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源山水画选辑(砚边杂谈)

张春源

<p class="ql-block"><b>  张春源(石弦),1966年生人。爱好广泛却一事无成,唯有画画是我钟爱也是寄托,人称画家我却有自知之明,属于唯一优点。画山水只见山石而无人少树,谓之不求零碎。喜在满构图中显露层次,自诩寻求绝险。略得古法而又不拘一格,妄称力求变化。虽是业余爱好,亦有职业追求。埋头于画案却不知张扬,求师访友常有贵人授教,诚惶诚恐如久旱逢甘霖,略有所得兼而有乐,在不知足中树牢苦学精神。</b></p> <p class="ql-block">初旭</p> <p class="ql-block">云泉</p> <p class="ql-block">幽谷情</p> <p class="ql-block">春泉</p> <p class="ql-block">清泉</p> <p class="ql-block">沃土</p> <p class="ql-block">  近五年来,我有幸随山水画家王章一老师、牛凡老师深入大山写生创作,画画也由案头转向实地,面对自然汲取养分,聆听老师教诲,不断总结提高。有种忐忑的心情和感恩的冲动在激励着我一直画下去,如饥似渴……</p> <p class="ql-block">晨曦</p> <p class="ql-block">初春</p> <p>甘德尔松涛</p> <p>云酣松涛</p> <p>春回甘德尔</p> <p>雨霁</p> <h3>卧龙吟泉</h3> <h3>多云的夏日</h3> <h3>甘德尔山早春</h3> <h3>雨霁甘德尔</h3> <p class="ql-block">秋艳</p> <h3>  我对绘画的热爱已四十余年,记得小学时期拿着小本子画校园风景,看到老师遗落的美术作品就拿回去临摹,经常用广告色彩画些玻璃画,时不时临摹一些吴作人先生的金鱼、骆驼等等,更多的时候用普通白纸临石涛、石溪山水,可以说童年乃至少年时期便没离开过画笔。</h3> <p class="ql-block">梅力更外景</p> <p class="ql-block">山花初放</p> <h3>秋 泉</h3> <h3>秋意</h3> <p class="ql-block">云淡岚晴</p> <h3>  在那个物质馈乏的时代用宣纸画画是种奢侈,况且难得一用。对我而言能够取代宣纸的就是山西麻纸,这些用纸学问也是在临摹各种画谱、学习名家画论中得到启发。山西麻纸的性能无异于宣纸,也好使用,效果也极佳,墨的层次感甚至优于普通宣纸。现在市场上已见不到那样的麻纸了。</h3> <p class="ql-block">松荫听泉</p> <p class="ql-block">高泉图</p> <p class="ql-block">守望(成吉思汗眺望乌海湖)</p> <p class="ql-block">九峰一泉</p> <h3>  跟着老师学习绘画是在中学时期。我的老师陈光明先生现在已是当代实力派油画家,油画作品多以表现西藏、矿工人物为题材,作品风格独具。那时老师也就三十出头,风趣幽默、语言丰富,是一位善于思考且勤奋过人的苦学者。在老师的画室墙面贴满了小幅油画写生作品,乡村景色灰墙破瓦至今仍记忆犹新。我们几个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从画石膏到人物,从画速写到色彩,从静物到写生,老师都是按报考美院的课程来安排规划的。</h3> <p class="ql-block">望雁</p> <p class="ql-block">天赋胜境</p> <p class="ql-block">清音</p> <h3>  </h3> <h3>诉说</h3> <h3>苍山清泉</h3> <p class="ql-block">云岗</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有些场景虽已过去近四十多年,但却如同昨日,清晰在目、思绪常萦。难忘的是为画好速写而轮流造型,更难忘随老师挑灯夜战于车马大店、农村人家画人物肖像,还有身背画具写生于田间地头。那个时候的我是在为画好画而不断打基础,不断地进步着。恍然间已到知天命的年纪,这期间由于工作原因二十多年没有拿起过画笔。现在画画更多的或是在消遣,或是在抒发心中的山水,尽管岁月沧老,但求新求变是我永恒的追求。</p> <h3>落叶知秋</h3> <h3>吉地祥云</h3> <p class="ql-block">松壑鸣泉</p> <p class="ql-block">  要想画好山水画决非易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好的山水画,好的山水画标准是什么,这取决于你的审美眼光。