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聊城市实验中学欢迎您——开启心灵驿站,实施家校共育

汪洋中的船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近一年来,聊城市实验中学以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副校长窦延丽为首的心理咨询师团队,坚持每周二晚上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咨询沙龙活动,日常进行个案分析和辅导,使广大学生家长收获了家庭教育真谛,个个受益匪浅。这是一位经常聆听心理咨询教育沙龙的家长,课前向窦校长敬献鲜花,以表谢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目前,学校针对学生学习不太理想的家长,开展了为期四期的专题心理讲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期:《心灵的钥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预计的280人,到场的来了350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窦校长首先用一颗大树形象的对应比喻家庭教育。种——家风文化;根——家长教育;杆——家庭教育;枝——学校教育;叶——社会教育;果——孩子成就,深刻阐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正所谓每一位问题学生,往往都有一个问题家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nbsp; &nbsp; &nbsp; &nbsp;然后,窦校长让每一位家长做了专业名词“内观”的活动:1.画出或写出孩子给我做的9件事;2.我给孩子做的9件事;3.写出我给孩子带来的麻烦是什么?</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家长们在思考中认真地完成着作业。</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接着再进行两人一组的互动交流,畅谈孩子给自己做了哪些受到感动的事,同时讨论和分享:孩子最困扰你的是什么?为什么?<br> <p>&nbsp; &nbsp; &nbsp; &nbsp;个案分享。</p><p>&nbsp; &nbsp; &nbsp; &nbsp;窦校长针对家长普遍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个小调查:凡是认为管孩子痛苦的在场的有多少人。她明确指出了问题核心所在:孩子行为令人讨厌时,其实就在向你传递一个密码,希望你能破译它的真正含义。</p><p>&nbsp; &nbsp; 孩子的不当行为,目的就是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1.要理解:感知能力强,解读能力差,无安全感。2.要自尊:具良知,长者身份使其无边界感。3.赢了还是赢得:资格感。犯错是进步好时机。4.严厉——骄纵——无敬畏感——不自信。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在试图告诉我们:我感受不到归属感或自我价值。<br></p><p>&nbsp; &nbsp; &nbsp; &nbsp;因此,解决的办法就是家长要敢于道歉和共情:承认我错了,不该发脾气。和解。还要解决问题。例如因写作业漫骂孩子,孩子关门等问题。<br></p><p>&nbsp; &nbsp; &nbsp; &nbsp;厌学,不只是不爱学习那么简单。孩子在入学之初,都是渴求知识的,但是这点火焰很快熄灭,产生了教学上最凶恶最可怕的敌人——对学习的冷淡态度。厌学孩子的内心心声是:我也可以是一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也不想让爸爸妈妈失望……我也很痛苦。家庭治疗认为,个人的症状行为不仅仅属于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在的整个家庭系统。厌学也不例外。孩子不想上学或成绩不好,从个人原因,可以分析:是课业压力太大?是全新知识点听不懂?是对校园环境的适应不良?是不是过于内向、跟老师或同学的关系处不好,甚至在学校被他人欺负?其实,哪个孩子不希望有一个好的成绩呢?但如果孩子在学习中时常感到挫败,自我效能感会大幅下降,对学习产生习得性无助。躲避学习,变成他们自我拯救的方式。这个时候,如果父母不是在帮孩子疏导,而是火上浇油地指责、苛刻的说教、不科学的奖惩方式……只会适得其反。<br></p><p>&nbsp; &nbsp; &nbsp; &nbsp;而从家庭的角度,我们要思考:1.学习遇到的困难,父母有主动提供帮助吗?2.孩子的不良情绪,向妈妈发泄时,妈妈的反应是什么?3.爸爸在孩子的教育中,又扮演什么角色?4.孩子在什么时候没有表现出厌学情绪?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br>&nbsp; &nbsp; &nbsp; &nbsp;家庭本身出了问题,会通过孩子的症状来表现。孩子也会通过暴露问题,来“维系”整个家庭。一位妈妈跟丈夫商讨离婚很久,过程中刻意在躲避孩子。但每次他们在做关键财产分配确认的时间节点,孩子都会出现突然高烧、胃痛、或不慎受伤等状况,必须在家休养。有时就算身体上没有问题,也会情绪化大声哭闹,不去上学。几次之后,她终于起了疑心,并最终了解到,孩子在用这种方式希望他们和解。当孩子生病、犯错时,这对父母才会如临大敌,通力合作。这个时候,家庭的分工与角色才是在位的,孩子不自觉或有意识通过制造、暴露问题,来维持这种“家”的感觉。