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袍加身到金匮之盟

周敏达

<h3>后周世宗柴荣接过其养父郭威的皇位后,继续努力开展统一全国的事业。他一边减轻税收,让百姓休养生息,一边收集流亡者,重视农业,加强了军队的整治和军人的素质。使政明风清。经济开始复苏。</h3><h3>连年的战争使后周国库空虚,急需铸钱补充军费不足。</h3> <h3>在世宗的显德二年(955),为了筹集征伐经费,国家急需铸钱,但铸钱的铜材不足。文武兼备的柴荣将主意打到了全国林立的寺庙。</h3><h3> 提出向寺院取铜铸钱的提议,遭到满朝文武和佛教徒的反对。年轻气盛的柴荣则搬出了佛教的典故“舍身饲虎”。他说:佛祖说过,佛是造福众生的,假如佛为了救人,可以毁灭自己的真身。所以佛祖又会不舍那些佛像呢?那些反对者哑口无言,只能服从。</h3><h3> 于是全国被废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座,和尚等都还俗,国家不但得到了海量的铜材,还增加了大量的人口(以前佛寺人口是不用赋税的),铸造的“周元通宝”被后世传为是佛像铸钱有佛家法力。为世人喜爱。据说柴世宗在宫中设炉铸钱,其式样未知,可能是用铸造母钱用的铜范铸钱。因为在周元通宝钱中有少量的铜范钱,其特征是字深峻内外郭规整。</h3> <h3>公元959年柴荣御驾亲征契丹,路上士兵在一个井中偶然发现了一块写有“点检作天子”的木块。柴荣看到后没有说话什么。但心里产生了猜忌。六月的一天,柴荣因水土不服,病到了,病势来得很快也很重。临终前他免除了殿前都点检张永德的职务,升原殿前都指挥使的赵匤胤为都点检。由宰相范质为顾命大臣扶助其幼子宗训为帝。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正是他认为可以信任的赵匤胤。</h3> <h3>赵匡胤掌握后周禁军这个重要的军队后,注重自己的势力培养。一方面将自己的人安插到重要的岗位,另一个方面与禁军的重要将领称兄道弟,结拜成异姓兄弟。</h3><h3>公元959年11月,后周朝廷接到密报称后汉与契丹秘密联合向后周进攻。宰相范质不辩真伪,于960年正月初一决定后周由赵匡胤率军,去边境抵御二国的进攻。到了初三,军队集合完成出发去边境。当晚军队来到了距都城汴梁(开封)东北40里的陈桥驿。</h3><h3>这天晚上,赵匡胤和一群将领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这时赵匡胤的一些亲信发牢骚说:当今圣上年幼,我们这样拼死破敌,到头来也没有地方去领功受赏。还不如先拥立赵匡胤为帝,再出发去伐北。这样我们都成了开国功臣,那时我们就可以共享富贵了。</h3><h3>将领们听了都十分心动。因为在那时谁的势力大或拥兵自重就能自立为王。所以将领们的兵变情绪很快被煽动起来了。</h3><h3>这时赵匡胤假装酒醉,就离开酒席去营帐睡觉。暗中却让自己的谋士赵普出面要求参加兵变的将领严格管理属下军士,不得趁机剽掠,以安定都城人心。保证“兴兵易王”顺利进行。</h3><h3>第二天凌晨,由赵匡胤的亲弟赵匡义(后避改成光义)(注有史称赵光义没有参加兵变)和亲信赵普率领兵变将领来见赵匡胤。赵匡胤装酒醉未醒,慢腾腾地被人扶起,将士们立即把一件事先准备好的杏黄色的黄袍披在赵匡胤的身上,并下拜称呼万岁。赵匡胤假意推辞一下就答应了。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黄袍加身故事。</h3><h3>赵匡胤在回都城前又勒马对将士们说:你们因为贪图富贵而拥立我,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否则这个皇帝将不能当。一心想领功受赏的将士,这时都下马表示愿意服从命令。</h3><h3>于是赵匡胤当众宣布:回开封后对后周的太后和小皇帝“不得侵掠”;对后周的官员“不得侵凌”;对朝市府库“不得侵掠”。服从命令者赏,违令者族诛。兵士都答应。于是大军转身向都城进发。</h3><h3>当时都城开封(后改汴梁)的守城将领石守信、王审琦都是赵匡胤的义结兄弟,兵变一起,赵普便派人同他们联系,让他们从中策应。</h3> <h3>赵匡胤率军回到都城,守将石守珣、王审琦就开城门接应。赵匡胤率军突然回师引起了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警觉,他发现不对仓猝间想率兵抵抗,但被部下的军校王彦升杀死。</h3><h3>赵匡胤的军队在不血刃的情况下,迅速控制了都城。当赵匡胤率兵进宫时,宰相范质才知道天变了,想要补救但为时已晚,只能向赵匡胤跪拜,并帮助他举行禅让仪式。</h3><h3>赵匡胤正式登基宣告天下。以自己的归德军藩镇之地宋州(今河南商丘)的宋字作为国号,史称北宋。将开封城改名汴梁定都,但保存了开封府所属。建元建隆。</h3><h3>在宋代后周的过程中,都城没有出现以往改朝换代时的劫掠和混乱,可谓是和平政变。