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旗袍工艺文化浅谈</h3> <h3>一、前言</h3><h3>旗袍,作为中国灿烂文化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的时间至今还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也是最为当今使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感,更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h3> <h3>在中国旗袍的演变历史中,同时存在着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变迁.其辉煌和流行之地从北方的狂野到北京,再到上海,进而南下至香港.台湾.最终不仅回归大陆本土,还遍及世界各地.</h3> <h3>二、概述</h3><h3>从旗袍的发展变迁看来,经历了满人袍服(入关前),清代旗装袍,民国旗袍,现代旗袍,当代旗袍等几个阶段。</h3> <h3>三、第一阶段---满人袍服(入关前)</h3><h3>满足是一个多源民族,它直接以明末居住于东北长白山,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女真族居民为主体,再加上从周边草原迁移而来的蒙古族居民和从中原迁移过来的汉族居民这两大群体共同构成。满人的袍服是满人及其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存中,同自然环境不断抗争,并将本民族文化习俗与其他民族文化习俗不断交融的产物。知道入关以前,满人袍服的基本形制为:圆领,马蹄袖,窄袖身,束腰,捻襟,上带扣袢(pan四声),下有开气。</h3> <h3>在东北寒冷的山林中生活的满人,以骑射狩猎为生,以骁勇善战著称,独特的袍服正是适应了独特的生活方式。这种完全不同于汉人的服饰,源于满人及其仙人一脉相承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具有相当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渊源。</h3> <h3>四、第二阶段---清代旗装袍</h3><h3>满人袍服在入关前,均没有男女诧异,穿用范围也及其广泛.入关后,满人袍服从男女共用的长袍分离出来以后,不断发展,演变。清代恪(ke二声)守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传统,在女性服饰上坚持上下连体的袍服式样。严禁满足妇女穿着上衣下裙的汉式衣衫。但由于满足与汉文化的长期交融,满族妇女的旗袍在样式上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改进。清初旗装袍多为圆领(无领),右衽,带扣袢,两腋部位收缩,下摆宽大,两面或者四面开衩,窄袖,袖端呈马蹄状,有时颈间围一条白色领巾。</h3> <h3>至清代中期,除了圆领之外,又有了狭窄的立领,袍袖也比较以前的宽大,这个时候下摆垂至地面。中期女袍外加坎肩,并开始注重镶滚和修饰,常常在大襟或对襟的下端及左右腋下盘有如意形镶滚。</h3> <h3>清末时期,西方生活方式渐渐渗入,服饰也有尚西从简之间势。北京作为清王朝都城,相对于直接受西方风尚影响的东南沿海开埠(bu二声)城市,变化相对小一点,但仍然存在。</h3> <h3>尤其服饰的规定制度相对没有以前严格,如礼服简化,袖口去掉马蹄式等。另一方面,清末奢侈之风大起,旗装袍之边饰尤其繁复多样,并形成一种时尚。</h3> <h3>五、第三阶段----民国旗袍</h3><h3>199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近三百年的清王朝。1912年,当时的北洋政府仿照西方各国服饰,颁布了服制条例规定男女礼服式样,从此中国自上而下地开始接受西式服装和穿着习惯,人们也似乎一夜之间抛弃了满人的袍服。然而20世纪20年代旗袍重又在中国的另外一个时尚中心城市-----上海登上舞台,并作为女性的流行服饰大行其道。</h3> <h3>不过民国旗袍与满人的旗装袍服有一定的形式差异,民国时期流行的旗袍由宽变窄,并成为汉人女性(也包括满人女性)极其喜爱的独特服装款式。最早出现的民国旗袍,据说是由一批上海的女学生所穿,她们在旗袍原有基础上,用蓝布制成宽松的款式,衣长至脚面,与清末的旗袍相仿,但抛弃了繁琐的装饰。</h3> <h3>20世纪我年代旗袍初行之时,样式与清末变化不大,其特点是腰身宽松,袖口宽大,长度较长。而后又经历了马甲旗袍,倒大袖旗袍等不同的流行款式时期,旗袍的样式越发合体,而长度渐短。1929年四月,民国政府制定“服装条例”,长身旗袍成为“国服”。</h3> <h3>20世纪2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时期,不论地域特征,也不分年龄大小,全民皆着旗袍。从技术上来讲,此时的旗袍除了肩袖部分仍大多采用连身平直结构外,身片处理则用大量采用西式造型方法,出现了前后身边的省道,长袖旗袍的腋下分割(开刀)等处理余缺的结构,使旗袍更加称身合体,也正迎合了20世纪30年代女性开放的服饰衣着观念。</h3> <h3>到1939年左右,由于胸省和肩省的运用,装袖和肩缝的出现,旗袍变得更加合体,曲线也更加性感,这也是近代中国女性服饰形象的一次重要变化,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还有手包和皮包,构成了那个年代最时尚的装扮。