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我们预留了三天,就在德黑兰东游西逛。</h3><h3>一个建都两百年的国都,一个承担着延续两千多年波斯古文明的国都,一个因四十年政治风云而被妖魔化了的国都,一个近月来成为世界大战火药桶的国都。这么复杂的内涵,岂是匆匆三天能够看明白的?</h3><h3>可我们也只能是跑马看花的匆匆过客。</h3><h3>老规矩,由远及近,成片成线地走。</h3><h3>第二天的首站,就奔向市区东北端的巴列维皇宫花园。</h3><h3>巴列维国王的大起大落早已是故事,这里是他家的避暑山庄,当然想去看看。</h3><h3>其实就是一个不小的公园,林密花浓,流水潺潺。在污染严重的德黑兰,算是难得的一方净土。</h3><h3>我们无暇享受清净,进园就找最有名的“白宫”。偏偏这只是地图上括弧里的别名,指示牌上没有,只好见人就问。</h3><h3><br></h3> <h3>公园内亮眼的指示牌</h3> <h3>原来是这么一栋小楼。</h3><h3>除了白,它与华盛顿的那一个没什么关系。</h3> <h3>白宫门外的一座长靴雕塑。据说这里原来是一具人体塑像,当然是被暴力“腰斩”成这副模样。</h3> <h3>各种功能大厅</h3> <h3>中庭壁画,记录战斗民族的历史。有导游正在解说是成吉思汗家族征战至此的画卷。</h3> <h3>白宫中无物不瑰宝。</h3><h3>忍不住在镜前打量自己。</h3> <h3>猛抬头,竟然感觉白宫顶着白雪,白雪再披着白云!</h3><h3>厄尔布尔士山脉,在德黑兰几乎无处不在。</h3> <h3>不是假日,公园里的游人也三三两两。</h3><h3>看来到访伊朗的老外不太多,所以我们经常受到热情而兴奋的合影邀请。</h3><h3>在家里几乎没有回头率的我们,着实有些受宠若惊。</h3> <h3>离开皇家花园,我们来到“著名的”前美国大使馆。</h3><h3>1979年11月的那场人质事件,让这个占地不小的大院一夜成名。拖延一年多的事件最终解决,却留下了美伊绝交数十年的仇怨。</h3><h3>人去楼空之后,这里成了反美教育的博物馆。</h3><h3>有意思的是,大院一圈外墙上,满满当当地都是涂鸦和标语,当然是各种吐槽各种宣泄,我们看不懂文字也能猜出一些,好玩。</h3><h3>据说这一圈外墙是摄影记者们的最爱。 只是书中提醒,围墙上布满摄像头,要拍照要跑到马路对面,否则会被突然冲出来的军人们“问候”。</h3><h3>我们不想惹麻烦,干脆只是看看而已。</h3><h3>接着转地铁来到“自由塔”,这座耸立快半个世纪的纪念塔,以其50米的身躯和伊斯兰建筑风格,成为德黑兰的地标。</h3><h3>顿时想起了巴黎的凯旋门,立于十几条放射性街道的最中央,万方幅凑般透着威仪。</h3><h3>看看自由塔两侧的车水马龙,有些恍惚:东西方文化的相交相似,妙不可言。</h3> <h3>走至塔底部,能看到的就是这样的局部。</h3> <h3>习惯使然,我们又转到德黑兰大学,看看这所建于1934年,全伊朗最古老也最大规模的名校。</h3><h3>有些失望,校园与我们想象相去甚远。</h3><h3>这是简朴的校门。</h3><h3>一转念,都说是好大学不在好大门大楼,都说重视教育的伊朗拥有三百多所高校,眼前的这一所,还是中东地区的佼佼者呢!</h3> <h3>教学楼?图书馆?</h3> <h3>这栋楼更像图书馆</h3> <h3>主要校道上盖有遮阳棚</h3> <h3>我们躲在林荫下吃东西,被一群路过的学生看见。这个来自青海的回族小伙子热情招呼并介绍学校,还介绍这几个青春洋溢的伊朗同学!</h3><h3>当然得留影,只是道别之后才发现:小伙子光顾得做摄影师,居然忘了入框!</h3> <h3>在德黑兰的北部中部跑了一天,我们乘坐了好几次地铁。地面交通实在是不可预测地混乱,连亮眼的BRT也似乎被淹没在一片乱哄哄的车流中。