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5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由奈曼旗教科体局组织的“教改大课堂”暨小学“数学大问题驱动学习”观摩研讨会。一上午的学习时间短暂却收获满满。</h3> <h3>首先谈谈两节精彩的数学课给我的启发。</h3> <h3>第一节课刘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学习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刘老师设计了针对目标的“尾巴重新接回”游戏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更是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的理解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让学生从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思维。</h3> <h3>课堂教学过程中,刘老师给学生留足了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走到学生中间,指导学习方法,并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h3> <h3>学生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通过活动,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培养思维能力。</h3> <h3>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较多的展示机会。并且在展示的过程中,能够大胆、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声音洪亮,有自信心,语言表达也十分到位。这不难看出,刘老师平时的课堂中,一定是特别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h3> <h3>于老师和孩子们在等待上课铃声响起之前,一起唱歌跳舞。同事感慨:没有点儿才艺,都不好意思上课了。😊😊话说回来,这样的数学老师,孩子们怎么能不喜欢呢?</h3> <h3>于老师的课给了我更多的启发和收获。</h3> <h3>这节课于老师带着孩子们学习的是《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课堂教学从孩子们完成复习题卡开始,通过复习旧知引出大问题——余数的出现和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于老师针对学习目标设计了摆小棒的活动,让学生带着问题小组合作去进行活动。这一环节,于老师给出了具体的合作要求,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合作能力。</h3> <h3>在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时,于老师又给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范例,让学生按着范例去说一说自己的收获。这无形中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看来,不管是哪个学段的学生,老师若是想让他有好的学习习惯,能清楚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强,离不开每节课上教师对学生能力的培养。</h3> <h3>另外,在听于老师课的过程中,我关注到了于老师对课堂评价的使用。在学生合作学习结束后,于老师马上表扬了两个小组。给出了具体的评价。这样一来,被表扬的小组就知道了,原来我们这样做就是对的,其他小组也会明确以后的合作学习中应该怎样做。在展示分享环节后,于老师又对学生的倾听给予了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孩子汇报的结果出现了错误,学生们一起验证纠正了错误之后,于老师没有直接跳过,而是鼓励这个学生,虽然这次回答错了,但是相信继续学习下去,就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错误了。这样的评价保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注重评价的运用,但听了于老师的课后,我觉得我的评价语言还应该更加具体,让评价真正有效。</h3> <h3>张英杰老师从课堂得与失两方面对两节课做出了点评。同样使我受益匪浅。点评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h3><h3>1、有效的评价可以提高自信,同时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式。</h3><h3>2、一节课的环节是否完整,不仅要看大循环是否完整,还要看小环节是否完整。小环节也都完整,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完整。</h3><h3>3、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关注课标中“问题解决”目标的落实。知道会背不是目的,将其真真正正落到实处才是最终目标。真正做到以学位本。</h3> <h3>又一次学习充电的过程。本次学习收获良多。我将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将学习所得运用到我的课堂教学过程中。</h3><h3>做对的事情,并且要把对的事情做对!</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