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复是块宝(一):洋房做地标

刘稚南

<h3>听说衡复风貌馆于国际展览日(2019年5月18日)开门迎客,我就有些迫不及待。</h3><h3> 因为,40年多前我曾无数次骑车经过这里,优美的小楼里是湖南路街道办事处,我却无缘进去仔细瞧瞧;周边大批具有异域风情的别墅、公寓,如有集中介绍,岂不更好;风貌区里那些“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的故事也一定好听;沿永福路向北,就是曾经的电影发行站,当年我们留在上海的拷贝都要送到那里,看内部电影就更多了;街道办后的小院里还曾住过我好朋友的一家;去年湖南街道办的卢主任告知我,她们正在原街道办打造衡复风情馆……这一切,都是促使我“先睹为快”的动力。</h3> <h3>这唤做“修道院公寓”的西班牙风格小楼就是当年湖南路街道办事处,当今衡复风貌馆的所在。之所以叫“修道院公寓”,小单告诉我这是因为这幢小楼很像西班牙的修道院,所以人们以此名呼之。</h3><h3> 旅居美国的王先生补充说:“解放前这里曾住过一些徐家汇的神职人员,解放后它成为留美学生联谊会,文革后才变为湖南街道办的。改革开放初期,这里面还曾开过饭店…”。</h3><h3> 由于观展心切,没搞清楚状况就贸然前往了。待到门口方知,因为是试展期间,每周只有二、四开馆,同时必须手机预约,每日100位。而我们去时却是周五。</h3><h3> 好在我的兄弟蔡局帮忙,没让我们吃“闭门羹”,还帮我们安排了兼职解说员小单,热情地为我们讲解。</h3><h3> 展馆不大,展品也不多,而且是以图片为主。在小单如数家珍般的讲述中,我们在初步领略衡复历史街区风貌的同时,也深深被当年这里静谧的小路,茂密的梧桐,美丽的小楼,发生的事件,以及经时光的浸润,仍透映出的神秘所吸引。</h3><h3> 出于爱好和冲动,我打算以“衡复是块宝”为题,通过查阅资料,写一组系列小文。既能增长和巩固自己的知识,防预阿尔茨海默症的提前到来,也可与大家共享。恕我浅陋,欢迎批评指正。</h3> <h3></h3><h3>今次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坐落于衡复各个角落,掩映在荫翳下或围墙后,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以及与这些建筑相关的那些事。</h3><h3> 展馆里有一组衡复区域内“洋楼”模型。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们都长啥样,各代表什么风格(上图)。</h3> <h3>说到建筑,作为东方人多少会望着那些“奇形怪状”的欧洲建筑犯晕,搞不清它的风格。至少我就是如此。因此,“笨鸟先飞”,我先自个儿偷偷补了补这方面的知识,并下载了六种典型风格的欧洲建筑图片贴在上面,供各位先认识一下,有个大致印象。</h3><h3> 它们依次是:罗马式(左上)、拜占庭式(上中)、洛可可(右上)、哥特式(左下)、巴洛克(中下)、文艺复兴(右下)。</h3><h3> 好,下面听我来一一介绍衡复风貌区里各典型建筑风格:</h3><h3><br></h3><h3>一、新古典主义风格别墅</h3> <h3>  我理解,所谓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经改良后的古典主义建筑。它既保留了古典主义的比例、材质等特点,同时废弃了过于“繁文缛节”的肌理与装饰,简化了线条。<br></h3> <h3>上图的原型是这栋位于上海淮海中路1517号的花园洋房。它建于1900年。最早的房主为一德国人。三层砖木结构,分主楼与侧翼,主入口朝南,门廊两面置双柱。屋前是大理石砌成的喷水池,正面有草坪与假山,两旁为花木。整体环境优美。</h3><h3> 后为盛宣怀宅邸;1929年,被国民政府没收,皖军总司令、安徽督办陈调元(相传是章含之的爷爷)居于此;1933年后,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在此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抗战中此房被日本人占用,将偌大的花园砍去一半,建造了上海新村;抗战胜利,盛宣怀之子盛重颐收回房产,后又卖给了荣德生;解放初,这里曾是市妇联和上海市高教局所在地;70年代中日建交,这里曾是日本驻沪领事馆,现为日本驻沪总领事的官邸。