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人自建围墙,在山门外两侧,还新栽了两棵翠绿色小风景树的灵应寺<br></p><p style="text-align: left;"><br></p><p style="text-align: left;"> 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约12公里处的五台县东雷乡宝穑村,是个仅有98户、340多口人(其中党员约20来人)、1338亩土地的名不见经传的山沟小村。自古以来,村前就有座小寺庙,俗称“寺上”,香火不断。</p><p style="text-align: left;"> 2015年8月,山西省人社厅社会保险局城乡居民综合业务处副科长温恺,受省厅委派,经县乡同意,出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开展工作过程中,他发现这座寺庙非同一般,为进一步了解其价值,遂于2016年7月,专门邀请山西省彩塑壁画研究保护中心等的专家,对寺庙进行了评估,并形成了“调查报告”,最终确认,寺庙名叫“灵应寺”,始创年代不会晚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至今已有380多年历史。为使寺庙得到应有保护,后于2017年8月,在省厅、省县文物(体)局和乡政府的重视关注下,又经县文体局评定,将其列为五台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久寺庙通过勘察、测量,并制定修缮方案,资金也到位,作业亦开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县里重建了东西禅房,在围墙上加盖了瓦帽,将墙粉刷成了红色,显得整洁一新的灵应寺</p><p><br></p><p> 灵应寺坐北向南,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15米,占地面积约375平方米。现存建筑为清代乾隆六年(1741年)重修遗迹,局部地方保留有今人修补痕迹。寺庙有小山门而无寺额,为一进两串院落布局。</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爷殿和挂上了大红灯笼,彰显喜庆肃穆的前院<br></p></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前院坐落于寺庙中轴线上、为硬山穿斗式建筑的筒瓦正房,为关圣帝君殿,俗称“老爷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2018年8月,县里对老爷殿进行了揭顶换椽修缮。</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殿内关公端坐台上,头戴冠饰,黑髯红脸,威风凛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关公即关帝名关羽字云长,山西运城解州人,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著名人物,能文善武,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军事家,蜀国“五虎上将”之一,亦是该国皇帝刘备之义弟。历代朝廷对关羽多有褒封,渐被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关帝”之名遂确立。在全国各地,甚至全球各国,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建有大大小小的关帝庙,不计其数,可见关帝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关羽去世后,以“忠义”著称,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帝”,为供奉其所建之房屋,便是关帝殿宇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坐在</font>关公脚前头戴蓝帽、色脸黑髯的小关公</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小关公”意为“出马”关公,即若有人来请,小关公就可代替大关公出门办事,</font>这个设计是很特别的,别的寺庙没见过。</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关平站立台下左边,脸庞白皙,眉清目秀,两手握剑</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关平是关羽之子,关羽率军攻打樊城时,孙权吕蒙趁机背盟偷袭荆州,关羽后院起火,只得从前线战场撤退。因为关羽的大本营江陵被东吴军攻占,关羽军中所有将士的全家老小都被东吴军控制,引发关羽军将士大溃散。关平与其父关羽在撤退到麦城时,中了东吴军埋伏一同被擒,最后一起被斩于临沮县。后世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关平的形象也便渐渐丰满起来,很多地方的关帝庙在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关平、周仓两员大将。</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周仓站立右边,手执直立青龙偃月刀,黑面虬髯,怒目圆睁</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周仓,字元福,山西平陆人,是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其形象为身材高大、黑面虬髯的关西大汉。本是黄巾军出身,关羽千里寻兄之时请求跟随,自此对关羽忠心不二;于樊城之役,生擒庞德,后守麦城;在听说关羽兵败被杀后,周仓也自刎而死。