</h3><h3>德黑兰的地铁相当不错,设施规范管理也规范,高峰时段也是人山人海,但仍井然有序,尤其是女性车厢的设置,让女乘客舒适多了。</h3><h3>这是一个地铁站出口。黄色牌子是德黑兰地铁的标志。</h3> <h3>这是一个大型地铁换乘站,有四层电梯,将人们在深深的地下送进送出。</h3> <h3>这里的地铁文化丰富雅致,这样的壁画浮雕宣传画几乎充满地铁拐角和长长的通道。</h3> <h3>两位宗教领袖的画像在许多公众场合都这么并列在上,我们似曾相识。</h3> <h3>轨道墙壁上的标语,不知所云。</h3> <h3>列车很新,不同线路以颜色区分,这是红线车辆,更多的车身被披挂得花花绿绿。</h3> <h3>每一辆列车的最后两节车厢都是女性车厢,我们在迪拜也坐过。</h3><h3>广州地铁也有了高峰时段的女性车厢。</h3> <h3>拼图解说:</h3><h3>1、一下地铁轨道内,不用问,跟着一拨拨女子走就没错。</h3><h3>2、这条大辫子抓住了我们的目光,一转身,这个美女有些冷,我们不敢拍正面。</h3><h3>3、车厢里黑压压一片,不算人多,而是身着传统服饰的她们站在一起。</h3><h3>4、女性车厢与普通车厢之间一门之隔,这边的清净与那边的混杂对比太明显。</h3><h3>5、我们的打扮无论如何也“混同”不了。</h3> <h3>她们估计也没见过几个坐地铁的女老外,一次次热情地邀我们合影。</h3><h3>伊朗美女哦,养眼养心,何乐不为?</h3> <h3>见我们时不时地摆弄扎不紧的头巾,这位女子忍不住出手相助,一个个帮我们系好,比划着告诉我们正确的系法。</h3><h3>才两天,我们已经被系头巾的麻烦所困惑:之前也走过好些个伊斯兰国家,都没有要求游客”随俗”啊,为何伊朗如此严苛?</h3><h3>问书求解,知道了这也是四十年前那场革命的成果。也正因为这样,多多少少让外部世界的人们徒增焦虑。</h3> <h3>同伴赶快拍一段视频</h3> <h3>一位妈妈让她两个孩子与我们合影,她拍照。</h3><h3>我们当然也留下照片:突然间冒出来两个异国孙子女,多好玩!</h3> <h3>最后一天的重头戏,是参观世界文化遗产地戈勒斯坦皇宫。</h3><h3>书说这处雕梁画栋的皇宫始建于萨菲王朝,从1779年卡扎尔王朝定都德黑兰后,大修大建,浓缩了波斯工艺精髓也融入了西方文化元素,终于成了极尽奢华也极尽艺术的经典建筑群。</h3><h3>这些年我满世界乱跑,各国宫殿也看了不少,比赛着炫富也比赛着贵气。眼前的这一个,应该是伊斯兰国家古老皇宫中大富大贵的代表作。</h3><h3>历史就是这么怪异:站在不同的时段评价,往往会得出大相径庭的结论。</h3><h3>宫廷建筑尤其如此。</h3> <h3>这是皇宫的“主楼”,外墙的彩釉瓷砖工艺,据说是波斯文化的精华展现。</h3> <h3>细节见风格。</h3><h3>看看这些窗壁下的装饰,再看看楼与楼之间的连接墙。外行如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h3> <h3>好气派的宫殿外墙!</h3> <h3>每一片墙体都有与众不同的图案</h3> <h3>每一面门窗都是有故事的</h3> <h3>她俩在仰望什么?当时天空中既无飞机也无飞鸟,你们看什么?</h3> <h3>墙根上端精美的绘画</h3> <h3>这一面墙在维修,挂帘以示公众。</h3> <h3>原来昨天我们在大街上看到的“违章建筑”是这栋大家伙!正在局部维修的它,从里面看,就体面得多了。</h3> <h3>坐在古老的门洞里,假装穿越。</h3> <h3>大院套小院,院外的高塔可望不可即。</h3> <h3>小院的墙饰也尽善尽美</h3> <h3>又是一处正在维修的小楼</h3> <h3>记不清这是不是那家小小的地毯展室?</h3> <h3>这堵高高的砖墙,厚重质朴得似乎有些另类。却恰到好处地平衡了整体风格。