<br>&nbsp; &nbsp; &nbsp; &nbsp;中国的家庭本身有很多问题存在,只不过反映在孩子身上时才会突出显现,并引起家长重视。如果父母因为过度焦虑,选择了不恰当的解决方式,问题就会一路加剧、恶化。但如果能抓住这次机会,它也是一次发展家庭功能的最佳契机。<br></p> <p>&nbsp; &nbsp; &nbsp; &nbsp;窦校长介绍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p><p>&nbsp; &nbsp; &nbsp; &nbsp;作为家长,要坚信:1.没有差生,每个人都是带着爱来成全父母的。被看见——承认——肯定是终极目的。2.每个生命都有自身价值,只是我们未发现发掘。3.成绩好不代表人格健全(弑母),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更是问题。4.成绩有空间是资源,找对方法,每个孩子都会开花结果。<br>&nbsp; &nbsp;&nbsp;</p> <p>&nbsp; &nbsp; &nbsp; &nbsp;窦校长提示家长的性格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我们从孩提时代开始,也积累了大量的潜意识,形成生活态度取向。大体上,生活态度取向可以归纳为四种类型:安逸、控制、取悦和力争优秀。找出你的生活态度取向缺陷,想办法克服它,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影响。</p>&nbsp; &nbsp; &nbsp; &nbsp;一、安逸型<br>&nbsp; &nbsp; &nbsp; &nbsp;最担心:情感和身体上的痛苦压力;他人的期望;受人胁迫。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追求安逸;寻求关照;让别人感到舒适;怎么容易怎么做。<br>&nbsp; &nbsp; &nbsp; &nbsp;优点:随和;很少所求;圆熟;同情;容易预测;和事佬。<br>&nbsp; &nbsp; &nbsp; &nbsp;缺点:不能发展才智;追求个人成长;效率不高。<br>&nbsp; &nbsp; &nbsp; &nbsp;收获意外的反应:厌烦;恼怒;不耐烦。<br>&nbsp; &nbsp; &nbsp; &nbsp;造成结果:效率越来越低;没有耐心;缺乏自我成长。安逸型的大人如果能够让孩子在会议上参与制定限制、日常惯例、设立目标并一起解决问题,他们就能更加有效。<br>&nbsp; &nbsp; &nbsp; &nbsp;二、控制型<br>&nbsp; &nbsp; &nbsp; &nbsp;最担心:羞辱;批评;意外。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把握自己;把握局势;把握周围的人。 <br>&nbsp; &nbsp; &nbsp; &nbsp;优点: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坚持不懈;高效;守规则。<br>&nbsp; &nbsp; &nbsp; &nbsp;缺点:僵化;没有创造力;冲动或社会隔离。<br>&nbsp; &nbsp; &nbsp; &nbsp;收获意外的反应:反叛;抗拒;挑战;沮丧。<br>&nbsp; &nbsp; &nbsp; &nbsp;造成结果:别人不愿与之交往或靠近;感到拘谨。控制型的家长,练习掌握如何给孩子提供选择、问启发式问题、让孩子参与决策,教养效果会更好。<br>&nbsp; &nbsp; &nbsp; &nbsp;三、取悦型<br><p>&nbsp; &nbsp; &nbsp; &nbsp;最担心:拒绝;抛弃;争吵。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讨好他人;积极型-要求别人认可;消极型-博取怜悯。</p>&nbsp; &nbsp; &nbsp; &nbsp;优点:友善;折中;谦和;体谅;自愿。<br>&nbsp; &nbsp; &nbsp; &nbsp;缺点:不考虑别人是否愿意被讨好;不关心自己。<br>&nbsp; &nbsp; &nbsp; &nbsp;收获意外的反应:开始愉快,后来要求认可和回报。<br>&nbsp; &nbsp; &nbsp; &nbsp;造成结果:对自己和他人都缺乏尊重;怨恨。取悦型家长如果教会孩子及自己不再只关注别人的需要,照顾到自己,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感觉和要求,而又不期待别人与他们想的一样,就会受益无穷。<br>&nbsp; &nbsp; &nbsp; &nbsp;四、力争优秀型<br>&nbsp; &nbsp; &nbsp; &nbsp;最担心:无意义;无关紧要。相信以下能避免最担心发生:做得更多;比别人好;保持正确;让自己更有价值、竞争力。<br>&nbsp; &nbsp; &nbsp; &nbsp;优点:有见识;坚持不懈;社会责任感;能把事情做好;理想主义。<br>&nbsp; &nbsp; &nbsp; &nbsp;缺点:工作狂;超负荷;太投入;把太多责任揽上身。<br>收获意外的反应:觉得力不从心和愧疚;撒谎以避免评判。<br>造成结果:招架不住;时间不够用。力争优秀型的家长如果能够尽力抛开自己凡事都要正确并最好的要求,尝试走进孩子内心,去发现对孩子更重要的事,他们就会更有效。 <p>&nbsp; &nbsp; &nbsp; &nbsp;窦校长教授于家长,对照有效管教的四个标准,检验你的教育方式:1.是否和善与坚定并行?(对孩子尊重、鼓励)2.是否有助于孩子感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心灵纽带)3.是否长期有效?(惩罚短期有效,但长期负面效果)4.