在民间宗教信仰里,周仓是三国名将,叫“周大将军”,是关圣帝君之部将、贴身侍卫。塑像为铁须银齿,黑面朱唇,执掌稽查善恶,纠察凡尘,诰封刚直忠勇大天尊。</font>村人给四塑像均黄袍加身,更觉其金光闪闪,栩栩如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爷、关平、周仓,深受人们的崇敬信仰与虔诚礼拜</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记得60多年前的我小的时候,经常叫上小伙伴们来寺院玩耍,搞什么捉迷藏或“狼扑羊羊儿”等,嬉笑打闹,欢乐无穷。这样玩腻后,就在前院后殿窜着玩,至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是,当年每当进到老爷殿里,路过周仓身旁的时候,就有个毛骨悚然的感觉,他漆黑的脸庞,龇牙咧嘴,眼放蓝光,确是使人害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东山墙上之壁画,有“桃园结义”“打造兵器”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东西山墙上之壁画,内容皆为“关帝圣迹图”,面积约34平方米,取材于《三国演义》,共有30幅,每面山墙分布15幅,按上、中、下三层每层5幅排列,其榜题名称由于病害原因大都不能辨认,只见少部分残存。</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山墙上之壁画(上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山墙上之壁画,有“刀斩孔秀”“古城斩蔡阳”“怒斩华雄”“大战庞德”等</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山墙上之壁画(上部)</p></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中轴线两侧,东禅房为龙王庙,2017年底重建</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房内供奉有“龙王爷”之牌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为水草神和山圣爷(传说中管理野狼的神)合供庙(另据记载寺内曾建有水草庵一座),同时重建</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房内供奉有“水草神”和“山圣爷”之牌位</h3><h3><br></h3><h3> 数十年前,东西禅房内还有小型塑像,或泥塑,或木雕,及壁画,现已无存,只得以黄纸牌位代替。记得龙王庙中的壁画,村人可就近瞅看,其花纹图案,或黄中嵌绿,或黑里泛红,均线条流畅,色彩斑斓,十分精美,令人流连忘返……只可惜,俱往矣,连同寺庙其他塑像,这些真正的塑像和部分壁画古迹,早已烟飞灰灭,或化作泥土尘埃,飞向云天,飞向宇宙……原来,是在1966年前后的“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极左运动中,因其属“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就将寺庙内大大小小的所有塑像,无论泥塑木雕,统统给“洗劫”一空,搬运填充到了寺背后的干泥沟中,有的还被当作石头垒了地埂;只是老爷殿和后边要说到的观音殿墙上壁画,因无法搬运,也懒得去抠,结果就给幸存了下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先的东禅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塑像也没了,有房空着也是空着,于是,1970年前后的集体化时,队里就将这房及寺庙其他殿堂房间当作库房使用,以藏粮納物,期间,大秤挂,小秤分,人来而人往,可是热闹纷繁了好一阵子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院中东西,分列长有两棵较高大松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记得我小时候,和伙伴们来到寺上玩时,一来了,首先就是攀爬这两棵松树,那时的松树还不是很高大,是可以爬上蹿下地玩的。我们上去或折松枝、摘松蛋、抠松油,或抓鸟捉虫,任自己所能,毫无顾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轴线南加装了木门的小山门</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大木门及牌匾本是有的,是不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时,竟然给“不翼而飞”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同样挂上了大红灯笼的观音殿<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left;"> 后院位于中轴线上、属硬山穿斗式建筑的高台阶楼明柱出檐下间筒瓦花屋脊集扇门大正房,为观音殿,俗称“正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端坐台上的观音菩萨及两胁侍</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观音菩萨端坐台上,头戴金冠,饰以红蓝,圆形脸庞,慈眉善眼,金光灿灿,惟妙惟肖;善财童子站立其左,龙女立其右,两胁侍均圆形小脸,目视前方,富态伶俐;村人一样为三塑像均黄袍加身,更显其熠熠生辉,活灵活现。上方红底金字大布幅上写着的是:“大慈大悲,普渡众生”;两边对联写着的上下联分别为:“佛光普照三千界,法轮常转四部洲。”