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困夏乏,虽然有些慵懒,但五一小长假还是不甘辜负的。之前先生去过耒阳竹海,一是想去回味一下,再就是想骄傲地给我当一回向导,提议前往,欣然应允。</h3><h3> 购票窗口熙熙攘攘,售票员两次问我们要不要开车上山,先生觉得山不高,我觉得开车会误了赏景,都断然拒绝了。</h3><h3> 行不至2里,已是中午,先生找到以前吃过的那家饭店,砖木竹结构的农家掩映在竹林绿茵之中,廊前、林间挂满红灯笼,果然初见便是欢喜。竹筒鸡,竹筒饭自然各自要来一份,竹筒酒暂时不喝,带回去。凑着竹筒闻一闻,酒香浸着竹香,清雅绵长。酒筒通身找不到一个洞眼,不明白酒是怎么装进去的,以后又怎样将酒倒出来喝呢?</h3><h3><br></h3><h3><br></h3> <h3> 山洼处的这一园林倒是颇具匠心,依着山势长满坡的小黄菊,仿真花篮,小溪流水,绿篱通道,处处透着别致,将我几近老龄的心瞬间拉回到童话的世界里。</h3> <h3> 山间清幽,为何此处却人声嘈杂,原来走到了深山泉水出口处,茂林修竹,流觞曲水,游人此处歇脚久久不愿离去。水池倒影清晰可鉴,水草摇曳生姿,小虾🦐游戏其间。踩在池间的卵石上与水、草、虾亲密接触又怎能挪得动脚步?恍惚间,仿佛置身于《兰亭序》中的会稽山了。</h3><h3><br></h3><h3><br></h3> <h3> 体力将耗尽,太阳也接近落山了,距离山顶不知还有多远,和本地人一打听,还蛮远,他们都劝我们别爬了,并好奇我们怎么不开车上去。先生一回忆,上次是开车上的山,难怪不觉得高,而我们又没理会到售票员的好意。虽然我期盼的竹墙回廊的拍照点,想学一回汉人造纸的草屋都迟迟不见影子,但不再追求完美,学会放下已是这个年龄段的心态,于是折返。</h3><h3> </h3> <h3> 到了山下心已安,先生又力荐距此十多公里的大河滩喷泉。可是到那却是安静的,没有喷,据说是阀门关了。泉边的小镇在落日的映射下安静而有归属感</h3> <h3> 刚进巷子口,居然有人在街边洗头,这里有人住!几分亲切与惊喜在心头荡开来。</h3> <h3> 又见有狗穿行,一家子猫在散步,有人端碗在门口吃饭,此情此景不就是小时候家乡小镇黄昏吗!现在我老家的老街基本废了,在新街砌了不少房,可新街没有了石板路,没有了在门口洗头、吃饭、闲坐的人了呀!</h3><h3> 此街临耒水河而建,而我和先生是衡南县籍,也是喝着耒水河的水长大的,同饮一江水,行走于此,有如走亲戚。蹒跚的阿姨,踟蹰而行的大叔就是老街坊,老邻居的熟悉身影。高大的椽柱和售货窗透着曾经的热闹与繁荣,现在仍有些人家还用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柜台,在卖一些简单的日用品,间或有一两家冷作之类的手工作坊。这就是大河滩古镇:传统古朴,原汁原味,没有刻意打造的痕迹。</h3><h3> 小镇犹如一个时光投影机,放映从前的时光,我们站在这时光机前,想把曾经的日子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无奈却走不进去!只有带着丝丝惆怅,流连,流连,再流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