是否能教给孩子有价值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并明确指出:成绩提高是小事,态度端正、方法恰当、会用时间、保证效率。<br></p><p>&nbsp; &nbsp; &nbsp; &nbsp;整个活动激情互动,反响强烈。</p> <p>&nbsp; &nbsp; &nbsp; &nbsp;本次活动的最后,李立明老师让两位家长进行了学习分享,并梳理了整场学习内容。</p><p>&nbsp; &nbsp; &nbsp; &nbsp;总之,惩罚不会带来改善的动力,孩子或许没有意识到当下的心理动作,但是,他们未来的行为就是建立在这些潜意识之上。我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br>&nbsp; &nbsp; &nbsp; &nbsp;爱孩子,爱自己,洞见缺憾,寻求第三选择,就是美好人生!<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场《给孩子最好的爱——找寻孩子问题的根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窦校长讲到:在群里,不少家长反映,道理都懂,就是做不到。对于该如何爱孩子感到烦乱,有时候控制孩子,有时候又讨好孩子;想要和自己的负能量做斗争,同时又感到无力;想尝试全新的爱孩子的观念,却又对未知感到恐惧,总是在各种矛盾中纠结。&nbsp;</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是你问题的投射。<br>&nbsp; &nbsp; &nbsp; &nbsp;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当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孩子的问题也就越多。 <br>&nbsp; &nbsp; &nbsp; &nbsp;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如果一个孩子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 <br>&nbsp; &nbsp; &nbsp; &nbsp;真正的爱是一种无为,它没有要求,它里面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它不隐藏任何掌控的企图。你还期待他学习好呢,你还期待他做个好孩子呢,但你知道你的期待曾经暗地里带给他多少压力吗?你期望他越好,你越形成自己的压力。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吗?应该我对我的孩子没有期待,他怎样我都爱他;我尽我所能,但不要求他。这才是真正觉悟的父母的爱。对孩子没有期待的教育,并不一定比对孩子有更多所谓的良好期待的教育更差,&nbsp; &nbsp;<br> <p></p><p>&nbsp; &nbsp; &nbsp; &nbsp;学习有压力一般来源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来源于把外在评价看得过重:即为谁学,活给谁看的问题。第二是来源于家庭系统的问题——严重缺乏安全感、缺爱、内在动力匮乏:为什么活的问题!<br></p><p>&nbsp; &nbsp; &nbsp; &nbsp;应该给孩子最好的爱。孩子有问题,应先从夫妻关系上找根源。往往是孩子背后的家庭出了问题,尤其是夫妻关系出了问题。<br></p>&nbsp; &nbsp; &nbsp; &nbsp;男人三大责任:1.让父母骄傲。2.让自己的女人幸福。3.保持高贵的灵魂。<br>&nbsp; &nbsp; &nbsp; &nbsp;女人三大责任:1.引爆自己的男人,让他飞翔。2.照顾好他的家族。3.做气质非凡,独一无二的自己。<br>&nbsp; &nbsp; &nbsp; &nbsp;父母三大责任:1.成为孩子的榜样。2.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内在力量和外在好习惯。3.帮孩子实现梦想。<br><p></p><p>&nbsp; &nbsp; &nbsp; &nbsp;失衡的夫妻关系导致孩子各种心理问题:<br></p><p>&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第二,孩子会产生被抛弃心理。第三,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第四,孩子会产生猜疑和不信任心理。 第五,孩子会产生报复心理。第六,孩子会产生补偿心理。第七,孩子会产生两难心理。第八,孩子会产生攻击性行为。<br></p> <p>&nbsp; &nbsp; &nbsp; &nbsp;接下来,窦校长让家长们身临其境,扮演家庭中人物,表现五种家庭呈现方式,亲身体验角色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p><p>&nbsp; &nbsp; &nbsp; &nbsp;讨好溺爱型、专制严厉型、母强父弱型、父强母弱型、冷漠繁忙型、民主智慧型。<br></p> &nbsp; &nbsp; &nbsp; &nbsp;妈代表大自然、大地与海洋,是我们的故乡;爸爸则代表思想的世界:法律、秩序和纪律。因为性格使然,爸爸在陪伴孩子过程中,往往比妈妈更强调公平和责任,让孩子遵守规则,告诉他们言行得体和打破规则可能产生的后果。爸爸带大的孩子,在面对世界诱惑的时候,具有更多的自控意识与自律行为。而自控与自律,是孩子将来成功不可或许的性格之一。<br> &nbsp; &nbsp; &nbsp; &nbsp;家长类型<br>&nbsp; &nbsp; &nbsp; &nbsp;一类:家长是舍得为孩子花钱的(吃的穿的学习的)。