</h3><h3>赵匡胤登基后不但改封后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后周太后受到优待,就连象范质这样的大臣也继续留用。他还对为后周殉职的韩通加官厚葬加于表彰,赢得了人心,也获得了原后周许多文武百官的支持,就连一些领兵在外的将领也表示拥护赵匡胤登基。</h3><h3>当然也有不服反抗的。潞州的归义军节度使李筠在建隆元年四月联合北汉起兵攻占了泽州。</h3><h3>后周郭威的外甥李重进对赵匡胤夺取他舅舅的江山也很不满和不安,作为与赵匡胤同掌禁军多年的他也很不服。当李重进听到李筠起兵反赵,便派亲信翟守珣前往泽州联系李筠,企图与他结成反宋同盟。但翟守珣却暗中跑到汴梁向赵匡胤告密。赵匡胤让他回去劝李重进不要轻易起兵,说他当皇帝不是本意,他不会亏待后周的人。</h3><h3>李重进听后果然没有与李筠相呼应。于是赵匡胤先后派石守信等将领分道出击,切断李筠退入太行山的道路,自己亲率大军大破李筠于泽州,李筠自杀,潞州也很快收复。</h3><h3>李重进七月起兵杨州,赵匡胤收复潞州后挥军直扑杨州。李重进见大势已去,全家投火自焚。</h3> <h3>建宋的第一年,当时那些参与和支持兵变的将领都以拥立有功加官晋级。第二年赵匡胤又进行了岗位上的调整,把禁军的权力掌握在自己的亲信手中。但这种做法遭到时任宰相的赵普反对。赵普说:皇上不应该让石守信等长期掌握禁军的人继续留任。赵匡胤却不以为然地说,都是自己兄弟不用介意。赵普却说:皇上,如果他们的部下有人作孽拥戴他们,他们能自由吗?赵匡胤听了惊出一身冷汗,下决心解决禁军兵权问题。</h3><h3>建隆二年(961)七月初九晚,天天很热。赵匡胤将禁军的将领留在宫中喝酒。酒兴正浓,赵匡胤突然让侍从都退了出去。他叹了口气说:我如果不是靠你们出力也到不了现在的地位,但是做皇帝也太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时的快乐。我整个整个晚上都睡不着啊。石守信他们听了都十分惊讶,问:皇上,那是为什么啊?赵匡胤回答道:这个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的位置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将领听出这话中有话,便十分惊慌忙跪下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想要有异心呢?赵匡胤说:话不能这么说,你们虽然没有异心,然你们的下属想要富贵,一旦黄袍加身于你,你虽不想当皇帝但能办到拒绝吗?</h3><h3>这一席话软中带硬,将领们知道赵匡胤已经有了猜疑,弄不好就有杀身之祸。一时慌成一团,要求赵匡胤指明一条“可生之途”。赵匡胤缓了口气说:人生在世象白驹过隙那样短促,所以那种企求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致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歌舞美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我还同你们结成姻亲,君臣之间无猜疑,同时上下相安,这不是很好吗?</h3> <h3>石守信等将领见赵匡胤话已说明,只好俯首听命。</h3><h3>第二天早朝,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以有病等理由,要求解除兵权。赵匡胤顺水推舟欣然同意,让他们到地方上当节度使,这就是有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h3><h3>在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没有杀功臣,他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由于老将退出,为中青年将领腾出了上升空间,一批中青年将领脱颖而出,给军队注入了活力。</h3><h3>这时,赵匡胤认为汴梁(开封)已不能满足国都的要求。要找个地方迁都。</h3> <h3>开宝9年(976)农历10月12日,这年的汴梁(开封)冷得很早。已经北风骤起,天上飘起了雪花。吃过晚饭,赵匡胤在宫中召见晋王赵光义。晋王来后,赵匡胤挥退左右,与光义一边饮酒一边商量迁都之事。以前也和晋王提过迁都的想法,但光义总用各种理由反对。这次赵匡胤考察过几个能作国都的城市,认为长安是最佳的,但目前条件还不成熟,想先将国都先迁移到离长安不远的洛阳,等条件成熟再迁都长安。洛阳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父母的安葬之地(祖地)。由于那时赵普被人告其受贿,被外放地方做官了,赵匡胤就只有依靠从小聪明伶俐的弟弟光义。</h3><h3>赵光义从小喜文不喜武,且十分聪明,在管理上也有天赋。