</h3> <h3>在上海,租界内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典范还是不少的。为此,我帮各位搜集了一些典型案例,供各位比照。它或许就在你家附近,得空可以去看看。</h3><h3> 1. 中山东一路12号,汇丰银行;</h3><h3> 2. 西藏中路120号,东方饭店;</h3><h3> 3. 广东路94号,三菱洋行;</h3><h3> 4. 威海路414号,邱倍山、邱渭卿兄弟寓所;</h3><h3> 5. 多伦路93号,王造时寓所。</h3><h3><br></h3><h3>二、西班牙风格别墅</h3> <h3>  西班牙风格是融入了阿拉伯与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神秘、内敛、沉稳、厚重,色调明快。它上部是低坡屋顶、红色瓷筒瓦;外墙以白色或亮黄为主,鱼鳞纹或拉毛墙体;门廊和窗呈拱形,螺旋形窗间柱、檐口锯齿形饰带、马赛克,以及铁艺构件,这给建筑外部增添了立体感,使其更个性化,形成“红瓦白(黄)墙”这一典型风格。<br></h3> <h3>这栋西班牙风格别墅就坐落在永福路52号。</h3><h3> 此楼建于1932年,由哈沙德洋行设计。房主为美国商人盘根夫妇。男主人盘根原为友华洋行美国经纪人公司上海分行经理,后与人合办盘根爱纶洋行,专事票据、金银、汇兑业务。在上海的外资经纪人公司中小有名气。因盘根与经纪人董生同关系密切,故将部分空余的住宅提供给他居住。</h3><h3> 因此,《中国行名录~1937》(《ChinaHong List 1937》)中,“永福路52号”名下存有两名“住户”。</h3><h3>(注:另一说法是此楼原为阜丰面粉厂创办人孙多鑫、孙多森兄弟,后卖给了法国传教士布哈德。故这栋楼也叫布哈德花园住宅。)</h3><h3> 20世纪90年代,这里为永乐电影电视集团公司所在地。</h3> <h3>西班牙风格别墅以其明快、奔放的特点,赢得了不少老外和上海老克勒的喜爱。因而,在租界里各式西班牙风味别墅并不鲜见,如:</h3><h3> 孙科住宅(延安西路1262号);</h3><h3> 丁贵堂官邸(汾阳路45号);</h3><h3> 陈楚湘住宅(愚园路395弄,涌泉坊24号);</h3><h3> 德国领事馆(永福路151号);</h3><h3> 蒋经国旧居(淮海中路1610弄逸邨);</h3><h3> 董浩云故居(建国西路365弄);</h3><h3> 张学良公馆(香山路2号);</h3><h3> 唐绍仪住宅(武康路40弄1号);</h3><h3> 袁佐良住宅(思南路41号)。</h3><h3><br></h3><h3>三、哥特风格建筑</h3> <h3>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兴起于中世纪后期,其特点应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花窗玻璃。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长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这种类型的建筑多见于教堂,如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h3> <h3>但是,眼前这栋却只能说它是带有哥特式遗风的建筑。</h3><h3> 这座大楼所在的院落为岳阳路320号,始建于1929年。当时,日本从“庚子赔款”中拿出82500两白银,购得55亩土地,于1930年,由日本建筑师内田祥三设计,建造起这座(日本)上海自然科学研究院正馆。抗战胜利后,这里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解放后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h3><h3> 这栋建筑强调竖向线条,纵向窗间墙突出,向上拔起,并层层收缩,顶端冲出女儿墙面,这些都为哥特式建筑所特有。</h3> <h3>从空中俯视,这栋楼呈一个“日”字。外形与日本东京大学图书馆(上图)极为相似。</h3><h3> 在上海,比较著名的哥特式建筑还属教堂。上海最著名的6大教堂中,有两座半属哥特式建筑风格。