</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受到人们虔诚敬奉和顶礼膜拜的观音菩萨</p><p><br></p><p> 众所周知,观音菩萨自印度传进,旧译亦称观世音菩萨,唐太宗李世民皇帝在位时,为讳“世”字,便简称为观音菩萨了;观音菩萨还称观自在,是唐玄装新译;中国每略称为观音,为其所建供奉之房屋,便是观音殿。观音菩萨本已成佛正明法如来,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但为救苦救难,普渡众生,便倒驾慈航,自降为菩萨了;观音菩萨大慈大悲,一心向善,功德无量,尤以可给人们“送子”,而受到民间的顶礼膜拜,和终极信仰,所建观音殿堂,比比皆是。</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音菩萨和两胁侍面前虔诚的寺庙住持张秀文</h3><h3><br></h3><h3> 善财童子出生於印度觉城。文殊菩萨到觉城弘扬佛法,善财童子请教如何修善菩萨。文殊菩萨遂教导他到南方去拜访各位善知识(说正法,导人为善道而得解脱之贤者)。善财童子遵照文殊菩萨指导,向南方各山渐次寻访,共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他所参拜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就是观世音菩萨,善财童子接受观世音菩萨的教诲最多,被认为是观世音菩萨的脇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音菩萨和两胁侍面前香火不断,供品满桌</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龙女是娑竭罗龙王之女。文殊菩萨在龙宫宣说《法华经》时,她才只有八岁,因为听文殊菩萨说法,而深入禅定,通达佛法,於刹那间发菩提心,得成正道。后针对佛家弟子对其的质疑,显示神通,当众变成男子,坐莲花宝座,往南方成佛说法去了。于是,民间就将龙女和善财童子供在一起脇侍观世音菩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山墙上之壁画<br></p><p><br></p><p> 东西山墙上之壁画,内容为“观音经变图”,面积约34平方米,取材于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偈颂。</p><p> </p><p> 东山墙上之壁画原题为:<br></p> 咒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著于本人<br> 假使兴害意 推落大火坑 念彼观音力 火坑变成池<br> 或漂流巨海 龙鱼诸鬼难 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br> 螈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然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br> 或值怨贼绕 各执刀加害 念彼观音力 咸即起慈心<br> 或被恶人逐 堕落金刚山 念彼观音力 不能损一毛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山墙上之壁画(上部)</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山墙上之壁画<br></p><p><br></p><p> 壁画原题为:</p><p> 或遇恶罗刹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p><p> 或在须弥峰 为人所推堕 念彼观音力 如日虚空住</p><p> 或囚禁枷锁 手足被杻械 念彼观音力 释然得解脱</p><p> 若恶兽围绕 利牙爪可怖 念彼观音力 疾走无边方</p><p> 云雷鼓掣电 降雹澍大雨 念彼观音力 应时得消散</p><p> 或遭王难苦 临刑欲寿终 念彼观音力 刀寻段段坏</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山墙上之壁画(上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音菩萨左侧墙上之壁画</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在我的记忆中,原先正殿的两旁,还分列有形态各异,活龙活现,像活的一般的“八宝罗汉”来,也是同寺庙其他塑像一般,被极左运动给“洗劫”掉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殿外东廊墙上的壁画“菩萨像”</p><p><br></p><p> 画像面积约1.6平方米,菩萨身份不明,按壁画形象及观音常见胁侍考虑,疑为龙女图像。</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廊墙上已是什么痕迹也没有</p><p><br></p><p> 原先是否有“善财童子”之画像来,亦未可知。</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些年曾经修缮过的殿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殿的楼明柱集扇门出檐下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颇有“雕梁画栋”之意的下间顶部</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接口的楼明柱</h3><div><br></div><div> 殿内外所有柱子都是有接口的,据说古时建殿,就不用整体的,原因为何,未得其解,这一点,也是很特别的。