其次要懂的如何在汲取古法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化为己有,这取决于你的思想觉悟和学习态度。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谦卑的心态审视自己的不足,只有养成自查毛病、会查毛病并且能改正毛病这种习惯,你的画画技能才能不断提高。</p> <p class="ql-block">云河</p> <p class="ql-block">胜境</p> <h3>  其实画画又是件简单的事情,你愿意画就画,愿意怎么画就怎么画。但当你有了新的想法和目标的时候,一些困惑随之而来,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解决。</h3><h3> 但凡酷爱山水画的人,对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历代名家的作品和特点,山石的皴法及构图章法,笔墨的关系及运用,气氛的形成和烘染,等等画理、画论都有一定的认识和把握。但仅仅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和技法还是远远不够的。</h3> <p class="ql-block">暮归</p> <p class="ql-block">映日</p> <p class="ql-block">山中小溪</p> <p class="ql-block">正阳莫尼山</p> <h3>  这完全在于你对山水画的思考和实践。从入门临摹到写生创作,从沿袭古法到博采众长,从有法到无法甚至自法,这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种折磨。大概很多有追求的画家都徘徊于此莫不例外,除非天赋异禀。</h3> <h3>夏山苍翠(一)</h3> <p class="ql-block">长河落日</p> <h3>  既然不甘平庸,就要敢于否定。古法中的精华要化为已用,今人的酣畅笔墨及构图样式要不断的吸收转化。古人画论中的观点要用今人的思维去思考去再认识,在不断否定一一肯定一一再否定的过程中提升认识化为已用。</h3> <h3>夏山苍翠(二)</h3> <h3>爽气</h3> <p class="ql-block">月夜如银</p> <h3>  画画像登台阶,需要在不断的写生中获取养分,提高自己的山水技法,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要在获得的基础上不断舍弃、否定自己原有的东西。</h3><h3> 这个过程固然艰难,但必须经历。因此,画画是一辈子的事情,没有终止符,只有进行时。</h3> <p class="ql-block">春雨</p> <p class="ql-block">甘德尔山秋色</p> <p class="ql-block">松壑鸣泉</p> <h3>  画画又像爬坡过坎,随着对绘画的认识和对自然的感悟,常常感到自己掌握的技法已不能满足表达需要而徘徊驻望,甚至停滞不前。写生便是解决这一困感的途径之一,一方面要带着问题去写生,在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动启发。另一方面要从名家的表现样式和笔墨处理中汲取养分,找准路径,寻求突破。一句话:越是在最困惑的时候,越需要大量的写生和学识填充才能渐渐爬坡上坎。</h3> <p class="ql-block">初秋</p> <p class="ql-block">雨霁东山</p> <h3>  人们常讲画如其人。因为一幅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情怀与品格,这个"其人"便是画的品味和层次。当你胸有大山时,便少了许多零碎,那些丛草杂树、乱石小山已忽略不计,看到的是顶天立地的物象和那些画论中找不到的画品。当你虔诚于自然造化之美时,便少了那些懒惰的线条和轻浮的云象,看到的是积极而生动的笔触和韵味十足的墨相,一切都在丘壑经营中。这里少有古法,更没有"四王"!</h3> <p class="ql-block">朗秋</p> <p class="ql-block">一水幽处来</p> <p class="ql-block">  中国画讲究传统,特别是山水画从宋到今是有根脉的,离开了传统也就失去了中国画的意趣和韵味。传统是什么?大到中国文化历史积淀的形成,可谓博大精深。小到山水画中的各种语言符号、表现形式、笔墨纸砚等等。当今一些学者呼吁中国画回归传统,在他们眼中的传统也无非是古法,究竟这些人是否认真思考过传统,是否全方位观照过山水画的发展没有,不得而知了。其实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试问当今有哪位山水画家可以摆脱传统?