分别是徐家汇天主教堂、沐恩堂、佘山圣母大教堂(外部是罗马风格,内部是哥特式风格)。</h3><h3><br></h3><h3>四、英国乡村风格别墅</h3> <h3>  英国乡村别墅以双坡陡屋面、深檐口、外露木、构架、砖砌底脚等为主要特征。圆形角楼与正面不对称设计,也是英伦风格建筑的一大特点。<br></h3> <h3>我在网上下载了几栋英国乡村建筑图片。从中不难看出,它们虽有不同外型,但又都具有空间更宽阔,更优美;多重人字形木质坡屋顶;进深大,凸肚窗、角塔、圆顶角楼等特征。</h3> <h3>再看这栋位于番禺路129号的邬达克自宅。这是一幢典型的具有浓郁英国都铎乡村风格的三层花园别墅式建筑。</h3> <h3>前图模型里的这栋,位于武康路99号。这具有浓郁英国乡村风格的别墅,建于1928年。该建筑原归上海英商正广和洋行大班麦克·格里高,后转给地产大亨哈同的义子乔奇·哈同夫妇。民国时期,江海关监督唐海安曾居住在此。</h3><h3> 解放后,该建筑曾为潘汉年、魏文伯、王震、刘靖基等的居所;后改做市委招待所;1957年后为上海音乐学院租用,成立由“咽音”发生法发明人林俊卿为所长的声乐研究所,王昆、马玉涛、胡松华、郭颂等都来此学习过;“文革”中为上海市征兵办公室;后又一度归上海声学研究所使用;1983年,刘靖基再次入住此宅,直至现在仍为刘氏后人居所。</h3> <h3>应该讲,在上海,英国乡村风格建筑并不鲜见,如,今日龙柏宾馆内及周边的罗别根花园、伊甸园别墅、泰晤士报别墅等都是典型的英式乡村风格;又如坐落在陕西北路369号的宋家花园,复兴西路193号的威尔金逊花园,华山路849号的丁香花园,武康路107弄2号的陈果夫住宅,岳阳路317号内的前上海法国领事馆,以及新华路315号的花园住宅,新华路185弄的普益地产住宅,新华路231号的外国弄堂,愚园路865弄2-36号花园住宅群等也都是标准的英式风格建筑。</h3><h3><br></h3><h3>五、法国文艺复兴风格府邸</h3> <h3>  法国文艺复兴府邸的风格是什么?具有“明显的排斥民族传统和地方特点,崇尚古典柱式。在总体布局上,建筑平面和立面造型中强调轴线对称,主从关系,突出中心,倡导规则的几何形体。立面强调严谨构图,倡导横三段和纵三段的构图手法,并严格规定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并严格规定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此来象征永恒感与秩序感。在建筑外形上追求端庄、宏伟、简洁,室内则追求豪华”。展馆介绍如是说。但我还是不怎么明白。<br></h3> <h3>这模型的原型是太原路160号的太原别墅。该楼建于1928年,是律师狄百克仿照法国路易十四皇宫建筑设计建造的私人花园别墅,曾名为“狄百克花园”。是旧上海最豪华的花园洋房。</h3><h3> 1933年狄百克突然去世,其夫人将房屋变卖给周佛海的密友岑德广。抗战胜利后房屋被没收。1945年12月,马歇尔应杜鲁门邀请,作为总统特使派遣到中国调停国共两党冲突,被安置在这里。故这里又一度被称为“马歇尔公馆”。</h3> <h3>这类建筑,比较有代表性的:</h3><h3> 一是,建于1905年,原法租界公董局总董官邸,有着“海上小白宫”美誉的汾阳路79号。抗战胜利后,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曾在此办公;解放初,陈毅市长曾在此居住;1954年为中苏友好机关办公地点;六十年代,上海民间最优秀的工艺美术家相继在此工作和传艺;七十年代后为上海工艺美术品陈列室;现为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h3><h3> 另一是位于香山路6号的原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龚品梅寓所。</h3><h3><br></h3><h3>六、美国殖民地复兴风格建筑</h3> <h3>  据展板介绍:“这种形式最早由侨居北美洲的欧洲人创建,将门廊等一些不大符合比例或经过变形的古典建筑元素,与一些新的美国地方做法结合在一起。利用当地丰富的木材,采用横向木板条外墙,并粉刷成浅色。这种风格直接影响美国住宅原型,在上海近代花园洋房中比较稀少”。<br></h3> <h3>这幢风格“简朴”的建筑位于乌鲁木齐南路151号。