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岔沟女客回娘家纪实

春暖花开

<h3>一声故乡情未尽 绥德雁岔沟村女客回娘家纪实 文/摄党虎峰李彩合 近日,陕北绥德县一个农村热闹非凡,这是因为绥德下辖的白家硷镇雁岔沟村正在在举办女客回娘家活动。当天的活动紧张有序,节目精彩纷呈,赢得回家女客与村民们的一片喝彩之声。 近年来,陕北农村地区兴起一股女客回娘家风潮,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所谓女客回娘家,是指出嫁到外地女儿们,由本村德高望重之人,组织相关人员,邀请外嫁女儿们集体回村,走亲串户,看望亲人,共叙乡情。 雁岔沟村这次回娘家的女客有260多人,有远在他乡的,也有本地的。她们当中有公务员、老师、民营企业家、外出务工人员,也有农民。但无论嫁到哪里、年龄多大,她们不辞辛苦,从四面八方赶回娘家,回到这个养育他们的地方,和同伴们聚到一起。畅谈过去快乐时光,共叙儿时趣事,拍照留念,场面十分温馨感人。 雁岔沟是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小村庄,坐落在黄土高原的群山之间,雾洼山下。“走过三山四码头,么走过个南山雁岔沟”,因为这一句民谚,所以雁岔沟在周边方圆是小有名气。这里曾经是连通秦晋的必经之路。桃红杏白间,绿树掩映中的美丽家园分散在山坡上。一孔孔窑洞,一架架门窗,一盘盘火炕,淳朴善良,勤劳可亲的祖辈在此繁衍生息,静谧、安逸而祥和,演绎着一段段温馨的岁月,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从古传承至斯。村口的石蟒传说、石硷上的牛滚碾子、龙王石畔下的石人面像、后院破旧的骡马店、背湾的那口老井、热闹的庙会见证了村庄久远的历史,见证了雁岔沟村民为追求美好生活付出的一切艰辛和汗水…… 女客代表王改丽说:“女儿们一旦长大,就像蒲公英一样,洒落到各地,把我们村的仁爱、孝顺、善良、团结,自强不息的精神带到他乡。常言道:八十岁也想娘家,我们喜欢听娘家村里的新闻旧事,喜欢看娘家的一草一木。” 女客回娘家活动在陕北农村开始流行,是有深刻的社会原因的。经过改革开放,市场化大潮的冲击,再加上近年的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流失严重,“空巢化”现象更是比比皆是,陕北大部分农村开始凋敝起来。女客回娘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逆势而起,使得沉寂多时的农村热闹起来,回农村的人越来越多,为家乡建设投资的人也越来越多。表面看这是一种简单的活动,实则是对农耕文化的一种延续,一种不忘乡情、记住乡愁的体现,更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种外在表现。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家乡情浓,姐妹情深。纵使两鬓花白,但乡音终难改,不忘家乡。村民代表党红正说:“山再高,水再长。永远阻不断亲情,女儿们走出雁岔沟,远嫁他乡,但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 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的决策。我们党强调,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乡村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要保留乡村风貌,坚持传承文化。 陕北地区兴起的女客回娘家活动,一定程度正是体现了这些要求。雁岔沟村支书张进厚说:“这次聚会,能把雁岔沟村团结共进,发家致富的斗志和精气神凝聚起来,为创造一个美丽、富裕、和谐的新农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食粮,是建设新农村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已成为农村建设主线。雁岔沟的村民们通过种地、打工、创业等多种方式勤劳致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多样化,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