就连那些苦苦追求笔墨当随时代的大家们也难以破茧重生。刘海粟可谓大胆,但在先生的彩墨之下仍是披麻、荷叶等等皴法,传统的东西根深蒂固。就连中国人画西方油画都带有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传统的东西想丢都丢不掉,何谈回归传统。反而那些大谈传统的人恰恰缺乏对传统最起码的认知和敬畏。</p><p class="ql-block"> 中国画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而是胸怀!</p> <h3>古法逸景</h3> <p class="ql-block">秋艳</p> <p class="ql-block">  当今画家中能像宋人山水那样精致的潜心修炼者可以说凤毛麟角,毕竟那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期,现在可以省略的都再用新的符号替代,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p><p class="ql-block"> 从宋人的山水画中看到的是雄阔与博大,即使闲情逸致的山水小品你都看不到庸懒与消沉,那究竟是个什么时代,可以从画中渐渐品味到。</p><p class="ql-block"> 至此往后历经几个朝代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山水画已少有积极的一面,更多的是封闭与消沉。人们更多表现的是小桥流水人家、闲人独钓、深山访友、隐士高人等等世外桃源,没有几个画家在寻求突破。</p><p class="ql-block"> 历代画家尊崇两宋追随两宋蔚然成风影响至今,宋画好在哪?引用 近代画家黄宾虹的如此评价:“唐画如面、宋画如酒、元画如水、渐如酒加水,时代逾后,加水逾多,近日之昼,已经有水无酒,不能醉人,薄而无味”。</p><p class="ql-block"> 不可否认的是,每个时代的画家都彰显了高超技法之下的不同情愫。</p><p class="ql-block"> 传统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取舍哪一面也反映一个画家的思想认知和胸怀格局。</p> <p class="ql-block">九月的甘德尔山小景</p> <p class="ql-block">莫尼山谷</p> <p class="ql-block">  写生是快乐的,既是实践锻炼也是强心补脑,即可融入古法也可泼墨挥毫画即我法。写生可以看作对景创作,我的感受是,要把画室搬到大自然中去,真切描写山川的地貌特点,准确刻画山石的纹理结构,运用相应的皴法融入到写生中,与自然界的山川特征不断契合,通过写生提高创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踏夕阳</p> <p class="ql-block">探幽</p> <p class="ql-block">夕照</p> <p class="ql-block">  通过长期的写生实践和不断感悟,写生也逐渐地由写形转为写心。面对山川感受的是山的气势,山的连绵交错,树木、泉溪与山的交相呼应。落实在宣纸上的是画者的感观理解,取舍得当、虚实有度、疏密有节、纵横捭阖,抒发出的是内心的感受和对自然的尊崇,这便进入了第二个阶段。</p> <p class="ql-block">幽谷神潭</p> <p class="ql-block">夕照</p> <p class="ql-block">家园</p> <p class="ql-block">清韵</p> <p class="ql-block">  最高级的阶段便是置身自然之中汲取气韵,当写生成为一种寻求感悟、启发心智的内心追求,写生或许已经不是描摹物象了。听风、听雨、听泉鸣,以变无声为有声。心中自有丘壑而赋予画面更加生动的气象,呈现不一般的气韵。这大概便是石涛所言:“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p> <p class="ql-block">云海仙踪</p> <p class="ql-block">艳阳</p> <p class="ql-block">秋艳</p> <p class="ql-block">正阳</p> <p class="ql-block">秋韵</p> <h3>金沙松影</h3> <h3>双松</h3> <h3>垂钓</h3> <h3>幽谷生玉帘</h3> <h3>清潭戏水</h3> <h3>秋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