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叶青青的美篇

碧叶青青

<h3>老彭的伞</h3> <h3>三湖街上有一句流传在消费者口中的俚语“老彭的伞,钉根的秤,老万的印仔雕得俊。”说明这几样东西的制作者都有绝招,做出的东西惹人喜爱。更重要的是,三湖街市场上都是独一份,其它的竞争不了。没有竞争者,但他们却不粗制滥造。而是更精益求精的要求自己的产品使人信得过,经得时间的检验。</h3><h3>说起老彭,解放前,他家祖上几代都在三湖街做伞。老彭是新余罗坊彭家桥人。他垮越解放前后两个社会,文化大革命中被下放到老家种田了。</h3><h3>老彭的伞,功夫是到家的。他做的伞好,经久耐用,口碑扱好。他还补伞。烂了的,破了的,到他手里便焕然一新。方园五十里,都有人来三湖买伞的。一九四九年五月二十日,解放军的一支小分队化装从永泰到三湖侦察敌情,就是以买伞为掩护的。</h3><h3>他家的作坊分工严挌,伞帽和伞轴都是从山里订购的,用的是优质木材。做伞骨的只做这一项,是他的两个徒弟,练了几十年。用的是几十年的老竹子,竹子按尺码锯好后劈开放水里一段时间做防蛀处理。然后一根一根用刀削出来,经过捡查再钻眼,用砂纸擦毛使其圆滑柔手。再用线把伞骨和伞帽和伞轴,伞把连起来成为伞架。</h3><h3>连结伞骨和伞帽,伞轴,伞把的线不是用棉花或棕丝做的,而是用女人的长头发纺成的。头发在那时没有什么用处的,易收购且便宜。又经久耐用,几十年上百年都不会断。</h3><h3>这头发线就是老彭老婆和他儿子做的事。她儿子坐在小櫈子上,摇动纺车,他老婆一边加头发一边后退。那种纺车是很简单的,一个小木架子,架子中间是用竹片做的摇圈。带动上面的一根铁丝绕圈,铁丝的一头有个小钩,把头发钩在钩子上,摇动纺车,头发卷动就做成小绳子了。</h3><h3>伞架是用四十根长伞骨和四十根短伞骨组成。最边沿相距4一5寸,伞长有二尺的,二尺四寸的几种规格。还有为剧团演戏特制的小伞和为摆摊用的大伞,根据用户的需要可定制。</h3><h3>伞架组好后就做毛坯。从下边沿上去三寸左右用尺子量好用棉线把伞骨一根根连起来,要打二十层棉线。再用裁好棉纸放上伞架上,用柿子油把棉纸刷透沾在伞骨上。为求美观用红黄两种颜料放在柿油里面,称为上色。刷好阴干一两天再去晒。</h3><h3>晒好后,再用桐油擦透。用个大棉球,浸透挏油,在伞面上来回擦,里外都要擦。待干了又擦,共擦三次,叫油伞。使伞浸透桐油成为保护层,使之不漏水,结实耐用。</h3><h3>经过油伞三次后,干了后就要上光刷漆。这是最后一道工序。光油是用生桐油熬制,熬光油是相当危险的。灶上的大铁锅放满生桐油,灶里烧大火。当桐油开了后再加入发光的原料,这原料放入锅内后桐油会啪啪作响,等打爆竹样。这时要把火弄小来,慢慢熄火。千万不能将烧着的柴从灶里扯出来,否则柴上的火焰或烟气容易点着桐油里冒出的油气,会发生火灾的。</h3><h3>上光时先把伞收拢,用绿漆在伞的骨架上涂一层漆,然后打开伞,在表面层油上光油。里面不油,油两遍,等干后这把伞就做成功了。</h3><h3>现在这种伞已绝迹了,取之是钢骨布伞,老伞竞争不过市场。这种工艺已无传承了。只留存在脑海里,成为一种茶余饭后的回忆和对儿时的思念了。</h3><h3><br></h3> <h3>老伞与老人</h3> <h3>老伞还是新的</h3> <h3>老伞的苍桑</h3> <h3>这是逝去的无声的呼唤</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