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千秋都江堰

张中秋

<h3><br></h3><h1><b>时间:2019年5月12日</b></h1><h1><b>地点:都江堰市 都江堰</b></h1><h1><b>器材:70D</b></h1><h3><b><br></b></h3><h3><b><br></b></h3><h1><b> 都江堰是我们这次川西之行的第一站,与当年我看到的景区有很大的改变、已经形成了以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水利枢杻为核心的小城镇,我们倘佯其间,感受着这千古水利工程滋润着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带给当地人民祥和安逸的生活气息。</b></h1><h1><b> 都江堰市旧称灌县,因都江堰的灌溉功能而得名,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开凿的基础上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b><b>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的结晶。</b></h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h1><b> 都江堰风景区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灵岩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b></h1><h3><b> </b></h3><h3><b> </b></h3> <h3><br></h3><h3><br></h3><h1><b> 分水鱼嘴,岷江上游的来水就是从这里按照人们的意志分别流入了内江和外江。</b></h1> <h3><br></h3><h3><br></h3><h1><b> 李冰父子的塑像守护着两千多年的水利工程,守护着成都平原人民的安宁生活。</b></h1> <h3><br></h3><h3><br></h3><h1><b>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示意图,我们没有航拍的条件,只能以此图介绍她的全貌。</b></h1> <h3><br></h3><h3><br></h3><h1><b> 灌县的古城楼,以前没有见过,是不是后来景区新建的呢?不得而知。</b></h1> <h3><br></h3><h3><br></h3><h1><b> 伏龙观里有很多记录李冰父子的史料陈列,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b></h1> <h3><br></h3><h3><br></h3><h1><b> 景区内的南桥被称为“天府源头第一桥”、座落在宝瓶口下方的咽喉位置。相传最早是晚清四川总督丁宝桢在光绪年间大修都江堰后尚有银两结余,他毅然利用这结余的一万多两白银修筑了这座“南桥”,从此内江两岸的百姓出行方便多了,此后又多次修缮,现在看到的南桥是汶川地震后重修,耗资四佰玖拾万元。</b></h1> <h3><br></h3><h3><br></h3><h1><b> 在喷水池的里面,横卧着几根铸铁柱,也称卧铁,是河床清淤淘沙的标度尺。原来这也是李冰父子治水的三大法宝的延伸,李冰当年为了防止河床泥沙淤积,在尚未淤积的河床里预先沉入石羊、石马作为标准,待需要清理淤积泥沙时,掏到石羊石马时就不再继续掏了,以保证河床的合理深度。可是后来发现石羊、石马份量不够,受力面也很大,常常被洪流冲走,于是后人将石羊、石马改为卧铁安置在玉垒山脚下的内江河床上(就在宝瓶口附近),冬天枯水季节时,对河床进行淸淤、掏泥沙见到此卧铁即停止掏挖,如果继续掏挖,会造成河床过深,内江来水过多易造成内涝;如果见不到卧铁则河床过高,内江的来水又可能供不应求,不能充分满足灌溉农田的需求,因此卧铁成了内江清淤的标尺;我们的老祖宗何等的聪明智慧呀!</b></h1><h1><b> 我们看到的是历朝历代所用卧铁的复制品,真傢伙至今仍埋在内江的玉垒山下呢。</b></h1> <h3><br></h3><h3><br></h3><h1><b> 他就是晚清四川总督丁宝桢,说到此人除了他治理四川的政绩外,还让我想起了一个与他有关联的川菜名叫“宫保鸡丁”,说的是当年丁宝桢视察都江堰回府时路过一小餐馆,肚子饿了,就进餐馆要店家炒菜吃饭,哪知当天做菜的材料所剰无几,店家只好临时将剩余的鸡肉切成丁,和着其他剩下的料一起下锅炒,谁知丁宝桢吃后赞不绝口,大大夸了一番店家好手艺,从此以后川菜菜谱上多了一道“宫保鸡丁”,后来演变为“宫爆鸡丁”,是否杜撰?管他呢。</b></h1><h3><b> </b></h3> <h3><br></h3><h3><br></h3><h1><b> 在火药还远未发明的秦代,如何打通玉垒山,将岷江之水引入成都平原,着实难住了李冰,后来他受到农民烧石灰的启发,将玉垒山坚硬的砾石用火焼红,再用岷江水浇烧红的石头,炙热的石头遇水炸裂,如此这般逐渐打开了玉垒山的通道,前后历时数年,这才有了宝瓶口,至今仍然扼守着岷江进入内江的咽喉,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最佳水量。</b></h1> <h3><br></h3><h3><br></h3><h1><b> 而所谓“离堆”正是当年用火烧玉垒山砾石开凿的石头堆砌而成。</b></h1> <h3><br></h3><h3><br></h3><h1><b> 我们一行在宝瓶口盘恒良久不忍离去,留恋这数千年的奇观!</b></h1> <h3><br></h3><h3><br></h3><h1><b> 在一所民居的山墙上,有一组浮雕,再现了都江堰作为“茶马古道”上的一个节点,马帮行进中的情景,看起来古朴、别致。</b></h1> <h3><br></h3><h3><br></h3><h1><b> 据说是一截“明古城墙”,天知道是不是呢。</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