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日读了《复活》。读到玛丝洛娃初遇聂赫留朵夫穿的白裙子时,想到了自己。</h3><h3> 小时候,爸妈一直不给我买裙子;工作了,不允许我穿漏膝盖的短裙子;相亲时,告诫我不能穿漏肩露大腿的潮裙子;出嫁后,鄙夷我穿裹着臀部的怪裙子;为人母了,还奚落我穿“昂贵”的皮裙子。他们不喜欢裙子的理由是:穿裙子走路会摔倒!我的学生时代更可怕的事是:我妈时不时地恐吓我:“你若敢谈恋爱,立刻把你轰出家门!!!!”这样的封建思想很严重地导致了我的审美观和生活观。每当我抱怨时,妈总是说:裙子再漂亮,脸蛋不俊顶个啥用!爸也跟着附和: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哎,胸中襞积千般屈,话到嘴边一语无啊!</h3><h3> 我要是有了女儿,我一定会让她不满月就穿裙子,不仅穿前后开叉的,还穿漏肚脐的!我要是将来有了孙女,我会让她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穿裙子,而且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混搭的裙子,如果她愿意,白天穿黑的,黑天穿白的,我也不会管。至于恋爱嘛,只要不辜负青春,早恋又何妨。</h3><h3> 人们常说,青春必须留下痕迹,我呢,不仅没有痕迹,连个青春的影都未曾有过。那时,每当收到异性同学一封鼓励学习的信或是纸条,都会被吓得2秒内撕成碎片,撕成碎片还心悸,再偷偷地烧掉,烧掉了还害怕,还得挖一个坑深埋喽,真是可惜了那些配着彩图的信纸啊,如今都被镇在了高楼大厦之下,连个渣渣都不复存在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就在今日找回了一个痕迹――《战地钟声》的残骸。《战地钟声》是我15岁时读的第一本外国名著,至今难忘,为什么呢?因为我偷偷撕掉了书中的几页。为什么撕掉呢?因为那几页读得我脸红。为什么脸红呢?因为那是罗伯特和玛利亚互诉爱慕之情的章节。今日,看到不完整的它,自己都忍不住地轻叹:愚昧!真愚昧!现在读到《复活》中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互诉情愫的情节时,我不再撕,而是用心体会了。读到玛丝洛娃淋着暴雨,追着火车,隔着窗户呼喊聂赫留朵夫的名字时,心里为之一颤,那种被抛弃的痛感,虽未体悟,却能心悟……当读到聂赫留朵夫向玛丝洛娃忏悔求婚时,又一疼……读到玛丝洛娃拒绝聂赫留朵夫的追求时,不再疼,而是为她的选择而高兴。自古多情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爱过,恨过,反思过,悔悟过,最终,他复活,她重生。也许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仅仅是玛斯洛娃,在这条寻求重生,精神复活的道路上,他经历了,悔过了,懂得了,也去积极地改变了。他发现了在其中有他必须的、重要的、且是喜悦的东西――去追寻,也许受用的不止是追寻最终想得到的,还有这一路上看到的,尝到的。</h3><h3> 《复活》被公认为是托尔斯泰创作的顶峰,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总结。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他把沙俄皇权、法制、道德、伪善、污秽描摹得淋淋尽致,也把底层社会的麻木、混乱、愤懑、无奈记叙得鲜血淋淋。<br></h3><h3> 读毕,不再去想自己的裙子梦,而是思索有精神的人和无精神的人的区别:一个活着,而另一个已经死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