</h3><h3> 建于1927年,由大统织染厂经理朱敏堂投资建造,一半自住,一半出租。该建筑现为上海新华房地产开发公司所有。</h3><h3> 这种风格的建筑源于美国新英格兰,用横向铺设的木板加厚外墙以御寒。据小单介绍,这是因为刚踏上新大陆的欧洲人,为抵御严寒就地取材,将随他们漂洋过海而来的木船拆开,用船板钉成外墙所形成。20世纪初,这种建筑风格随留美回国的设计师传入上海。</h3><h3> 目前上海这种风格的建筑还有就是建国西路398号。</h3> <h3>我从网上下载了一张图片,供各位欣赏。</h3><h3><br></h3><h3>七、德国风格<br></h3> <h3>纯正的德国建筑设计特点:外形简练、充满活力,属现代简约派;功能实用,取材精良、注重细节。建筑本身多为砖木结构。大型建筑配以花岗石嵌角或采用厚重的蘑菇石作墙裙,门窗边习惯加精美的装饰线条。</h3> <h3>模型上这幢德国建筑的“真身”乃是位于复兴西路1195号上海理工大学复兴路校区内的教学楼。</h3><h3> 此楼经德皇威廉二世的御准,倍高洋行设计,初建于1909年。历经8年,成为同济德文医工学堂新址校舍。1946年,国民政府接收中法联合办校的校舍和设备,成立“国立上海高级机械职业学校”。解放后,学校几经易名和发展,至今日。</h3> <h3>与青岛相比,因旧上海没有德租界,所以德国建筑本来就不是很多。加上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德国风格的建筑也就不太“招人待见”了。</h3><h3> 据吕澍、王维江所著《上海的德国文化地图》一书介绍,上海开埠后的数十年中,租界里也曾有几处德国风格的建筑。如现中山东一路23号处,曾有德国总会大楼。一战后被作为敌产没收,1923年,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入驻,1937年大楼被拆除;又如黄浦路80号,由邬达克设计的德国教区教堂,建成于1901年,1930年,教区组织将这座教堂变卖,现成为海鸥饭店的“一角”;还如建于“德国之角”(注:查不到具体区域)的新教堂,现又让位于贵都大饭店;同样遭此厄运的还有伊尔底斯纪念碑和威廉学校。</h3><h3> 目前,我所了解到的,除了位于上海的德国知名老建筑除了理工大学内的这幢,建于1905年的德国邮政局大厦(现四川中路200号)也是硕果仅存的一栋,还有就是淮海中路1843号的宋庆龄故居了。</h3><h3><br></h3><h3>八、装饰艺术派风格</h3> <h3>装饰艺术派风格的建筑注重几何块体和线条的运用。在建筑细部饰以各式图案和纹样,张扬华丽、五彩斑斓、兼收并蓄,新材料、新工艺的广泛使用,创造出各种新形式。</h3> <h3>模型展示的就是这栋(常熟路209弄1-4号)瑞华公寓的侧面。</h3><h3> 它原名赛华公寓,由法商营造公司赉安洋行设计,1928年建成。这幢九层高的建筑,造型简洁,风格突出。外墙面为水泥平板拉毛。</h3><h3> 20世纪初,这里曾是沟浜与菜地的天下。1901年租界当局辟筑宝昌路(今淮海中路)、善钟路(今常熟路),引来众多房地产开发商在附近投资兴建花园住宅、公寓。赛华公寓应运而生,成为沪西著名的公寓楼,以及近代装饰艺术思潮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型建筑。</h3><h3>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瑞华公寓是上海市委机关宿舍大院。</h3> <h3>作为上世纪初叶东方第一大都市的上海,租界内外相继建起一批装饰艺术派建筑。</h3><h3> 这种发轫于20世纪初的建筑风格,是从非洲原始艺术和东方艺术中汲取灵感和养料,于19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后大放异彩,那种典雅与摩登为世人所追捧,100多年来长盛不衰。</h3><h3> 上海那时所造的装饰艺术建筑,主要来自公和洋行、邬达克和P·费色尔等的设计,同时,范文照、李锦沛、关颂声等十多位中国建筑师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h3><h3> 其杰出作品有:百老汇大厦(上海大厦)、沙逊大厦(和平饭店北楼)、恩派亚公寓(淮海大楼)、聚兴诚银行(江西路九江路转角)、大陆商场(南京东路353号)、大光明电影院、百乐门舞厅、美琪大戏院、大上海大戏院等等……以及有着“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上海国际饭店。