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南极科考“荆门第一人″李鑫

杰瑞

<h3>“荆门南极科考第一人”李鑫同志,2017年11月跟随中国国家南极科考队,历时419天,圆满完成了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李鑫同志经历了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天气,在零下40多度极度严寒气温中,“雪龙号”科考船撞上冰山后,船体受损的情况下,他和我国南极科考队员们全力协作,不惧怕流血牺牲、勇于吃苦的顽强作风,在长达一年多科考时间里,圆满完成了此次祖国和人民赋予他们艰巨而光荣的南极科考任务。</h3> <h3>“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隶属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1994年“雪龙″号首航南极。先后执行了20次南极考察和7次北极考察,是我国目前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h3> <h3>一路向南,驶向冰穹,砥砺奋进,勇者无惧!</h3> <h3>勇往直前!</h3> <h3>一路破冰向前</h3> <h3>众志诚成,穿越赤道。</h3> <h3>中国南极科考第34次科考,全体队员穿越赤道留影。</h3> <h3>南极冰面</h3> <h3>中山站</h3> <h3>坚强的团队同事们</h3> <h3>队旗飘飘</h3> <h3>第三十四次</h3> <h3>南极朝阳</h3> <h3>南极夕阳</h3> <h3>南极夕阳</h3> <h3>南极之冰</h3> <h3>南极之冰</h3> <h3>湛蓝的天空</h3> <h3>南极月亮</h3> <h3>南极之光</h3> <h3>南极之光</h3> <h3>南极之光</h3> <h3>可爱企鹅</h3> <h3>吵闹企鹅</h3> <h3>迎风飞翔</h3> <h3>天高任鸟飞</h3> <h3>温馨爱巢</h3> <h3>翱翔大海</h3> <h3>展翅双翼</h3> <h3>海阔凭魚跃</h3> <h3>全体集合</h3> <h3>南极纪念明信片</h3> <h3>记录</h3> <h3>野外工作随地就餐</h3> <h3>检测</h3> <h3>同行交流</h3> <h3>好险!</h3> <h3>野外检测</h3> <h3>工作不是诗意</h3> <h3>胆颤心惊!</h3> <h3>塌陷冰窟窿</h3> <h3>暴风雪肆虐</h3> <h3>中山站广场</h3> <h3>艰苦工作之余,国球交流。</h3> <h3>国球荣光!</h3> <h3>南极荆门人</h3> <h3>让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南极上空!</h3> <h3><div>南极科考的政治、科学、经济、社会、军事意义。</div> 政治意义:中国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特別是2005年1月,中国人首次(人类第一次)从陆地成功登顶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的英雄壮举,博得世界的高度赞誉。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和平利用等国际事务中,提升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展现了坚持改革开放,科技水平与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大国风范和国际责任。 科学意义:地球南北两级,是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大气与海洋环流的驱动器、调节器和冷源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南极被称为科学研究的圣地与天然实验室,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生存和命运相关的最后疆土。谁解读了南极科学之谜,谁就深刻认知了我们蓝色星球的由来及其环境变化的基本规律和明天。 经济意义:南极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蕴藏丰富矿产资源和能源。也是目前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的资源宝地。面对当今资源短缺形势下,富而诱人南极资源,有其在的重要经济意义。 社会意义:我国开展极地考察30多年来,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充分反映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经済持续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综合国力增强、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在全社会深入系统宣传报道极地与人类关系,提高全民极地意识和科学素养。对施教兴国战略、提高国人的科学文化素质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军事意义:由于南极地区的地绿政治、科研价值、幅员辽阔而又距离遥远和无常驻民等特点,是现代高科技军事武器、深空探测技术装备和通讯设施进行实验的理想场所。为此,《南极公约》明确指出:南极洲是当今世界上无领土主权划分的地区,属于全人类。南极应永远只用于和平目的,不应成为国际纷争的场所和对象;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措施均予禁止。保持南极地区的非军事化,是人类和平与发展之需要、之责任。</h3> <h3>一一一一在5.30科技日来临之际,谨以此篇“荆门南极科考第一人"李鑫同志的科考采访花絮,并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敬!</h3> <h3>一一一以上图片皆由李鑫同志和南极科考队友提供,再次表示感谢!未经同意不得转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