基座四面墙上,绘有两幅画 ,刻有汉文/傈僳文两块文字碑文。由 怒江州文联美术家协会主席杨齐福 (白族)绘画与设计,怒江州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 李道生(白族) 撰写碑文, 怒江日报傈僳族文编辑翻译(傈僳族),泸水县委宣传部部长赵鑫 (白族) 碑文 雕刻。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风坡 古道边都是满山遍野的箭竹。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一把伞哨所前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身披朝霞 一把伞哨所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横沟,是一个滇西抗战时期记录在战报中的地名。《勐古飞渡》碑文节选: 1944年5月11日,国军第20集团军全体将士在士兵团预先准备的木船和橡皮船(艇)中,预备2师4团由六库过江,直插腾北大竹坝;5团、6团均由栗柴坝渡江,攻击邦瓦之敌。198师594团覃子斌部由栗柴坝渡江,(攻击)丙贡、土官寨之敌;592团陶达纲部由勐古渡江,迎面主攻灰坡古道之敌。国军炮兵设阵地于棕背丫口和干塘山,炮弹直射灰坡各据点。国军迎面难攻,进展缓慢,伤亡惨重。5月13日,国军在大炮、飞机协助下,占领小横沟,敌向灰坡败退。入夜飞机无攻击,大炮也失去了目标,敌乘机增兵反扑,小横沟又陷入敌手。5月14日594团由丙贡、岩头、老鹰岩直插灰坡西面滥泥坝,截断小横沟之敌援兵,592团方占领小横沟据点。小横沟阵地敌我双方数次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战后人们打扫战场,将尸体埋进了3个大坑,日军尸体头朝下、脚朝上埋(意为让日军永世不得超生),国军烈士遗体则平躺埋葬,以示告慰。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小横沟半山腰机耕路尽头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一把伞哨所护林通道与古道岔口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灰坡下 怒江栗柴坝渡口西岸拍摄。何寰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峡谷孙足河 也叫冲江河 三界桥三岔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边这棵植物叫八爪金龙。有药用功能 清咽利喉,散瘀消肿。主治咽喉肿痛,跌打损伤,风湿骨痛。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老哨卡叫一把伞哨所 新哨卡叫岗房 又叫站岗房。两个向导骑摩托车来到岗房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登山旅途中 驴友杨继稳 密玉清结伴徒步。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泸水县管理局与隆阳区管理局高黎贡山分界桩。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登山旅途中 驴友密玉清。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爬山旅途中 徒步者曹歌。杨继稳 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树杜鹃花开在古道边。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爬升山顶 此地叫大松坡岭干。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在薄刀岭干盘旋 苍松挺立。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松坡岭干 杜鹃花开红艳艳。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大松坡岭干 大树倒卧古道。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滥泥坝,是一个滇西抗战时期记录在战报中的地名。《勐古飞渡》碑文节选:1944年5月11日,国军第20集团军全体将士在士兵团预先准备的木船和橡皮船(艇)中,预备2师4团由六库过江,直插腾北大竹坝;5团、6团均由栗柴坝渡江,攻击邦瓦之敌。198师594团覃子斌部由栗柴坝渡江,(攻击)丙贡、土官寨之敌;592团陶达纲部由勐古渡江,迎面主攻灰坡古道之敌。国军炮兵设阵地于棕背丫口和干塘山,炮弹直射灰坡各据点。国军迎面难攻,进展缓慢,伤亡惨重。5月13日,国军在大炮、飞机协助下,占领小横沟,敌向灰坡败退。入夜飞机无攻击,大炮也失去了目标,敌乘机增兵反扑,小横沟又陷入敌手。5月14日594团由丙贡、岩头、老鹰岩直插灰坡西面滥泥坝,截断小横沟之敌援兵,592团方占领小横沟据点。小横沟阵地敌我双方数次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战后人们打扫战场,将尸体埋进了3个大坑,日军尸体头朝下、脚朝上埋(意为让日军永世不得超生),国军烈士遗体则平躺埋葬,以示告慰。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徒步中 驴友杨继稳。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徒步中 驴友杨继稳。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野外徒步中的曹歌 野花盛开 白花素雅。杨继稳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石板台阶。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叫茶铺的地方休息,补充体能。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茶铺古驿站 补充体能 喝点水 吃东西。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茶铺古驿站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高黎贡山北斋公房古道。