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精读的特点是“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教学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h3> <h3><font color="#808080">讲座主题:</font></h3><h3><font color="#808080">《精读教材,巧施教法》——胡美贵</font></h3> <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b>🔮🔮🔮精彩回顾:</b></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巧施教法一:</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大胆猜测,有效验证</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理性分析</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逻辑推断</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唯一性推出稳定性</font></h3><h3> </h3> <h3><font color="#010101"><b>经典案例之“三角形的稳定性”</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品读教材思考:为什么教材中要求小棒的长度都一样?为什么要用“你发现了什么?”来提问?胡老师从这两处我们从未注意到的教材细节切入,逐一解开谜底。首先要求小棒的长度一样,是为了给学生提供只能摆出一模一样三角形的情境,确保学生能够发现唯一性。那么“发现”这个字眼则恰恰反应了编写的意图,编者意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实验探究,分别摆出三角形和四边形,学生描述实验的发现,接着大胆猜想,然后进行有效验证。如此一来,三角形稳定性的特征在学生脑中就走一个非常清晰的认知。</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巧施教法二:</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主抓关键,系统建构</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换位思考,突破难点</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多版本融合</font></h3><h3><font color="#808080"><br></font></h3> <h3><b>经典案例之“年,月,日”</b></h3><h3> 品读教材思考:重点点出→“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以及复式表格后面的问题→“观察日历,你发现了什么?”。那么这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是什么?编写这样设计有什么意图呢?胡老师的解答彻底推翻了我们之前固有的教学流程,从孩子的认知出发,他一定会问“为什么一年有12个月?”,“为什么有31天大月和30天的小月?”,“二月为什么有28,29天?”,“平年和闰年为什么是相隔四年?”这些问题把我们在场的老师都问倒了,我们一味地教普遍的知识却没有去探究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历史。</h3> <h3> 首先让学生自主构建一个年历,能够基本了解年月日的基本知识,然后解释其他的疑问。年月日的由来其实涉及了天文学,古罗马的历法,奥古斯和恺撒大帝改变月份的天数这些跨界知识。数学不是只禁锢在表层的计算和解决问题,探究到底的数学思想,追溯数学历史也是数学教学的一部分。</h3> <h3><font color="#167efb">🌟巧施教法三:</font></h3><h3><font color="#808080">——🌳大胆猜想,科学验证</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注重知识迁移</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培养学生能力</font></h3> <h3><b>经典案例之“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b></h3><h3> 这是六年级上册的一个内容,由于我刚好任教六年级,内容比较熟悉。但是我的教法古板,完全按流程来走,本质上并没有体现数学的思维和思想。胡老师运用了数学迁移抛砖引玉式地设计了这堂课。</h3><h3> 教材中给出的画框是长五分之四米和宽是二分之一米,那为什么给出的是这两个数字呢?可不可以是六分之五?编者这样设计是有缘由的。五分之四米可以化成8分米,二分之一米可以化成5分米,那么在计算画框周长时列式为(8+5)×2,可以运用整数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同样五分之四米可以转化成0.8米,二分之一米可以转化成0.5米,列式(0.8+0.5)×2,小数可以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既然小数可以和分数互相转化,那么整齐的乘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分数。</h3> <h3><font color="#167efb">🌟巧施技法四:</font></h3><h3><font color="#808080">——🌴量变到质变</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凸显数学之味</font></h3><h3><font color="#808080"> 🌴沟通内容关系</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 <h3><b>经典案例之“克和千克”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b></h3><h3> “克和千克”中1千克=1000克,这个进率关系式中,要像学生展示10克=10个1克,100克=100个1克,那么1000克=1000个1克,也就能推理出1千克=1000克。要向学生一步一步慢慢展示知识得出的过程,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知识。</h3> <h3><font color="#010101"> 长方体的认识中,学生比较难指出的是12条棱长的长、宽、高分别是哪四组,这个难点攻破的办法是“叠”。一个长方形有两个面,两个长方形叠在一起有两个面......一百个长方形叠起来有几个面?让学生观察思考,有六个面,既而指出上下两个面的长和宽,对边相等,所以分别有4条。那么增加出来的四天棱长就是高。向学生表示4+4+4=12,明确每一个4分别是什么并指出来。这个叠的方法非常形象清晰,学生的知识系统中会有一个相对立体的空间想像,也就能分辨处长、宽、高。</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