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大不同

Carol

<h3>我心里的大同一直是遥远的,模糊的。印象中上次到大同,还是87年,学校组织的各班暑期游。记得当时还在大同某个小学,拼起课桌住了一宿。那时从大同到北京的火车,一过山洞,满车煤渣,真不愧是“中国煤都”</h3> <h3>公元460年,一位名叫昙曜的高僧奉旨为兴盛的北魏王朝打造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云冈石窟。</h3> <h3>进入景区,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佛光大道”,地面雕有盛开的团莲,十三对“骑象四棱神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象有六牙,寓意佛教中的“六度”</h3> <h3>云冈石窟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h3> <h3>云冈石窟按照当时的历史背景所影响的石窟形状、雕刻造型,可分为一期、二期和三期三个阶段工程</h3> <h3>一期是由开创者昙曜设计并监工完成的今称第16-20窟,也称昙曜五窟,位于整体石窟的中间部分。</h3> <h3>二期的第1、2、5-13窟,以及未完工的第3窟位于东侧,三期的位于最西侧</h3> <h3>1、2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据考证,第1、2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现风化严重,窟内已看不出模样,3、4窟在维护修理中,没有开放</h3> <h3></h3><h3>第5窟大佛洞,正中释迦牟尼坐佛通高17米,是整个云冈石窟最大佛像窟<br></h3> <h3></h3><h3>前木结构四层楼阁为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第四层围廊有栈道与第六窟相连,只可惜我们一般游客不能上去。</h3> <h3>第六窟的这对出现在了门口售卖的冰箱贴上</h3> <h3>第五窟里很有爱的一对</h3> <h3></h3><h3>第6窟释迦佛洞为中心柱窟,亦名支提,塔庙雕饰富丽,被誉为“云岗第一伟观",是世界雕刻艺术史上的奇迹。</h3> <h3>第8窟佛籁洞,这尊造像是云冈石窟中罕见的合掌露齿供养菩萨像。粲然一笑,惊艳全世,名扬天下。</h3> <h3>第7窟西来第一佛洞,南壁长方形帷幕龛内,六身高发髻供养天半跪相对,端静秀丽,风姿绰约,素有“云冈六美人”之誉</h3> <h3></h3><h3>第9窟阿閦佛洞后室主像,第9-13窟俗称“五华洞,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h3> <h3>第10窟毗卢佛洞,与第9窟有着共同的主题构思和相同的外观构造</h3> <h3>第11-15窟正在维修,无缘得见。第16窟立佛洞,16~20窟是云冈最早开凿的一组洞窟,因系著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分别象征着北魏的五位皇帝。</h3> <h3>第17窟弥勒三尊洞,主像是菩萨装的交脚弥勒,高15.6米,头戴宝冠,胸佩蛇饰及短璎珞,臂着钏,斜披络腋,束腰收腹,下穿羊肠长裙,狮子座,具有浓郁的异域情调。</h3> <h3>第18窟立三佛洞,北壁主佛像高15.5米,高肉髻,面颊丰圆,鼻梁高挺,浑厚质朴,身披千佛袈裟,两侧分别配置胁侍佛、胁侍菩萨及十大弟子像。</h3> <h3>第19窟宝生佛洞,主佛像结跏趺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第二大佛。</h3> <h3>第20窟白佛爷洞, 窟前立壁与窟顶早年坍塌,辽代建有的木式窟檐毁于战火</h3> <h3>主佛造像13.7米,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是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与象征。</h3> <h3>西部窟群即第21~45窟,是孝文帝迁洛后,一些达官贵人开凿的中、小型窟。</h3> <h3>昙曜五窟各个洞窟的主尊分别为:施无畏印的佛立像、交脚菩萨像、佛立像、施无畏印的佛坐像、施禅定印的佛坐像</h3> <h3>主佛像均模拟北魏王朝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世皇帝的形象</h3> <h3>大佛的脸上和脚部都各嵌一黑石,据说与文成帝身上的黑痣部位完全吻合。昙曜显然是在告示世人,文成帝就是佛的化身</h3> <h3>云岗石窟里有个博物馆,馆内的雕塑,时光隧道做的都很好</h3> <h3>当地人说这叫摸福(佛)照</h3> <h3>华严寺始建于辽代,依据佛教经典《华严经》取“慈悲之华,必结庄严之果”的大乘教义而命名</h3> <h3>华严寺依据辽契丹族“旭日东升,佛法西来”的说法修建为坐西朝东的布局</h3> <h3>“普光明殿”的名字也出自《华严经》,是释迦牟尼讲华严经的地方。</h3> <h3>上华严寺以大雄宝殿为主要殿堂,是我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的佛殿,全国唯一坐西朝东的大雄宝殿,辽代佛象完全保存。</h3> <h3>下华严寺以薄伽教藏殿为中心,“薄伽”为“薄伽梵”之略,是世尊释迦牟尼梵名。</h3> <h3>殿内的天宫楼阁是辽代木结构建筑的楷模,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海内弧品”</h3> <h3>被史学家郑振铎称为“东方维纳斯”的薄迦教殿的合掌露齿菩萨,成为下华严寺傲以示人的辽塑珍品<br></h3> <h3><h3>华严方塔是复建的仿古四方型木塔,通高43.5米。