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道这个地方叫 一碗水。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冷水沟湿地竹林边烧热水暖身补充体能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冷水沟湿地竹林边 全体驴友与向导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古树横卧古道。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斋公房抗战时期单兵掩体遗址。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斋公房遗址。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斋公房遗址 石墙壁 机枪眼。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北斋公房遗址 全体驴友合影 自拍。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空心大树底下好乘凉。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空心大树底下好乘凉。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落地满满的杜鹃花。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躺下听听落花的声音。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河床上植物茂盛万物复苏。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河谷溪流清又纯。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瀑布流泉。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瀑布流泉。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序文:泸水县上江乡栗柴坝渡口,东连保山、云龙,西通腾冲和缅甸联邦,为我国南方丝绸之路的怒江古渡口之一。公元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太平洋战争,占领东南亚,旋即向我滇西进犯。一九四二年五月十九日,侵华日军一部自腾冲越过高黎贡山,进犯泸水。日军窜至栗柴坝西岸时,发现渡口已被我东岸部队封锁,不能渡江东犯,便恼羞成怒,向我滞留在西岸的难民发难。当时,西岸待渡的难民共有三百余人,多数是从缅甸逃回祖国的华侨同胞,一部分是腾冲、龙陵逃向内地的难民,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嗷嗷待哺的乳婴。日本法西斯强盗公然向这些手无寸铁的无辜难民架起机枪,先将男性难民捆绑集中,用机枪扫死,然后对妇女难民进行强奸屠杀。除少数逃脱者外,有二百九十余名难民同胞惨遭杀害。一时江岸积尸成堆,死难者的鲜血染红了大江。这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践踏泸水土地所制造惨绝人寰的栗柴坝渡口大惨案。</p><p class="ql-block"> 栗柴坝惨案发生后,怒江各族各界人士,同仇敌忾,一致动员起来,纷纷响应李根源先生抗日救亡的号召,组织福、碧、泸、练民众自卫支队,与抗日军队协同配合,展开游击战,坚决拒敌于怒江西岸,怒江军民联合抗战,牵制了日军的“东进”侵略计划,为一九四四年秋季我滇西抗日大反攻,彻底消灭日本侵略军总战局争取了时间,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我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建立此碑。以缅怀死难者。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抗日遇难同胞纪念碑 ,怒江州政协在栗柴坝渡口树立栗柴坝抗日同胞遇难纪念碑,每年清明节有机关学校学生许多民众学生来此祭献鲜花,寄托哀思。2015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我们去到那里的时候刚刚有人来祭奠过亲人。 菊花还黄,米酒还香,香烛还青烟袅袅。当年怒江练地乡抗日女乡长杨庆芳在栗柴坝渡口惨案中,救助过幸存难民10个人。有一个女婴给养在蛮英村,历史已经77年了,她已经去世,她有后人。 抗日女乡长杨庆芳在1944年5月滇西大反攻战役中,积极帮助198师组织筹粮草,派向导,送弹药,马帮运输物资,抬送伤病员,支援前方部队作战。叶佩高师长指挥部就设在她家老宅,抗战胜利后在1945年代叶佩高师长专门写过一个小册子《抗日女乡长杨庆芳》,宣传表彰她的抗日事迹。抗日战争时期,怒江福碧泸练抗日抗日民众游击支队,有四个大队,其中练地土司杨子亮(保山人)是第四(练地)大队队长,是杨庆芳的叔叔,也是写过一个回忆录,回忆抗日时期的怒江抗日活动与抗日女乡长杨庆芳。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怒江峡谷 蛮英村。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滇西大反攻 怒江峪谷之战重要渡口 勐古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勐古飞渡:勐古村东与瓦马接壤,西临怒江流水,南与汶上为邻,北与泸水交界。这里地势险要,位置独特,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飞地勐古”之称。 </p><p class="ql-block"> 在滇西抗战的溅血岁月里,纷飞的战火也曾弥漫勐古,至今,在勐古村的大沙坝村民小组寨边,还有一个坚固结实的碉堡,据说是当年国军的一个指挥部,而这里的渡口也承载了许许多多的迎来送往,见证了无数仁人志士的英雄壮举,记载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民族豪情,是一个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1944年5月11日,国军第20集团军全体将士在士兵团预先准备的木船和橡皮船(艇)中,预备2师4团由六库过江,直插腾北大竹坝;5团、6团均由栗柴坝渡江,攻击邦瓦之敌。