<br></h3><h3><br></h3><h3>九、现代主义建筑风格</h3> <h3>现代主义风格体现在建筑外观、结构、性能、功能、审美的演进上。</h3><h3> 工业大发展,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社会对建筑的要求出现很大变化。空间(厂房、礼堂、展馆)、楼层、功能(医院、学校、商场)、美观成为人们追逐的目标。过去那种仅凭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或手工制备材料搭建的建筑也逐渐被钢筋混凝土结构所替代。这给了设计师们更大“辗转腾挪”的余地,使各种建筑外观上更精致华丽,结构上更科学合理,功能上更齐全到位。</h3> <h3>模型上这栋建筑就是位于淮海中路1202号的淮海公寓。公寓辅楼5层(在前),主楼13层(在后)。</h3><h3> 它由法商赉安洋行设计,建成于1935年。因由万国储蓄会投资,故以万国储蓄会大班盖司康的名字命名,盖司康公寓;1953年,公寓更名为勤工公寓;1954年,又因地处淮海路而改称为淮海公寓。</h3><h3> 淮海公寓的客人和业主以各领事馆的达官显贵和企业高管为主。中国著名文物鉴定家徐森玉、历史学家周谷城、著名眼科专家周诚浒曾在这里居住。</h3> <h3>目前,网上有“上海十大现代式风格老洋房”图片及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上网去查。我在这里仅将这“十大”罗列一下,供大家比照。</h3><h3> 1. 淮阴路200号,姚有德住宅;</h3><h3> 2. 铜仁路333号,吴同文住宅;</h3><h3> 3. 华山路893号,郭棣活住宅;</h3><h3> 4. 青海路44号,周湘云住宅;</h3><h3> 5. 宝庆路3号,周宗良住宅;</h3><h3> 6. 吴兴路87号,丽波花园;</h3> <h3>  7. 岳阳路170弄1号,公寓;</h3><h3> 8. 绍兴路74号,张群住宅;</h3><h3> 9. 新华路329弄(旧称外国弄堂)36号,周均时住宅;</h3><h3> 10. 高安路6弄1号,瑞安新邨。</h3><h3><br></h3><h3>十、中西融合折中主义风格</h3> <h3>这种建筑在设计中为弥补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的局限性,融合了多种风格,体现出明显的中西杂糅倾向,故也称模仿主义建筑。</h3><h3> 说白了就是“混搭”,但要搭得好、搭得巧、搭得美观、搭得科学,那还是要有一定功力的。</h3> <h3>模型中的这栋楼是建国西路336弄(福德坊)1号花园住宅。它建于1930年,中西合璧。</h3><h3> 这个宅子是与福德坊里弄一起开发的,整条弄堂主人叫张珍侯(民国上海百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h3> <h3>从这房子的各细部(屋檐、阳台、门廊、窗式)不难看出,它花纹密布、图案繁多、中西杂糅、古今交织。</h3> <h3>而内饰的木装花式也是充满了“混搭”的趣味。</h3> <h3>吊顶与地砖也是以“不伦不类”取胜。</h3><h3> 这幢房子之所以会如此“精雕细琢”、“狗尾续貂”,想来一是受当时上海所流行的装饰艺术风格影响,二是为满足主人的炫耀之心。</h3><h3> 该楼解放后为上海民办虹桥中学,1960年代改为大庆中学,现为徐汇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br></h3><h3> 上述楼宇应该算是中西融合折中主义风格的典型案例,也可算是“用到极致”的案例。但,偌大个上海,折中主义建筑的典范还是不少的。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供各位赏析。</h3> <h3>按着图片的顺序,这些折中主义风格建筑依次是: </h3><h3> 1. 圆明园路149号,哈密大楼(原文汇报社),建于1927年,由新马海洋行设计;</h3><h3> 2. 中山东一路14号,交通银行大厦(现上海市总工会),建于1947年,匈牙利鸿达洋行设计;</h3><h3> 3. 