<br>&nbsp; &nbsp; &nbsp; &nbsp;二类家长是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的(放弃自己的业余爱好与各种社交应酬甚至工作)。<br>&nbsp; &nbsp; &nbsp; &nbsp;三类家长是为了孩子自己去学习成长的(这类家长知道养花养个宠物还需要一定的技术与能力,养孩子更是个大工程,这个能力自己不是天生就会的,更需要学习,所以他们会在孩子出生前或在相应年龄段主动学习,培养相应能力,这样的家庭会少很多的内耗,孩子也会少走很多弯路)。<br>&nbsp; &nbsp; &nbsp; &nbsp;四类家长是舍得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这个世界上最难改变的是自己,最有效的是改变自己,任何为了改变别人的做法都是无效的,除非对方愿意改变(这类家长对孩子是出于真爱,他们爱孩子比爱自己的面子更重要,所以他们把孩子的生命看的比健康快乐更重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看得比孩子的成绩更重要,当孩子出问题的时候家长会做出及时的真正对孩子负责有利的选择,能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孩子一边,信任孩子爱着孩子,这样的家庭一直被爱包围着,这种家庭的孩子自我价值感高,有能力探索挑战有难度的事情,创造力强,自律性强,不会做危害他人社会的行为,将来对家庭、社会贡献也会大)。<br>&nbsp; &nbsp; &nbsp; &nbsp;你是哪一类呢,你想做哪一类呢?<br>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在场的家长们顿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判定自己的家庭类型,不断反思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日常的行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分享学习心得,不断反思自己。</font></h3> <p>&nbsp; &nbsp; &nbsp; &nbsp;现场排列一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案解剖,提出解决方案。</p><p>&nbsp; &nbsp; &nbsp; &nbsp;教育孩子的几重境界——<br>&nbsp; &nbsp; &nbsp; &nbsp;一重境界:狂剑乱舞(不知道怎么办,软的不行来硬的纠结迷茫方法不得当);<br>&nbsp; &nbsp; &nbsp; &nbsp;二重境界:招招有术 (学习了一些理论和方法孩子有问题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动机采取相应措施);<br>&nbsp; &nbsp; &nbsp; &nbsp;三重境界:配剑在身一般不出剑(方法),出剑必中要害。开始知道了孩子的教育开关;<br>&nbsp; &nbsp; &nbsp; &nbsp;四重境界:挂剑在墙根本不需要方法,自己强大了,影响孩子就是最好的润物无声的教育。手中无剑心中有剑。<br></p><p>&nbsp; &nbsp; &nbsp; &nbsp;本场助教:刘&nbsp; 欣&nbsp; 李立明&nbsp; 王东民&nbsp; 于成凤</p> <p>&nbsp; &nbsp; &nbsp; &nbsp;家长们兴致高昂,学得津津有味。</p><p>&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仑曼斯(英国 )<br>&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我会多将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我会拿出更多微笑给孩子。<br>&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少用眼睛看分数,多用眼睛看优点。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我会将板着的脸收藏,而成为孩子的玩伴,跟着孩子一起跑原野去看星星。<br>&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我会早早地将他推出门……尽管我很心疼。我会多拥抱,少搀扶。我不再追求对权利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br>&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如果,已经没有如果,我不再后悔过往行动,从当下开始!<br></p> <h3><font color="#010101">&nbsp; &nbsp; &nbsp; &nbsp;最后,不少家长又提出了新的困惑和问题,窦校长告诉大家下一期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期待。</font></h3> &nbsp; &nbsp; &nbsp; &nbsp;来自学校心灵驿站群的截图。 &nbsp; &nbsp; &nbsp; &nbsp;另外,5月14日窦校长给初三全体毕业生家长作了《向未来借力亲密接触中考——考试是谁的事?》专题心理辅导。主要内容包括:1.考试是谁的事?家长必须清晰。2.经历中考是人生的财富。3.父母人格的高度,决定了孩子的成长高度。4.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选择未来。5.最后30天必做的几件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