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江滩摸鱼趣记 </h3><h3> 柳枝弯弯垂下来刚刚拂过水面,麦穗黄了,蚕豆饱满了,江水由绿变混了,我们便开始忙碌起来,心里总盼着回到那些个心念念的江滩,挂念着可爱的金沙江小精灵——钢鳅(俗名拖洛憨) 。</h3><h3> 瞅准周末,带上孩子,选一个较大的江滩,开始一天的摸鱼行。别人都叫哄鱼,我更喜欢称之为摸鱼。鱼具很简单,一个小盆(伞、帽子、裙子、衣服、折纸……但凡能盛东西的都可用上),一截木棍,一根线,几条蚯蚓,放入水中,一两分钟后,拖洛憨便会啃咬蚯蚓,迅速提起木棍,趁贪吃的拖洛憨还咬住蚯蚓不放时,将它放入盆中,人的欢喜和开心来自于拖洛憨在水下逮咬蚯蚓和出水置入盆中的欢跳,间或大声的欢呼来自于木棍一提便是四五条,那种喜悦不仅来自哄到的数量更来自于等待之后鱼与人一次又一次照面,间或遗憾的叹气来自于眼睁睁看着已出水面的拖洛憨欢跳着回到水里。选一个滩边突出水面的石头坐下,赤脚泡在水里,凉凉的,调皮的拖洛憨陆陆续续跑过来啃咬脚趾脚背腿肚,心情顿好,滔天的洪水终未将它们冲走,还在,几十年来的这种欢喜的感觉还在,或者说洪灾过后,被拖洛憨啃咬的酥麻感让我们感受到了生生不息的艰辛与伟大。这种触摸的感觉真的让人欣喜,仿若摸到了未来的一切美好,端坐不动,任其在脚部欢快游走,不惊不扰。</h3><h3> 孩子们挖了很多小鱼塘,把盆里的拖洛憨放进去,一排江浪将松稀的塘坝冲垮,拖洛憨们蹦哒着回到江里,孩子们嘻笑着新一轮的挖塘工程。儿子的志向不在哄到了多少条拖洛憨,而是将大人盆里的拖洛憨放入他的塘中,然后看着江水把它们通通带回去。对于孩子这样的玩法,我依然欣喜,感受着孩子们摸鱼的乐趣和对生命的尊重。</h3><h3> 正午,鱼儿貌似午休,我们回到滩上,赤脚踩着一个个溜滑的鹅卵石晃悠,或是躺在松软细腻的沙堆里,任凭风卷来的沙粒覆盖全身,任凭沙粒烫过脸颊四肢。一层亮晶晶的沙粒仿佛天上星星,日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沙江之名也许也缘于此吧?</h3><h3> 第一次到江里哄拖洛憨是小学三年级时班主任刘老师带我们去的,三十多年过去,我还一直喜欢这项活动。大抵在江边生活过的人,夏季最享受的便是江滩摸鱼的时光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