</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殿的雕花屋脊</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据来寺考察过的县文体局有关内行人士说,正殿及其雕花屋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东耳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传说房内原先供奉的是玉皇大帝(道教神话中的天地主宰)。</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也是集体化时,有个孤独一生、十分穷困、无房可住的村人,还曾自行到这个耳房,居住食宿,十来年间,村民可怜他,于是就你来我往,为其送水送饭,直至他离世送终。</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耳房</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据说房内原先供奉的是真武帝君(即道教神仙中的玉京尊神)。</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东西耳房现塑像已无存,或内置杂物,或堵窗锁门做库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先东廊坊(僧舍)的石头根基,南头还建有柴炭房或茅厕</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廊坊的石头根基,南头还建有茅厕或柴炭房</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东西廊坊现已荡然无存,据说是1937年后的某年,被“七七(卢沟桥)事变”后进入中国内地侵略的日本人,拆的在大石岭垭修筑“炮台”用了(砖瓦木等材料)。(同期被拆的还有村中大街上的戏台,还烧了座学校。)</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传说100多年前的20世纪初,寺庙被村人做学校时,这廊房就是教室。寺庙成了教书育人的地方了,整天价老师学生,进进出出,络绎不绝。上课时老师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讲课声,学生“之乎者也”的朗朗读书声,不绝于耳。下课后,学生们玩耍的来回跑跳,嬉笑打闹,更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于是,本该寂静的寺庙,却变得异常热闹了。</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面供奉韦驮菩萨的庙房</p><p><br></p><p> 房在关帝殿中后面,面朝观音殿,一殿通两院。</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站立在砖台上的护法神韦驮菩萨塑像</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韦驮,又名韦驮天,原为南印度婆罗门教的护法神,后转入成为佛教的伽蓝护法神,是佛教二十四诸天之一。韦驮天虽被尊称为菩萨,实际上却并不是佛教的菩萨,而是护法神。韦驮天位于欲界,镇守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和南瞻部洲。虽然韦驮天的来历既不是佛教自创,也不是印度教引入,而是从婆罗门教流传出来的,却在中国佛教信徒中有着非凡的影响力。 </h3> <h3></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少了东面那棵大松树,后院显得极不对称与协调</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p style="text-align: left;"> 令人费解的是,吃“大锅饭”那阵子,大队竟将东面原先的一棵大松树给砍掉了,后补栽一棵杨树,十来年后,树也长高长粗了,村人却又嫌它不好(也是,寺庙哪有栽杨树的),就将其砍掉,2017年补栽一棵松树,却老天不随人意,未能成活,于是,现在的那个树坑上,就只见有棵干枯小松树了。结果就给弄成了后院仅一孤高松留存,像是失去一条腿的残疾人,极显难堪与不协调,给本是庄严肃穆的寺庙,顿添一种大煞风景之感。要知道,这棵被砍松树,和西面的那棵一样高大,甚至还要更粗直些,两棵树是同时栽植的,到当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要是当初不砍这棵松树,就不会有后来所谓“栽了又栽终未成”和“大煞风景”之事了。问题是,当年砍那棵大松树,到底是为了做何用?有说法是为了做榨油的“油梁”用。这个重要用处,难道就能重到足以以破坏寺庙庄严肃穆为代价吗?</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br></div><p style="text-align: left;"> 前后院中古木参天,墨绿茂盛,松涛阵阵,喜鹊喳喳,刹气厚浓。寺庙以其外简而内繁,面淡而里艳,且较古典、朴实、大方,引人注目于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沐浴在蒙蒙细雨中的灵应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寺中现存为清代古建筑,创建初衷是为满足村人信仰需求,尽管位于偏僻乡野,且建制规格不高,几近于当地民居,然而对于研究五台地区的清代乡村民居建筑风格、乡村公共设施布置与功能,以及乡村经济状况等乡村社会发展史方面而言,却具有重要的实物标本价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观音经变图”壁画(部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观音经变图”壁画中的“呪诅诸毒药 所欲害身者 念彼观音力 还着于本人”“或遇恶罗剎 毒龙诸鬼等 念彼观音力 时悉不敢害”“蚖蛇及蝮蝎 气毒烟火燃 念彼观音力 寻声自回去”等12幅壁画,为表现观音解危救苦形象的艺术品。