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教学到类似下图的规律时我都很头疼,首先是这种规律学生不感兴趣,其次是自己也对此没有相应的教学方法,大多时候的处理方法就是简单略过。这次语文学科的展学展示给了我一定得启发,我尝试通过三个导学单的导学,让学生层层深入后明白其实这样枯燥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这样的方法学习,而且还挺有意思的。<br><br>学习内容:艾宾浩斯发现的记忆规律中的遗忘规律<br> <b>导学单一</b><br>一、默读填空<br>1、记忆的种类:( )<br>2、区分这两种记忆的标准: ( )<br>二、举例<br>列举生活中的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br><br>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常用的默读的方法让生梳理简单的知识点,同时让学生感悟学科学习方法的相通相容。尝试与生活结合寻找趣味点。<br><br><b>导学单二</b><br>一、填空<br>1、一年级时语文老师教得古诗《咏鹅》,但现在六年级了仍然能记住,属于( )记忆,勾画出依据?<br>2、出门前,记住的快递号码,下楼后就忘了,属于( )记忆勾画出依据<br>二、举例<br>像上面那样规范的列举一个生活中的长时记忆和一个短时记忆的例子。<br><br>设计目的:让学生通过语文学科常用的勾画的方法,让生梳理出表达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的关键——时间点的表达,事件的描述,并在导学单一的基础上规范表达。这样避免的直接举例的生硬、空洞和表达的不规范,同时也给了孩子们方法的指导。<br><br><b>导学单三</b><br>1、短时记忆能变成长时记忆吗?<br>2、短时记忆变成长时记忆的方法()。<br>3、为什么老师上完课后要布置作业?<br><br>设计目的:规律是从生活中来,最后也会回到生活中去。学习这些规律对我们有什么作用呢?对我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影响?只有把这些规律真正的与学习生活融入那么才有意义,对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问题3就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设置的,老师在引导表达时抓住课堂上写新知识为什么要复习。学生就会很快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