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教学反思

蔚蓝

<h3>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先掰了一个玉米,后来看见桃子就扔掉于你,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看见兔子就扔掉了西瓜,最后一无所获的故事,告诉学生做事情要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道理。这篇课文段落结构非常有特点,前面4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结构是相同的,都是按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做了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来构段,这也是整篇课文的线索。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把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几个:1、正确认读生字词语,会写7个汉字。2、图文对照,根据插图提供的线索,复述故事。3、积累ABAC式的叠词,借助插图和动作表演的方法正确理解6个动词。4、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推断出“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明白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始终如一的道理。</h3> <h3>  本课要求会认的12个生字里,有6个动词都是和手部动作有关,在教学时我结合书后的第3题,借助插图、动作表演来理解字义,掰是会意字,手字旁。掰的手字旁是手字的变形,在学习“看”字的时候,跟孩子们讲过。在课堂上,再用动作演示一下,掰就是两只手把东西分开。孩子们一下子就理解了字义,并且把字形记得很牢。为了能够熟练运用这几个动词,在孩子们识记字形之后,我提供了一些图片,创造了一些情境,让孩子们试着用今天学习的动词说句子。有了几个同学的示范之后,再让孩子同桌之间互相说句子,巩固运用。</h3><h3> 在本课要求识记的生字中有一个多音字“结”。在教学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义。表示植物长出果实时读一声,如“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表示条形状打成的疙瘩时读二声,如“蝴蝶结”。之后再给出一些具体的语境,让孩子们选择正确的读音,巩固多音字的读音。<br></h3> <h3>  ABAC式的叠词,孩子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就接触过。那么,在本课中,就不能仅仅只是积累,要和指导孩子读好文章结合起来。文中的几个叠词,都表现了小猴子非常高兴的心情,在孩子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孩子,读好这些叠词,读出小猴子不同的情态,不同的形象,要读出趣味。</h3><h3> 借助插图复述故事这个目标,我放在第二课时进行。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孩子们对课文的内容已经非常熟悉,在这个基础之上,再引导孩子们发现每个自然段的特点。总结出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复述故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了降低难度,我将课文里的每一幅插图都打印出来,贴到黑板上。先让孩子们对小猴子去到的地方进行排序,熟悉故事中的地点。然后让孩子们观察图中小猴子的表现,回忆小猴子在这个地方看到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之后再让孩子自己先练习复述这个故事,最后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晚上回家再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再一次进行巩固。</h3> <h3>  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不是特别集中,在半游戏半学习的状态是最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小猴子下山》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有很多的教学环节需要让孩子们动起来,所以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这也让我懂得了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孩子们的年龄特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够事半功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