</h3> <h3>时局动荡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物质的匮乏,旗袍的样式也简洁实用,长度在小腿中部和膝盖之间,袖子也逐渐由短袖变成无袖,形成了战争年代旗袍轻便简洁的鲜明风格。抗战胜利以后,拉链,垫肩,暗纽等配件开始大量使用,旗袍也越来越呈现出简捷简单的现代感。</h3> <h3>“全民穿旗袍”的年代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都市女性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旗袍也逐渐退出了大陆女性的日常生活舞台。</h3> <h3>六、第四阶段----港台旗袍</h3><h3>1949年以后,随着战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内地移民南迁入港,海派旗袍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响应,并促使香港旗袍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黄金时期。</h3> <h3>从形式来讲,香港旗袍是海派旗袍的延续,但两者的差异仍然存在。其腰身紧身合体,三围曲线更明显,而肩部线条较圆,臀部和胸部造型有些夸张,尤其是腰部收得十分紧。从侧面看三围之间的过渡凹凸明显,而不似传统旗袍那样流畅和自然。臀部造型则有一定的夸张之势,形成了细腰,丰臀的夸张效果。</h3> <h3>此时旗袍的长度一般到膝盖以下4-5厘米左右,领子则比较高且硬挺。这种高领旗袍很好地展示了东方女性纤长的颈部形态以及典雅的气质。</h3> <h3>20世纪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中期,香港的殖民地文化特征也在旗袍上得以展现,性感的超短旗袍成为了香港旗袍的典型之作。这种旗袍从外形轮廓上来讲的两大特点:首先是旗袍的长度短而开叉高,下摆刚刚到膝盖位置,甚至可以更短,如西方的超短裙一般。</h3> <h3>其次是旗袍的三围差夸张,在这种旗袍的装扮之下,中国女性的腰部空前地细,而胸部和臀部则是从未有过的圆浑和丰满。</h3> <h3>香港旗袍从20世纪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数量上逐渐减少。从款式和风格上来看,中国传统风格有所回归,比如长度一般很长,甚至快拖到脚面上,儿侧面的开衩还是一如既往的高。</h3> <h3>整体轮廓方面,也不似五六十年代那样紧身,腰深的收拢程度和臀部的包裹程度比较适中,旗袍的袖子也相对宽松。立领的高度较低。与颈部的贴合度不十分紧密,似乎有些回归清末民初的潮流。</h3> <h3>同样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旗袍之风在台湾也一直持续着。台湾旗袍的流行与穿着与香港不同,其最主要的差异在于香港在二三十年代便开始流行旗袍,20世纪40年代更是普遍盛行,海派旗袍对其影响较早。</h3> <h3>而台湾在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变沦为日本殖民地,一直到1945年台湾光复。此前的旗袍在台湾地区虽然穿着,但并不是女性的主流服饰,1949年以后,大量涌入的外省人将旗袍带入台湾,外省人在台湾继续做旗袍,穿旗袍,比旗袍的生活。旗袍也变成了外省人怀乡的一种精神寄托。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h3> <h3>七、第五阶段----当代旗袍</h3><h3>1978年以后,中国的变化可谓是翻天覆地,民众开始大胆的打扮自己。一方面他们可以向西方或者东方(eg日本,香港)的最新潮流看齐;而另一方面,曾经一度被看做是旧社会生活代表的东西又重新时髦起来,比如旗袍。</h3> <h3>曾经几乎销声匿迹的旗袍,在中国大陆又重获新生。同时旗袍的复苏还得到来自官方的大力提倡,20世纪80年代中国服装业在紧跟国际潮流的时候,提出了“时装民族化”的倡议。</h3> <h3>在此尝一下,许多国内的设计师开始使用旗袍经典元素进行时装设计,比如立领,斜襟,滚边等等。一时间在各种新出版的时装和生活类杂志中,开始大量频繁地出现旗袍,旗袍也好像马上就要成为女性的日常穿着。</h3> <h3>然而这种旗袍热仅仅出现于媒体之中,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对气派持欣赏的态度,却没有想到要穿在自己的身上。</h3> <h3>旗袍文化的真正全面复苏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以1997年为标志性的时间。这一年法国老牌DIOR推出了新秀约翰.加利亚诺主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中国旗袍的超级旗袍秀,旗袍从来没有像这样受到世人的关注。</h3> <h3>而西方人发现旗袍的惊喜,也引领着越来越多的西方品牌和设计师们开始关注旗袍的设计。同样热衷于旗袍的还有艺术家们,中国电影人对旗袍的热爱甚至超过了服装设计师,关于旗袍的电影层出不穷,这大约也都是由于旗袍之于中国,中国文化的关系实在太紧密了,本只是一种女性服饰的旗袍在人们的眼中成了中国符号的代言,只要旗袍一出现,中国味道就一蹴而就地浓烈起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