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的区别

钟树林

<p class="ql-block">  “姓”代表的是一个家族。最初出现的姓,表明一个群落有着共同的血缘、血统、血族关系,从这一点来说,姓就是一个种族的称号,简称为族号。既然作为族号,它就不是个别人或者个别家庭的,而是属于整个族群部落的。</p><p class="ql-block"> “氏”在古代,那就是姓的分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这样,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还为自己这一支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p> <h3>  《通志氏族略》记载: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姓和氏有贵贱之分,尊贵的人可以有氏,卑贱的人有姓无氏。这也说明社会发展到商周时期,男子的地位就比女子高了。其实直到民国年间,出嫁的女子叫张王氏的,说明丈夫姓张,她姓王。叫周周氏的,说明丈夫姓周,她也姓周。<br></h3> <h3>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男子外出游猎,漂泊不定。女子操持家务,有固定住所。子女长大以后,往往知道母亲是谁,却不知道父亲在哪,姓什么当然随母亲。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男人在家中、在社会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子女姓什么,当然随父亲。 古人在婚姻问题上也讲科学,氏同姓不同的男女,可通婚姻;姓同氏不同的男女,不可以通婚,为什么?因为天下同姓是一家。<br></h3> <h3>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子女姓什么,随母亲,所以那时候的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国名为姓的,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楚、鲁、晋、宋、郑、吴、秦,都成为今天常见的姓。有以封地为姓的,史书上称邑。邑就是采邑,就是分封之地,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赏赐给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人的后代以及生活在这些封地中的人,有的就以封地为姓。比如钟姓,钟姓本来姓姬,春秋时期,这一支姬姓分封到一个叫作“钟离”的地方,他们的子孙“以邑为氏”,开始以“钟离”或“钟”为姓。换个说法,长久以来大家所熟悉的复姓“钟离”和单姓“钟”,实际上都是钟姓的分支。<br></h3> <h3>  在历史演变中,姓氏出现了多种情况,有以乡、亭之名为姓的,如裴、陆、阎、郝等。有以居住地为姓的,如邱、门、乡、官等。有以兄弟排行为姓的,老大姓伯或姓孟,老二姓仲,老三姓叔,老四姓季等。还有的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而巫、卜、陶、屠,就纯粹以擅长的技艺为姓。<br></h3> <h3>  在原始社会的某一时期,有一个部落从洞穴中走出来,构木为巢。巢居是人工建筑,是现代房地产的老祖宗。巢居不同于先前居住的洞穴,应该算是一种“发明”。这一部落发明了巢居,便自称或被称为“有巢氏”。而第一个发明钻木取火的部落,则自称或被称为“燧人氏”。<br></h3> <h3>  传说中的黄帝生活在姬水一带,就姓姬。炎帝部落的首领因懂得用火而被拥戴为王,所以称炎帝,又因为炎帝部落的活动范围在黄河中下游的姜水一带,就姓“姜”,这两个姓都有“女”字旁,说明黄帝和炎帝生活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br></h3> <p class="ql-block">  在现实生活中,不论党委政府,还是人大政协,一到换届选举,候选人排名,就是很伤脑筋的事。依照惯例,候选人的排名,必须遵循 “按姓氏笔划为序”的法则。这说法把“姓”和“氏”混为一谈。因为在传统的姓氏文化中,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古时候的户籍管理不算严格,可以先祖为姓,可以封地为姓,可以官职为姓,可以所从事的职业为姓。不像今天,小孩子一出生,就取了姓名,上了户口。想改姓氏,比登天还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钟树林 云南宜良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花开的季节》《彩云之南》《倾斜的绿》《名词与隐喻》,散文集《相聚是缘》,小说集《桃花灿烂到天边》《沉香不是木》。居广西防城港。</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7日修改发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