后来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喜欢玩御驾亲征,这时朝廷政务全由弟弟晋王(任开封府尹)赵光义代为处理。几年间朝廷中拥有了很多的支持者。</h3><h3>这次赵匡胤想要说服光义同意迁都之事。但光义坚持认为开封是大宋的龙兴之地,不宜迁都。不管赵匡胤如何说,他也不松口。</h3><h3>赵匡胤见状不由大怒,说:我是皇上还是你是皇上。他拿起桌上的柱斧在地上戳了几下,说你要好之为之。光义听了连连告罪,“不敢不敢”同时小心翼翼地拿起酒壶为哥哥的酒杯加满酒。不经意间光义的小指甲在酒杯里插了一下。同时赵光义说:迁都之事大,容我回去好好想想。便告罪中匆匆退出宫去。</h3> <h3>赵匡胤回宫中就寝。睡到四更左右,赵匡胤突然心疼如刀割,口不能言,只发出呜呜声,脸涨得发紫,身子躬成虾米状,皇后惊醒见状,大叫来人。宫女太监急急冲入寝宫,然这时赵匡胤已经两眼一翻气绝而亡。宋皇后一边让人去叫太医,一边慌忙让大太监王继思去叫小儿子秦王赵德芳来,因为当时太子赵德绍不在汴梁城中。</h3> <h3>太监王继恩打着宫灯,一路小跑出了皇宫。然后他没有向秦王宫奔去,而是转向向晋王府跑去。</h3><h3>到了晋王府外,王继恩见到医官程德玄正坐在门外,问其原因说是三更时分有人扣门说晋王召见。但开门又不见人影,如此二三次。他怕晋王有病不敢怠慢。所以在门外守候。</h3><h3>王继恩和程德玄二人上前叩门入府。晋王听到赵匡胤驾崩,心中犹豫不决,怕其中有诈不敢进宫。说我要去与家人商量一下。王继恩说此事不能久拖,恐被人踏足先登了。因为皇后可能会派出第二个人去叫德芳。</h3><h3>于是晋王与王继恩和程德玄三人踏雪进宫。到了寝宫,晋王想让人通传一声,但程德玄则让晋王直接闯入。</h3><h3><br></h3> <h3>宋皇后见王继恩回来了,忙问是德芳来了?王继恩笑着回答道是晋王来了。宋皇后听了大惊,看到晋王她呆了一下,心中一切皆明白了。她狠狠地看了王继恩一眼,转身便下跪叩首呼:“官家”(宋代皇上称呼)。说道:我母子之命托付于官家。晋王回答“共保富贵,不必担忧”。</h3><h3>赵匡胤终年五十岁,当时他的儿子已经成人,但皇位次日由弟弟晋王赵光义登基,这是秦代以后汉族皇朝的皇位继承史上绝无仅有的。</h3> <h3>虽然朝野中斧声烛影的传闻,但宋太宗赵光义组织陈桥驿兵变,建国后他还任禁军将领,后又出任开封府尹,位在宰相以上。在太祖赵匡胤外出时还作为东京留守,坐镇京城,所以登上皇位后没有波折。</h3><h3>但是在朝野还是有不少人议论关于太祖赵匡胤的突然暴毙和弟弟上位之事。为此赵光义也十分头痛。他想到了足智多谋的赵普。于是传旨让赵普回京。</h3><h3>赵普回京不久,朝野中便传播出“金匮之盟”之事。</h3> <h3>在建隆二年,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病重,自知时日无多,便将赵匡胤、赵光义叫到床前,由赵普执笔记录遗命。</h3><h3>杜太后问赵匡胤: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取得天下吗?赵匡胤回答道:孩儿能得天下,完全是祖宗积德。杜太后听了摇了摇头,说:这话不对,你能坐这江山完全是周世宗留下孤儿寡母,这才让你有了可乘之机。倘若周朝有一位年长的君主,还有你的大宋天下?所以你走时应该将皇位传于你弟弟。国赖长君,社稷之福啊。听了母亲的一番临终教导。赵匡胤叩头告母:孩儿一定听从教导。杜太后听了很欣慰,回头对赵普说:你将我的话一同记下来,不可违背。在杜太后床前赵普将记录好的誓书,放入金匮之中,以为传家。</h3><h3>以上是赵普在朝堂上说的,也拿出了金匮证明。大臣也有一部分相信了。一部分将信将疑。后来太宗死后却没有将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弄的真宗没有办法自圆其说,只能弄出了天降黄符的把戏,以证明自己是真命天子。</h3><h3><br></h3> <h3>但事实如此吗?杜太后临终是否让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而不是儿子。这根本没有的事。杜太后说的是如果你走时儿子还小,不能担当大任,就将皇位传给你弟弟。不管是谁当皇帝,还不是我赵家天下?以后我赵家天下,不能由幼儿当帝,应该传给有德的长者。赵家之中要互敬互爱,不能因为争权互斗。这要作为家训传承下去。</h3> <h3>这就是金匮之事的来历。赵光义在位期间,扩大了版图,南方割据势力纷纷归降于大宋。除了太平兴国铸造的太平通宝,还亲自书写并铸造了淳化至道的御书铸。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御书钱。</h3> <h3>缩水淳化</h3> <h3>草书大宝</h3> <h3>行书母钱</h3> <h3>大字</h3> <h3>美制草书</h3> <h3>异书道</h3> <h3>半文大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