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h3><h1> 记得我第一次登临长城,是山海关的“天下第一关”长城,高大坚实的城堡,气势宏伟,好不壮观!</h1><h3></h3><h1> </h1> <h1> 退休了,一直想再去长城走一走,看一看长城的雄姿。2014年11月1日,阳光户外群帮我实现了这个梦想,我和“驴友”们一起从沈阳出发,两天的时间,跨辽、冀两省,穿越了董家口、小河口和锥子山三段“野长城”。感受到了“野长城”那残破、古旧、朴拙的砖石绵延于崇山峻岭之中,荒凉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更感受到长城金戈铁马的千年不屈之风骨。</h1> <h1> 时隔五年后的2019年5月9日,我又随一曈摄影采风团,一行13人在亢狄老师的率领下驱车奔赴向西沟长城。</h1><h1> 中午时分,汽车驶入西沟长城脚下的西沟村,在一农家院大门前,一位高大朴实的农家院主人上前迎接我们的到来,他就是赫赫有名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龙岗摄影家协会主席》《辽宁纪实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国际摄影家协会(中国区)副主席》的王建华老师。一走进院子,我就被王老师的一幅幅西沟长城的摄影大作所吸引。</h1> <h1> 丰盛的午餐过后,我们迫不及待的整好装备,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向锥子山长城挺进!</h1><h1> </h1> <h1> 锥子山长城山路十分险峻,陡峭的石壁,上锐下丰,山顶呈锥子形状直插云天。</h1><h3></h3> <h1> 锥子山长城是此次西沟采风登山最难走的一段路。但是,大家互相帮助,没有一人掉队。</h1><h3> </h3> <h1> 王老师边走边给我们西沟讲长城的故事。大家边走边拍,到了一座城楼上,疲劳就变成了兴奋,稍歇片刻,又继续向山顶攀登,终于到了锥子山长城之巅“三龙聚首”。</h1><h1> </h1><h1> </h1><p><br></p> <h1> 快日落了,我迅速架稳相机,把夕阳的落日余晖,巨龙般的长城,无限美好的风光全部尽收在我的相机里,甚感激情澎湃!</h1><p><br></p> <h1> 太阳渐渐远去,我们收拾好摄影器材,带着喜悦和收获下山了。</h1><h1> </h1><h3><br></h3> <h1> 回到王家小院,饭香扑鼻,王老师的家人早已给我们做好了一大桌子的晚餐,大家开心的吃着,喝着,唠着,笑声不断。</h1> <h1> 夜幕降临,大家毫无睡意,围坐在院子里聊着,听王老师传授拍摄方法……</h1><p><br></p> <h1> 第二天,人们还在睡梦中,我们已经奔向正冠岭长城山顶,各自选好机位,迎接新一天太阳升起的激动时刻。</h1><h1> </h1> <h1> 太阳出来了!只见东方出现一道红霞,眨眼间,跳出一颗红豆,冉冉升起,霞光映红了整个长城。</h1><h3></h3> <h1> 拍完了日出,我们迎着阳光兴致勃勃的走在下山的路上,仍然是边走边拍,不放过任何一处美景。</h1><h3> </h3><h3><br></h3> <h1> 亢狄老师的一步了跨两省(辽、冀)。</h1> <h1> 这是正冠岭长城段辽宁与河北两省界碑。</h1><p><br></p> <h1> 回到王家,见王嫂正要摘菜,我便坐下来帮忙。</h1> <h1> 吃过早饭,王老师又带我们来到了距西沟村二十公里的城子峪村。</h1><h1> </h1> <h1> 城子峪村坐落在董家口西侧,村子现住64户,260人口。明古城原建有石筑城墙,设有西、南两门,现仅存南门遗址。</h1><h3></h3> <h1> 村庄里一座古朴的老房子映入我们的眼帘,老宅子的主人姓张,张大爷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城子峪村,他的主辈还参加过长城的修建。</h1><h1> </h1> <h1> 屋内存有许多现已很少见的老物件,从中便可以看到历史的痕迹。</h1> <h1> 影友徐哥饶有兴致和张大爷攀谈起来。</h1> <h1> 淳朴的城子峪村民。他们以朴实、忠诚,祖祖辈辈在这里繁衍生息,守护着这段古长城!</h1> <h1> 美校学生在这里写生作画,给我的摄影增加了素材。</h1> <h1> 利用午休时间,王老师为我们安排了一次《风光摄影》讲座。这是一次使我收益匪浅的摄影课。</h1> <h1> 这是王建华老师两部宝贝——中画幅哈苏,王老师好多大片出于这两部机器。</h1> <h1> 下午4点钟,我们又向西沟长城进军!王老师仍然是一路陪伴着我们,不厌其烦地现场指导我们拍摄,令我感动不已。</h1> <h1> 西沟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是万里长城的主干线。</h1><p><br></p> <h1> 时间过得真快,到了西沟采风第三天,凌晨四点我爬出被窝,来不及洗漱,和影友们一起赶在拂晓前登上了小河口长城置高点。</h1><p><br></p> <h1> 进入烽火台,是一个长方形空间,四个方向都有门窗,两两对应,有一侧楼梯通向楼顶,楼梯特别窄,坡度很大,而且破损严重,放不下一只脚,只能一人通行。<br></h1><h1> </h1><h3> </h3> <h1> 站在的烽火台楼顶远眺,我完全陶醉于长城的美景之中,尽情地享受着相机快门的咔咔声。不过还是觉得有一点小小的遗憾。</h1><h1> 由于天不作美,没有拍到云海,或许这是老天爷的眷顾吧,邀我们再来西沟长城拍云海!</h1><p><br></p> <h1> 登顶后,亢狄老师见大家兴奋以及,提议在此合影留念。</h1> <h1> 长城砖,历尽沧桑,坚强、刚毅、庄重、威严,包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魂魄,是中华人民精神和智慧的结晶!</h1> <h1> 残破的敌楼</h1><p><br></p> <h1> 下面两张照片我分别拍摄于2014年11月2日和2019年5月10日。</h1><h1> 是西沟长城的同一座敌楼,时隔五年敌楼的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M”型敌楼,如今变成了“N”型了,右侧的墙体已坍塌。是受风雨侵蚀,还是人为破坏所致,不得而知,但是,可以清晰地看到坍塌的墙垛上面有人为刻上“万水千”几个字的痕迹,像这样给长城“毁容”现象屡见不鲜。据当地人说:有的村民缺乏古文物保护意识,在长城取砖取土,用来修缮自己家的院落围墙等,更有甚者,将明长城带有花纹字迹的古砖石窃为己有,做发财梦,此举真让人痛心疾首。</h1><h1> 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不可再生的世界文化遗产。别再让她因遭受如此“毁容”和人为的破坏而流血、流泪了!爱我中华,从爱护长城的一砖一石开始!!!</h1> <h1> 西沟长城采风活动圆满结束了,我带着满满的收获及对西沟长城的依依不舍,踏上了返程之路。王建华老师及他的老伴热情的和我们挥手道别,并欢迎我们再来他家里做客。</h1><p><br></p> <h1> 短短的三天里不仅有收获,更有感动,有欢乐,有惊叹,有无限的感慨,留住了无数个美好的瞬间。为此,我要特别感谢:一曈摄影俱乐部组织了这次采风活动;感谢王建华老师和家人的热情款待;感谢王老师不辞辛苦全程的指导及陪伴;感谢采风团的老师、影友们的一路关照!</h1><h1> 再见了西沟长城,我还会再来的,再见了老师和影友,期待着再次相聚!</h1><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