其所体现的价值,一方面单就表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偈颂部分的作品而言,是目前发现比较早期而且罕见的作品;另一方面,就体现“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的绘画艺术作品而言,它具有重要的补全作用,对全面把握反映“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认知价值。同时,对中国明清时期观音信仰史的整体、全局分析和研究也具有重要的佐证价值。</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帝圣迹图”壁画(部分)</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关帝圣迹图”壁画,作为清代早中期壁画,尽管共只有30幅,但却为我们提供了考察山西关帝壁画题材内容演变的线索,是研究关帝壁画艺术、关帝信仰及其发展史的重要物证。</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就依托建筑而存在的清代壁画而言,两殿共近70平方米,俱为重彩工笔画,其内涵丰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一般来说,观音信仰体现观音的“救苦救难”和“送子”功能,关帝信仰表达关公的“忠勇”道德,寺内壁画由“观音经变图”和“关帝圣迹图”两部分组成,两种信仰类型的壁画同居一寺,将两种不同的心理需求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村人不同信仰的糅合状况,对研究五台地区民间信仰及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实证价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寺内古代壁画,就其绘画布局来看也比较特别,显示了鲜明的早期壁画布局的阶段性特点,它们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演变痕迹,对研究壁画绘制技法的发展演变及绘画史具有重要的印证价值。</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以上为寺内建筑和壁画两种不可移动文物的价值。</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铁磬<br></h3><h3><br></h3><h3> 铁磬为明崇祯八年,村人张乾所造,保存完好,铭文为:<br> 与观音殿内铸磬一口<br> 与韦驼耶铸小钟一口<br> 山西太原府代州五台县城北都色头(按:原字应为繁体异写)口<br> 村信 张乾 杜氏启汶<br> 室人启孟<br> 男张启□<br> 启曾<br> 观音庵住持僧海濯徒孙照亲<br> 崇祯八年吉日十二日监造</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碑<br></p><p><br></p><p> 石碑明碑载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创立碑记”,碑石损坏严重,已破碎,成四分五裂状,碑文难以辨认。</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座</h3> <h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碑</div><h3><br></h3> 石碑清碑载清乾隆六年的“宝穡村重修灵应寺碑记”,保存比较完好,碑文为:<br> 自古庙貌庄严,端由众志协和,然众志既和,自有神灵默佑。尝考予村古迹,止有龙王庙一所,不知创自何代。崇祯年间,住持僧海濯舌(按:疑为“矢”误写)志焚修,募化一方,创建观音殿一座。村人盖韦驮庙一所,东西禅室两座,两室中间接盖伽蓝、水草龛各一。塑画俱全,光彩夺目。后因多历年所,住持失人,以致庙貌将颓,圣像零落。康熙年间,村人重修大殿两次,将竣工未竣。雍正年间,延请僧通万住持焚修,次有通煌接踵入庙。二僧同心,远方募化,重修观音殿一座,东禅室三间,创建东廊房三间。村众公请,各捐资财,移盖关圣帝君庙,韦驮寓后,龙王庙一座,创建水草庙一座,山门一座,塑画金粧,焕然一新。各庙工完,委叙于予。<br> 予备阅前后,窃叹工费大半,虽自村人董理始终,虽劳二僧,然非神灵默佑,未必能整肃炫耀若是也。愧枵腹准,又谨述其事,以叙住持僧通万、通煌、徒心乐、心方、心檍、心□、心畅。<br> 本村庠生张泰 薰顿首叙,孙廷祯薰沐书丹<br> 纠首:张联 张泰 张湧 张泓 张发桂<br> 张澄 张滐 张注 张云支 张海麟<br> 皇清乾隆六年九日吉旦立<br> <br>石匠刘永太 木匠陈章 张贵明 泥匠王连 □花塑画匠郑阳 赵文成<h3></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碑座</p><p><br></p><p> 铭文、碑记透露出了非常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p><p> “重修碑记”透露出了两个重要信息:一为明代住持僧人海濯、清代住持通万和通煌等僧人字号;二为水草庵、水草庙等建筑物名称。此外,还有:</p><p> 上述文献提到了村人的水草神信仰。水草神信仰发源于宋代,经元入清而逐渐兴盛,人们信仰水草神的目的是水草神具有“仁育万类,休养生患,固大有功于民物者也”的功能,能够庇佑农耕时代的人们五谷丰登和人畜兴旺。村里曾流行的水草神信仰,有助于了解水草神信仰的流布状况,为全面研究水草神信仰发展、传播的不可多得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p><p> 上述文献提到了禅宗僧人的传灯情况。寺庙第一代住持僧为海濯,再加上通万、通煌二僧,可以构成该寺比较完整的传灯法脉。