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图片来自网络</h3> <h3>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文化在世界影响广泛,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被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h3> <h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午日节、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h3><h3><br></h3> <h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竟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h3> <h3>1.纪念屈原</h3><h3> 相传公元前340,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不忍面临亡国之痛,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自尽,楚国人为了哀悼他,用竹简装入大米投入江中借此来祭祀和悼念屈原。</h3><h3> 屈原投河自尽之后,楚国人民十分哀痛,跑到河边开始打捞屈原的身体,深怕被鱼虾什么动物给吃了,开始用竹筒装米向河里面投,或鸡蛋什么的好多人看了之后纷纷效仿。</h3><h3> 而后来,人们怕丢入河中的饭团被蛟龙所食,于是想出了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最后成为粽子。</h3><h3> 而到了唐宋年代,粽子成为节日和各种市场一种美味食品。在长安就有专门的店面制作粽子,馅有各种原料,而到了明朝开始有了粽叶包裹的粽子,流传至今。</h3> <h3>2.纪念伍子胥</h3><h3> 纪念春秋时期,楚国大将伍子胥因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均被楚王所杀,于是投奔吴国,助吴伐楚,可谓节节胜利,五战就攻入楚都郢城,建功赫赫!</h3><h3> 可是吴王阖庐死后,夫差继位,大败越国,越国勾践请和,夫差然允之。伍子胥向夫差进言,当斩草除根,夫差不听。此时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进谗言以害伍子胥,夫差听之,赐剑与子胥,忠良伍子胥在自刎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的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到这话非常生气,于是令人掘出子胥的尸体,裹在皮革里,在五月五日这天投入大江,后来相传为纪念忠良伍子胥之日。</h3><h3> </h3> <h3>3.龙之日说</h3><h3> 端午节的两个主要活动都与龙有关,主要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相传古代吴越地区以“龙”为图腾,每到五月五日,都会进行图腾祭祀。</h3><h3> 理由主要有:端午节由来中、粽子投入水中,却被蛟龙所窃和龙有关;端午节中竟渡比赛用的是龙舟;吴越地区,百姓有着断发以纹龙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h3> <h3>4.孝女曹娥</h3><h3> 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五月五日这天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曹娥殉父之处定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h3><h3> </h3> <h3>5.介子推</h3><h3> 介子推曾经作为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追随重耳四处流亡。</h3><h3> 重耳断粮数日,再不吃东西就会死人,这时候介子推竟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做成肉汤送给重耳吃。</h3><h3> 重耳吃饱喝足之后,询问缘由,发现了介子推的伤,很是感动!</h3><h3> 重耳表示,以后自己得到国君之位,一定要重赏介子推,报答活命之恩。可是等到重耳回到晋国,夺得国君之位后,遍封群臣,唯独忘记了介子推。</h3><h3> 介子推心中怨恨,于是写一首《龙蛇之歌》来表达自己的哀怨,然后带着母亲离开了朝堂,回到了故乡。</h3><h3> 有人把介子推的歌瑶告诉了晋文公重耳,重耳遗憾不已,连忙派人去寻找介子推,打听到介子推住在山中,就到山中寻找,可介子推就是不露面,晋文公也是阎王脾气,竟然下令放火烧山,认为介子推为了活命,必然出山,没想到介子推竟然抱着一棵树,活活烧死,那一天,正是农历五月初五。</h3> <h3> 为了表示对介子推的纪念,表示自己的悔恨,晋文公下令,以后五月初五的那一天,都不许生火做饭,大家提前几天做好粽子之类的冷食,以纪念介子推。</h3><h3> 后来,其他国家了解到介子推的故事,也很是感动推广开来。中原大地、长江流域都在五月五日纪念介子推。</h3> <h3>无论端午节的起源是那一说,终究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都应该将其发扬光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