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古壮拳:刘志岩会长表演(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第六代傅氏古壮拳传人)</h3> <h3>古壮拳:唐曲副会长表演(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第十二代昂拳传人)</h3> <h3>壮拳:广西狼兵雄于天下的秘密。(原作品已发表,作者唐曲等)</h3><h3>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边陲,在漫长的历史中,这个地区虽处在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直到明朝末年都是十省重犯的流放地,社会不太平,流寇盗贼啸聚山野,案犯刑徒转徙其间。因此这里民风彪悍,饶勇好斗。再加上广西以多山著称,丘陵众多,山高林密,地形相当复杂,凶禽猛兽出没深林。为了生存,也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尚武之风感染着勇敢剽悍的壮族人民,于是,一种沉酣稳健的民间武术——壮拳在这里悄悄生根发芽……</h3><h3>壮拳风格:低头哈腰鬼头鬼脑</h3><h3>类似猴子满山跑</h3><h3><br></h3> <h3><br></h3><h3>壮拳,简单来说就是壮族武术。壮拳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那时的南方地区远离中央政权和中原、江南两大经济发展中心,生产力水平低下。频繁的改朝换代的战争,与鸷鸟猛兽的搏斗,甚至是争地夺水的斗争,都影响着当地的壮族人民,练就了他们坚忍不拔、顽强凶悍的性格,形成了尚武的传统。</h3><h3>早在2000多年前,壮族人民的祖先骆越人在广西宁明县留下了神秘“花山岩画”。研究者发现,岩画上的武士架势与壮拳中某些动作极为神似,说明那时壮拳已初具雏形。</h3><h3>到了唐代,壮拳逐渐成熟,并广泛流传于广西境内。由于经过上千年的流传,壮族武术枝繁叶茂,范围广,门派多,因此所谓“壮拳”并不是一套固定的武术或者一门派武术,而是包含了多种拳术的集合。</h3><h3>壮拳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今天,能够看到三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壮拳:古代壮拳、近代壮拳和现代壮拳。</h3><h3><br></h3> <h3><br></h3><h3>古代壮拳是远古时期至明清时期的壮拳,拳法原始却异常血腥、凶狠,招式符合战场上格斗厮杀的需要,讲究重创、致残对手。</h3><h3><br></h3> <h3>壮拳做为在广西广泛流传的武术,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特点,非常适合广西人在丘陵山地,丛林密布的地形作战。广西人属于南方人种,个子比较矮小,力量上不如北方人种,因此壮拳擅长腾挪,移动快速,不跟敌人死缠烂打、拼力量。壮拳的风格也因此形成——低头哈腰鬼头鬼脑,无弓(步)无马(步),快慢无章,类似猴子满山跑。</h3><h3>初练时会被打出“本能”</h3><h3>平淡无奇中蕴含致命一击</h3><h3>壮拳的杀伤力极强,在广西百色一带,就有“练武术10年打不过练3年散手,3年散手打不过1年土拳(壮拳)”的说法。但要练成壮拳,却也十分不易。</h3> <h3>相传,公元1052年,侬智高与宋兵在昆仑关激战,不幸战败,退至今云南大理一带,不知所踪。他的部下都被朝廷视为万恶不赦之人,南逃至云南西南及泰国北部定居,这些士兵及将领大部分都精通壮拳,武功高超。他们蓄谋东山再起,农耕之余,便练习武艺。在那里,壮拳渐渐汇合成了完整体系,并被泰王列为士兵的训练内容,起名为“奔南拳”。奔南拳演戏了壮拳凶狠毒辣的风格,招式除了“拳打脚踢”,还有口咬、肘击、膝顶、抓捏、压打等,可谓无所不用,万般皆武器。到了公元17世纪,泰拳逐渐从战斗格斗中脱离出来,形成了单兵徒手搏斗擂台的武术,是现代泰拳的先祖。</h3><h3>尽管这只是壮族地区的传说故事,没有也无法进行严格的考证,但却并非不可能。壮傣是兄弟民族,文化也比较相近。因此泰拳是即使不是壮拳的分支,但至少也是同宗同源。此外,高棉拳、缅甸拳的情况也与泰拳类似,与壮拳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h3><h3><br></h3> <h3><br></h3><h3>后记:现状堪忧 急需保护</h3><h3>壮拳是几千年以来壮族人民的优秀文化结晶,也是中华武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古代先民留给后人的丰富遗产。它不仅是一套搏击术,而且还是壮族人千年情感的凝聚,承载了壮族的文化历史,体现了壮族人民勇敢、坚韧不拔、不畏强暴的优秀品质。</h3><h3>壮拳发展到今天,却日渐式微。现在真正会古代壮拳的人全广西也只有20余人,多数均是老人,如果不及时挖掘收集,后果令人担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