根据性金创立的法脉字派看,曾经活跃在寺内的僧人海濯、照见、照亲、通万、通煌等人的辈分分别为海、照、通三辈,符合该派“真如性海,寂照普通”的字派顺序,也即寺住持海濯为禅宗临济宗下第二十七世传人。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明清时期禅宗临济宗的发展、传播和分布,进而对于研究明清禅宗史,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p><p> 以上铁磬一口和石碑两通,为寺内保存有的三件可移动文物。</p><p><br></p><p> 种种遗迹表明,灵应寺是村里一座集中观音(佛教)、道教、关帝、水草神和山圣爷等民间信仰的公共场所,是山西五台地区民间俗信仰杂糅的一个典型代表,体现了农耕社会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宗教诉求。灵应寺现存文物,最晚也有将近300年的历史,它们是村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遗物、遗迹,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其价值而言,它们具有特定的历史、艺术、科学、社会和文化价值。2018年8月,县里将寺庙作为省级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申报。</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窗毁门损、杂物充斥的东耳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锁窗堵、杂草阻塞的西耳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后院的断壁残垣(东西皆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乱拉电线,乱放杂物(随处可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受到自然和人为侵害的壁画(所有都是)</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黄纸牌位代替塑像(东西禅房一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时至今日,由于年代久远,加上村里经济落后,财力贫弱,人们更是无力经营,以及历史上不可抗力之作用,致使灵应寺处于断壁残垣、破败毁损、杂草丛生、荒凉冷落之状态,亟待予以进一步抢修保护或修复。</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观音殿和关帝殿,由于村人的勉力维护,主体建筑还勉强矗立。但因疏于管理和维护,其屋瓦碎裂(关帝殿已经过揭顶换椽修缮),墙体裂隙,多处漏雨,墙壁出现多处雨蚀。两殿还杂物充斥,照明设备直接裸露,线路杂乱无章,存在极大火灾隐患。</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由于建筑物保护不善导致壁画病害丛生,满目苍夷,处于岌岌可危之状态。两殿壁画,因地震、卸荷、不均匀沉降,屋顶漏水或墙体渗水,人为外力作用,或胶结材料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共同存在裂隙、空鼓、褪色、泥渍、颜料层脱落、覆盖、水渍等典型病害。</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寺内可移动文物,由于缺乏严格管理,其未来命运不可预测。铁磬由于体量轻小,非常容易失落。据铁磬铭文记载,崇祯年间张乾除铸造铁磬一口外,还为韦驮爷铸造铁钟一口。然而,铁钟早已不见踪影,据村人说已于早年间被盗,这就更加深了人们对铁磬未来命运的担忧。明碑因经年过久,和疏于管理,已破碎成四分五裂,最好能整合修复;清碑侧卧关帝殿墙根,被杂物围堵,灰尘满面,亟待清洁保护。</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更为痛心的是,寺庙内现有塑像已不是古代塑像,而是于前些年补塑的,如前所述,清代塑像已在极左运动中,被“洗劫”一空了。目前,后院的东西耳房,或是堆放杂物,或是用来做库房,已没有塑像;前院东西禅房虽已重建为新房,但也没有塑像,村人只好在墙上贴个黄纸牌位替代。如果今后能在上述庙房中,再补塑上塑像,甚至把后院的东西廊坊也补建起来,那该有多好啊!</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亲们在寺门前留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传说曾名“色头口”村的宝穑村的老祖先兄弟俩张佐张佑,是从火山保德州移民来的,到目前已传承下了20余辈,经历约近400年时间,跟灵应寺创建时间差不多,也就是说,老祖先来到这里不久,就开始建寺了。近400年来,灵应寺和宝穑村人一起,见证了人们的繁衍生息;见证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祖祖辈辈人的辛勤劳作;见证了朝代更替、外敌入侵、内战残杀和社会动乱;也见证了新中国建国初期的革新,和极左路线给造成的苦难损失,以及共产党人所给予的新时代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一句话,灵应寺和宝穑村人一起,见证了人间的“沧海桑田”。</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受人们敬重敬仰的灵应寺</div><br> 灵应寺历来就受到村人的敬重敬仰。每当逢年过节,或是观音菩萨生日(农历二月十九)等纪念日中,村中信众男女就会结伴前往观音殿,上供点灯烧香焚纸跪拜,关帝殿亦然,且这天都要忌荤食素。遇有男婚女嫁,或有某项重大事求,当事者自然也会想到,来寺敬香祈福,期盼神灵保佑,如愿以偿。