塔身明三暗二实五层,是仅次于应县木塔的第二大榫卯结构纯木制塔</h3></h3> <h3>宝塔下建有一座近五百平米的铜制地宫,铜柱上雕刻释迦牟尼佛传故事</h3> <h3>铜板雕刻的铜砖铺地,四壁大小佛像近千余尊,金壁辉煌,十分壮观</h3> <h3>地宫中间供奉水晶塔放置元代高僧慧明法师舍利子</h3> <h3>站在宝塔上,可以看见周边全景</h3> <h3>悬空寺是我国古代唯一的合佛家、道家、儒家三教一起的寺院,在寺院的最高层供有释迦牟尼、孔子、老子的塑像</h3> <h3>悬空寺始建于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北魏。寺脚下静静屹立的巨石上,书写的“壮观”二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之笔</h3> <h3>上到二层,对面是出口</h3> <h3>走完一圈,对面就是刚上到二层拍照的地方</h3> <h3>寺对面的崖壁上,书写着 禅、和 、佛三个大红字</h3> <h3><h3>悬空寺曾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十大不稳定建筑。寺下面的可见木桩并不承重,承重是深入岩壁的木柱完成的</h3></h3> <h3>仰望悬空寺,它被粘贴在悬崖峭壁上,如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h3> <h3><h3>四千年前,舜帝巡狩四方,来到恒山,看到这里山势险峻,峰奇壁立,遂叩封为北岳</h3></h3> <h3></h3><h3><h3>恒宗峰下,供奉真武帝君,北方之神。祭祀北极玄天上帝的地方</h3></h3> <h3>斗姆是道教所尊奉的一位与众不同的神,统御众星,地位很尊贵。</h3> <h3>此参天古松曰“悬根松”,据说是张果老栓毛驴的地方</h3> <h3>道光皇帝御书的“人天北柱”</h3> <h3>恒宗殿是北岳恒山的主庙,又叫贞元殿、元灵宫,又称朝殿,是北岳大帝的供所</h3> <h3>恒宗殿台阶,有103阶。据说登台阶时别回头,这样就可以活到103岁了</h3> <h3>极目不知千里远,举头唯见万山低。远处是恒山水库</h3> <h3>恒山索道全长1700米,上下高差470米,被称为“三晋第一索”</h3> <h3>三元殿供奉道教天、地、水三官大帝。三元大帝全称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三宫九府感应天尊”</h3> <h3>白衣殿位于三元宫北侧,供奉道教慈航道人</h3> <h3></h3><h3>北岳恒山三元宫是北方著名宫观,原址因修建恒山水库被淹没</h3> <h3></h3><h3>皇帝亲祭北岳恒山的就多达18位:舜帝、秦始皇嬴政、汉武帝刘彻、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孝文帝拓跋元宏、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胤等。</h3> <h3>原本大同市东有太平楼,南有鼓楼,西有钟楼,北有魁星楼。现仅有鼓楼独存</h3> <h3></h3><h3>四牌楼由四个相连的牌坊组成的建筑。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清代大同书法家王德馨书写的街名,“和阳街”、“清远街”、“武定街”、“永泰街”</h3> <h3></h3><h3>大同的刀削面馆子,每条大街小巷都有三两家。</h3> <h3>大同人的早晨是从一碗刀削面开始的。</h3> <h3>牌楼这边写的“上善若水”,那边写的 “道法自然”</h3> <h3>凤临阁酒楼始创于明朝正德年间,因明代1518年“游龙戏凤”的故事和清朝“百花烧麦”的佳话而闻名于世</h3> <h3>这家大同银行看上去颇有当铺的感觉</h3> <h3>天色渐暗,华灯初上的大同,美丽的夜色,正式拉开帷幕</h3> <h3>大同民间传说此地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四城有序排列的筑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h3> <h3>大同城墙一圈大概七八公里的样子,步行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h3> <h3>古城幽幽,高墙巍巍,一辆辆飞驰向前的汽车为这座美丽的城市画上一条条彩带</h3> <h3>善化寺内有一座辽代木构和三座金代木构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h3> <h3>三圣殿是善化寺中殿,建于金代天会至皇统年间。</h3> <h3>大同有“龙壁之城”的美称,现存有九座龙壁,这座五龙壁在善华寺门前,与九龙壁不同的是,中间的龙是正面的</h3> <h3>大同九龙壁是中国现存九龙壁中建筑年代最早、最大的一座,比北京故宫和北海的九龙壁早三百余年</h3> <h3>大同九龙壁的飞龙为四爪,且没有尾鳍,尾部类似蛇的尾巴,九条龙均为侧向,这为了区别代王与皇帝的地位差别</h3> <h3>大同博物馆里陈列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塑像</h3> <h3>这18尊塑像来自华严寺的海会殿</h3> <h3>这是我看到的最早的 “佛诞” 塑像</h3> <h3>应县木塔因为倾斜,已经不让登塔了,在这里看看模型好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