中山东一路1号,亚细亚大楼(现太保总部),建于1916年,马海洋行设计;</h3><h3> 4.南京西路325号,上海跑马总会(现上海历史博物馆),建于1932年,新马海洋行设计;</h3><h3> 5. 北苏州路276号,上海邮政总局大厦(现上海邮政博物馆),建于1924年,思九生洋行设计;</h3><h3> 6. 宁波路588号,中国大饭店(现铁道宾馆),建于1930年,设计单位不详;</h3><h3> 7. 江西中路255号,礼和洋行大厦,建于1898年,设计单位不详;</h3><h3> 8. 宁波路586号,新光大戏院,建于1930年,哈沙德洋行设计。</h3> <h3>说“完”了(其实,还有很多风格的建筑,就不在此赘述了)那些“光怪陆离,似是而非”的异国建筑,现在该轮到最为我们所熟悉的海派建筑~石库门了。</h3><h3> 首先要说的是,这石库门不是“纯”国货,而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这“库”也是宁波话“箍”的误传,准确的叫法是:石箍门。</h3><h3>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江浙一代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拥入租界,寻求庇护。租界人口急速膨胀,房屋非常紧缺,大量华人把租金并不便宜的简陋房屋抢租一空。外国的房产商抓住商机大量修建住宅,这种亦中亦西的里弄住宅应运而生。</h3><h3> 石库门住宅属砖木结构,是江南城镇与欧洲连排式住宅的“结合体”,内部布局类似江南民居四合院样式。整齐划一的花岗岩石箍和花样繁多的雕花门楣是这种建筑外观上最出彩的地方。</h3><h3> 早期的石库门标配是:底楼石箍+黑色木门+天井+客堂+东西厢房+后天井+厨房、柴房、储藏室;二楼厢房两到三间。这种“规模”的住宅一般适合传统大家庭居住,深受华人欢迎,很快就普及开来,成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同时也被公认为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h3><h3> 随着一战的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上海却发展迅速,市区房价随地价一路飙升,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外国冒险家、外国商行、乃至教会都投入到房地产经营之中;华人士绅买办也在租界内投资房产,大量专业性的房地产公司涌现。</h3><h3> 而这一时期,正值小家庭兴起,加上“异乡客”蜂拥而入,老式石库门已不再适合市场需要。房产商在石库门的式样上做了改进,大厢房被分割成小厢房,杂室、储藏室也因提高房屋使用率改为厢房,后天井加了一楼半的阁楼(亭子间),上面为晒台。这就形成了后期石库门建筑的样式。</h3> <h3>模型的标本是地处建国西路440、456、496弄的建业里(部分)。</h3><h3> 建业里分为东弄、中弄和西弄3部分,建于1930年,有260个单元的石库门房屋,属旧式里弄住宅。是上海目前最大的一片可改造石库门建筑。</h3><h3> 石库门,作为上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目前已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上海人的记忆”,石库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都南路的正元里、淮海巷、美仁里;长乐路的庆福里、中和屯、高福里;茂民北路的兴庆里;石门一路的新华里;威海路张园内的春阳里、祥云里等等,都已被列为保护区域。</h3><h3> 好了,拉拉杂杂写了这么多,但我还只是简介了各种建筑的外型,对于内里的“房型”、配置基本没有涉及。望有兴趣的朋友继续“追根溯源”,最好到那些老建筑里一探究竟。我想这一定能使你大开眼界、大饱眼福。</h3><h3><br></h3><h3><br></h3><h3><br></h3><h3>刘稚南</h3><h3>2019年6月12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