亦有或经商做工,赚挣了大钱;或当兵提干,仕途顺当,而专门为神灵“做会”敬献的,届时则摆放酒席,燃放爆竹,煞是喜庆热闹。平时进院捐个钱物,上个布施,更是不在话下,尤其是久出刚归之村人,多以能在神灵面前放个钱为自己之心愿。<br> 以往,遇有天旱无雨,青苗枯焦,绿色全扫,村人心急如焚,忽见天空有云,就男人袒胸露背,担水端盆,女人俯首合十,诵经念佛,男女皆头圈柳条,神情严肃,或专由鳏寡孤独,进寺到龙王庙前,烧香焚纸磕头,祈求老天下雨,名为“苦求雨”。也许这天可巧天降甘霖,或滴滴答答,或阵阵飘洒,或淅淅沥沥,村民便皆大欢喜,认为是龙王真显灵了,于是乎,更是对寺庙神灵相信无比了,正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传言,农历五月十三,是老爷的“磨刀”日,当时正值夏季,这天往往会多多少少下点雨的,一下雨,村人就说是老爷在“磨刀”了。有的年份,这天也没雨,又遇天旱的话,老爷的“磨刀”日,就是求雨的好时机,于是,村人们就到关帝殿前来求雨了,做法套路同前。<br> 至于村人怀着虔诚的心理,向观音菩萨求“送子”,则更是司空见惯了,此正所谓“送子观音”之来由。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应寺的标志大松树</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多少年月多少遍了,出行的村人就是边走边回望着这座亲切的灵应寺和寺内松树而渐渐走远的,每当连松树也看不到了,那就是已经到了外地他乡了;外出归来的村人或要到来的亲友,则是边走边瞭望着这座或熟悉或陌生的灵应寺及松树而渐渐走近的,每当到了能看到松树的时候,那就是离村已经不远了,每当看到了寺或到了寺旁的时候,那就是已经到达家乡或目的地了。</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人在寺门前坐和玩</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村人即使既无外出,也无须归来,就是坐,也是想到灵应寺前来坐一坐。灵应寺大门前两侧台阶上的地片,已成了人们茶余饭后闲谈聊天或打牌娱乐的场所。外出的亲人归来,也往往是到这里来,和村亲们会面寒暄拉呱儿,以尽情理。每个村人,特别是老者,都以能到寺门前来坐坐聊聊为莫大幸福,好多人是连到这里来聊聊坐坐的福都没来得及享享,便溘然离世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灵应寺是宝穑村人的仰信,灵应寺是宝穑村人的期盼,灵应寺是宝穑村人的归宿,灵应寺是宝穑村人的守望,灵应寺是宝穑村人心目中的家。</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已经发展到,即使外村出售粮油食品、日用杂物的小商小贩们来了,到灵应寺前也就停下来了,寺门前台阶下,又成了人们或侃侃而谈、讨价还价,或挑挑拣拣、你收我拿,进行商品交易与物质买卖的场所。显然,灵应寺又将村人的“家”的内涵也深深地扩大了,又赋予了村人以新的生活意义与能力。</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亲无论老小,都是想到大门敞开的寺门前来坐一坐</h3></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已完全没有了过去的那种羞涩和拘谨,居然要在大庭广众之前扭腰甩臂或翩翩起舞的妇女们</p><p style="text-align: left;"><br></p><p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p><p style="text-align: left;"> 蓝天白云,阳光灿烂,红墙蓝瓦的灵应寺门前,早已聚集了不少人,他们或是手端香纸供品,准备进寺烧香拜佛,还愿祈求;或是在台阶上坐在那里打牌娱乐与闲谈聊天;或是在台阶下跟外村来的专卖粮油杂物的小商贩们进行讨价还价的交易;西边的篮球架下,是年轻小伙子们正在你争我夺地投篮进球;东边的文化广场上是一群穿红戴绿的妇女们正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北边挂着党政等各种牌子的活动室里是正在召开着支部会或是两委联席会;前面宽阔的水泥大道上是车来人往,川流不息……从人们满脸的笑容和底气十足的说话声中,以及热闹繁忙的气氛中,就可感知,他们不论男女老少,都是沉浸在一片随心自在、惬意欢乐的幸福之中……<br></p>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松涛阵阵、刹气厚浓,面淡里艳、秀丽大方的灵应寺</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宝穑村人也在进步着,觉悟着。近些年来,村人们在对敌人的肆意拆房和极左运动对塑像的“洗劫”痛恨的同时,有些人也在为因了过去人的无知或鲁莽,又给寺庙造成了进一步的创伤与损失,而懊悔着、自责着、反省着。于是,村人们更加地懂得爱护寺庙了,更加地珍惜寺庙一草一木了,也更加不惜出钱出力,为寺庙努力做贡献了。<br>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包干”后,加上党和国家的政策一年比一年好,村人也一年比一年富裕,于是在前些年,他们就集中力量,给寺庙重塑了塑像,前述观音菩萨、关公等塑像,就是后来请人补塑的。约1985年首塑观音菩萨像,师傅是蒋坊乡石背里村杜玉和。1987年再塑关公老爷像,师傅是代县一名叫黄双的人。1995或96年,观音菩萨像因不慎香火失火而被烧,当即进行了再补塑,师傅是大石村王玉章。同时,村人还做了与此相适应的好些其他陈设装饰等事宜,并给山门加装上了崭新大木门。<br> 塑像新塑,门亦加装,就更是激发了村人看管好寺庙的积极性。屡有几位村人,就是自愿专事照看寺庙,有的还身着袈裟,自任住持,并利用寺庙所得布施,修建了东西围墙,在山门外两侧,还新栽了两棵翠绿色小风景树。