</h3><h3>一袭黑袍女子飘过,偏偏就给高墙带了一丝幽静和孤寂的影子。</h3> <h3>她们在干什么?</h3><h3>原来,这堵高墙,成了她们的背景目标。可是人往高高大大的墙根一站,总觉得少了一点艳色。那就抹上一层唇膏吧,好让这两天迅速干裂的嘴唇滋润一些。</h3> <h3>看完了绕场一圈的高墙大屋,回头看,花园也竟然如此靓丽!</h3><h3>德黑兰的玫瑰花多,这是我们这两天的第一印象。在这个别名“玫瑰宫”的宫殿花园里,我们看到了满园秀色。</h3> <h3>终于回到了宫殿主厅建筑前,仔细打量这些精美图案的外包装。</h3> <h3>小小的楼台里也藏有乾坤:这处貌似不起眼的“夹层”中,安放着一座石棺、一座迷你喷泉和一个水池。</h3> <h3>终于从一扇小门进到了主厅,眼前突然银光闪闪: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镜厅”!就是当年在印度时那对伊朗夫妇说的镜厅!</h3><h3>真的是铺天盖地,真的是通体晶莹,从入口处开始,连续七八个大大小小的房间里都是这样的明镜世界!</h3> <h3>镜里镜外</h3> <h3>连楼梯间也如此精致</h3> <h3>想细数有多少面镜子,马上放弃:层层叠叠大大小小,哪里数得过来?</h3> <h3>镜中镜</h3> <h3>炫目的灯饰。</h3><h3>如此明晃晃的镜厅里,还需要灯吗?</h3> <h3>想看看镜里镜外的画面有何不同</h3> <h3>皇家宝座,王座上有人偶端坐,后座空缺,为何?</h3> <h3>正殿,皇宫中最气派的大厅。</h3> <h3>如此豪华的大殿,当然要“到此一游”。</h3> <h3>会客厅</h3> <h3>会客厅?会议厅?</h3> <h3>卧室。</h3><h3>如此熠熠生辉,如何安然入睡?</h3> <h3>展厅本身就是一处绝佳的展品</h3> <h3>展厅里的壁画</h3> <h3>宝物</h3> <h3>貌似烟斗的拐杖,有实用价值吗?</h3> <h3>大望远镜</h3> <h3>各种形状的迷你望远镜</h3> <h3>皇宫里的世界与百姓无关。</h3><h3>走出皇宫,世俗的世界依旧多姿多彩。</h3><h3>这是自由塔附近的清真寺</h3> <h3>插满国旗的衙门大楼</h3> <h3>这个司机小哥太多动了,行驶在弯多坡多的窄巷里,他竟然手舞足蹈地不停扭头说话、点烟,吓得我们不轻。</h3> <h3>热情的伊朗人常常让我们感动:只要你面带疑虑地环顾四周,立刻会有人迎上来伸以援手。</h3><h3>我们的英语很烂,好在有翻译软件帮助表达。当地人懂英语的也不普遍,好在我的书中有波斯文字地名,可以应对基本的指示难题。</h3><h3>一路走来,语言不通是困难却不是障碍,尤其是在友好爽朗的伊朗人中间。</h3> <h3>街头壁画,艳丽而且有故事,可惜我们看不懂。</h3> <h3>貌似公园的大院里,藏着一个大机关。</h3> <h3>地下室是餐馆,斋月里只有晚上开门。</h3> <h3>买粮食的小店同时做大饼卖,大饼是伊朗人的主食,需求量极大。</h3><h3>这些天,我们也每天与它为伴。一张饼一万伊朗里亚尔,折合人民币约五角钱。</h3> <h3>大街人行道上到处可见这样的路障,为什么高高低低?问人,比划着明白了:低的路障较窄,让行人通过;高的较宽,让拖小车拖包的人通过,就是不让摩托车走。</h3><h3>好主意!</h3> <h3>我们离开德黑兰是清晨的航班。出租车行驶在空空荡荡的大街上,昨日喧闹的街景恍若隔世。</h3><h3>眼前是通体晶莹的自由塔,渐行渐进的身影看上去有了几分亲切,夜色下的坚守更令人起敬。</h3> <h3>难得,终于有了这样一张清清爽爽的影像。</h3><h3>再见德黑兰,应该是一周以后的夜晚,还能看见自由塔的身影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