198师594团覃子斌部由栗柴坝渡江,(攻击)丙贡、土官寨之敌;592团陶达纲部由勐古渡江,迎面主攻灰坡古道之敌。国军炮兵设阵地于棕背丫口和干塘山,炮弹直射灰坡各据点。国军迎面难攻,进展缓慢,伤亡惨重。5月13日,国军在大炮、飞机协助下,占领小横沟,敌向灰坡败退。入夜飞机无攻击,大炮也失去了目标,敌乘机增兵反扑,小横沟又陷入敌手。5月14日594团由丙贡、岩头、老鹰岩直插灰坡西面滥泥坝,截断小横沟之敌援兵,592团方占领小横沟据点。小横沟阵地敌我双方数次反复争夺,双方伤亡惨重,战后人们打扫战场,将尸体埋进了3个大坑,日军尸体头朝下、脚朝上埋(意为让日军永世不得超生),国军烈士遗体则平躺埋葬,以示告慰。2019年4月20日曹歌拍摄怒江勐古渡口 •勐古飞渡碑文。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勐古渡口 滇西大反攻 怒江重要军事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栗柴坝渡口 滇西大反攻怒江之战重要军事渡口。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保山机场 2015年4月3日 从昆明→保山航线。朱应明 拍摄</p> <p class="ql-block">云南曹歌抖音→翻越北斋公房古道。曹歌 拍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作者简介】曹先强,阿昌族,作家、学者、电视导演,高级编辑。61后,云南省梁河县籍人,现居昆明。1985年7月,中央民族学院汉语言文学系本科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2001年9月至2003年7月,云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民俗与民族文化专业学习。2015年4月,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视协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云南省作协会员,云南省视协会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长期从事电视文艺创作与电视频道传媒管理。从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从事滇西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田野考察与峨昌族群历史迁徙研究。曾八次徒步翻越高黎贡山古道,探究滇西历史文化与田野考察。已有六部著作出版。</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1997年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一届“边疆文学奖”,1998年荣获云南省作协第二届“边疆文学奖”。1997年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1年获得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联颁发“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家”称号及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08年至2010年,应省教委省招生办邀担任云南省招生考试院民族语考试监考老师,主持云南省公检法司定向招生高考阿昌族语言高考测试。应邀成为云南省民族语言文化专家库专家成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12年12月,在广播电视局选区被选民选举成为五华区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作为区县级基层人大代表,认真尽职,关注民生,积极参政,努力献言,撰写提交质量与数量不低的代表建议与建设性意见,被五华区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表彰,获得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2015年获得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颁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年纪念章与荣誉证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一九八O年开始文学创作与民族文化研究,有作品二百万字。文学创作,形式多样,体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影视文学、文学评论等,并都取得了突出成就。有文学作品集《故乡那高高的粘枣树》(31万字)民族出版社(北京)2012年10月出版,收入国家图书馆基础库。有主编《阿昌族文化大观》(25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云南民族大观系列丛书获得国家图书奖。主编《阿昌族文化论集》(90万字),云南民族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被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档案馆收藏,被德宏州农村农家书屋396家书屋收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多年来先后受邀担任国家文化部《中国百部史诗工程》《中国节日影像志》阿昌族史诗与节日影像评审专家。担任云大、中央民大等高校阿昌族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组学术顾问、学术专员,完成学术课题。受邀审读《阿昌族文学简史》《阿昌族文化史》《当代阿昌族简史》《云南省志•阿昌族》《云南省民族志•阿昌族》《跨境民族•阿昌族》《阿昌族史话》《梁河阿昌族今昔》等二十余部出版前阿昌族著作书稿。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