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村亲避雨山门内</div><br> 2018年8月,我因事回到老家,想着看看部分庙房已经得到县里给重建的寺庙,并系统全面地拍些照片,以备用。结果当时可好在寺门前闲坐的一些村亲,就也兴致勃勃地陪我转游起寺庙来了。在转游拍照的过程中,他们一边协助我,一边给我详细介绍他们所知晓的一些情况,一直到我拍的转的心满意足了,用了差不多有整整一上午,就要出来回家了,却下起雨来了,我们就只好在山门内避雨了。转游期间,我看到了村亲们对自己寺庙的熟悉了解,看到了村亲们对自己寺庙的喜欢热爱,看到了村亲们对自己寺庙的美好憧憬与热切期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二月十九庙会时寺庙喜庆气象之一角</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9年二月十九庙会时正在唱大戏</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陈转英,专程来献艺助兴,在《明公断》中饰演秦香莲</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到二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村人还要热闹着唱大戏,去年唱了,今年又唱,所需费用,主要由村人捐献集资,也不乏重金巨款者。聘请的都是晋中市的剧团,今年是晋中市青年晋剧团,十七起唱,二十一为最后日,连唱5日。</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每年唱戏前夕,村人们还要兴高采烈地做着各种准备工作,主要是需在寺庙对面搭建个临时戏台,工程也不算简单,好在由外人来完成,村中只负责出钱。准备届时摆摊卖饭、炸油条、售杂货的人们,也在谋划着到底怎么干会更好。定了给送桌饭的商家,更是在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村人家家户户都在像过年一样准备着各种吃食,有的还要做粉做豆腐。在外的村人亲友,则是在做着回家和亲人团聚,与村亲会面,看大戏,热闹一番的准备。乡里有关领导到时或许也会莅临。请文艺团体唱大戏的目的:一是为了报答省县乡有关部门或政府对寺庙的大力修缮的恩情;二是为了同时表示对寺庙中所有神灵的崇敬信仰;三是为了表达对自古以来的无名寺“寺上”,终于知晓了自己的正式名称为“灵应寺”,且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全体村人的庆祝庆贺及无限兴奋与喜悦之情。</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门前有在高高的旗杆上挂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的村委会</div><br> 近年来,村里的深刻变化,人们生活的更加幸福,以及灵应寺获得新生的决策指令等,就是在上级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从这里发出的。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木参天、庄重肃穆、外简内繁、古典朴实的灵应寺</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可以想见的是,东方冉冉升起的红日的第一缕光辉,首先照进的就是灵应寺;彤彤晚霞首先映红的也是灵应寺;夜晚皎洁的月光,首先倾泻进的也是灵应寺。灵应寺将迎来朝晖,送走晚霞,沐浴在明媚的月光下,并以她特有的新貌雄姿,屹立在宝穑村的前方。宝穑古刹灵应寺,她的明天将会更加地庄严肃穆与灿烂而辉煌!</h3> <h3></h3><h3><b><br></b></h3><h3><b>自我评析:</b><br><br> 70张照片(有同一照片重复使用的,同一事物不同照片的)、11900多字,说明解释了一座小寺庙,可以系统、全面、详尽了。<br> 每张照片都附说明,不少照片说明之后,都要尽可能地插叙一些相关事实,这样就把照片和文字有机融合在一起了,从而做到了图文并茂。<br> 基本按照事物或时间、逻辑等的先后顺序排列,如先外后内(寺庙)、先前后后(院落)、先正后附(殿房)、先主后从(塑像)、先像后画、先价值后警示、先寺院后其他等,从而做到了有条不紊、顺理成章,脉络清晰、一目了然,激励心志、催人奋进。<br> 其间,除了有不可移动文物(建筑、壁画)、可移动文物(铁磬、石碑)及其价值等的详细介绍外,还增加了关公老爷、关平、周仓,和观音菩萨、善财童子、龙女,及护法神韦驮等7塑像的生平来历介绍,从而使寺庙的内容、形象变得更为丰满。<br> 也以大量具体事实如村人对寺庙的崇敬信仰与积极进行恢复保护等,阐明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与觉悟,描述了他们乐观向上、兴奋喜悦的情景。<br> 题材比较重大,主题较为深刻,通过叙述寺庙的“前世今生”,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控诉了极左运动给带来的严重灾难,谴责了少数人因无知或鲁莽给寺庙造成了进一步的损失甚至是破坏的行为,讴歌了新时代党和国家政策的美好及村人生活的美满幸福。<br> 记叙有详有略,有零有总,面面俱到,重点突出。言辞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引人入胜,感人至深。<br></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r></font></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柱章</p><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2019年6月3日 </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