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96年,中师毕业,她踏上了三尺讲台,至今,整整干了23年的班主任。她就是莒县第六实验小学的张树霞老师。</h3> <h3> 刚开始,张老师被分配到了一个乡村中心小学任教,教二年级两个班的数学课并担任班主任,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但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小脸,那种师者的责任感和父母心便油然而生。那时学校都是平房,课上认真上课,课下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一起跳绳,踢键子,丢沙包等,20岁的她好玩又好动。就这样,她和孩子们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张老师的脸上依然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她说:“用心去工作,用爱去育人,是她一生的追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大胆放手,自我管理促成长</b></h1><h3><b><br></b></h3><h3></h3><h3> 多年一直都教高年级的她,去年担任低年级的班主任,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小不点,大声说不得,小声不听话,让他们这样,他们那样,有时弄得竟傻愣愣地站那儿,黔驴技穷,束手无策。但张老师不服输,不妥协,主动向低年级老师请教,学习一些低年级管理办法,再加上自己一直实践的班级管理精细化,即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方法——“分解法”:在班里选拔了一批班干部,按职位为他们分配职责。例如安全委员除了管理灯的开关和门窗的关闭之外,还要检查同学们上、下课的桌凳的摆放,如果发现谁的桌子没有摆齐,就让他把全班同学的桌子摆一遍。小孩子自律性差,桌子很容易弄得参次不齐,刚开始他们管理起来有点费劲,但是时间一长,同学们养成了习惯,效果也就出来了。此外,她还给班干部设立了轮班制,每天两人值班,监督学生教室内外的行为,确保了学生良好的课间秩序。</h3> <h3> 就这样,张老师敢于、善于放手,大胆放心的让学生们学会自我管理,发挥他们的作用,培养他们成为班级的小主人,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010101">习惯养成,创新活动育美德</font></b></h1><h3><b><font color="#010101"><br></font></b></h3><h3></h3><h3> 常规管理离不开细节,德育活动离不开创新。为了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张老师积极动脑,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开始了德育活动创新。经过实践,她在班里启动了“一分钟创造美”的活动。活动开始之初,她发现在下课前2分钟,教室里同学们的桌子摆放不整齐了,桌子上也乱七八糟。于是,她就要求学生放下笔来做一件事:“给你们一分钟时间看谁把课桌摆放、整理得最好。”一分钟后,情况大有改观:课桌排整齐了,桌面变整洁了,教室变美了,再加上适当的鼓励和肯定,孩子们就慢慢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h3> <h3> 尝到了“一分钟创造美”的神奇效果后,张老师又试着用这种方法即: 以“美”促进后进生的转化。他们班有个学生平日里调皮、 贪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做小动作,纪律懒散,老师和家长都很头疼。通过和家长的多次沟通和平时对他的观察,发现这个孩子是个爱帮助别人的学生,谁的凳子坏了他都帮助修,老师布置的任务除了学习以外都能完成。于是张老师就把“一分钟创造美”的活动放在他身上,让大家找他的优点,结果一分钟下来,大家说得真不少,谁都没有想到他做了这么多帮助大家的好事。于是张老师抓住机会,用这些闪光点来激励这个孩子,希望他尽快改掉一些不良习惯。现在这个孩子不仅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看到他的点滴进步,张老师打心底里为他感到高兴。<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多元评价,奖惩分明见成效</b></h1><h3><b><br></b></h3><h3></h3><h3> 在班级管理中,张老师深深体会到评价的重要性,不同的孩子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爱好特长都不尽相同,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形式不能单一,奖励手段也不能单一。张老师在管理工作中默默实践着“多元评价”的管理机制,并结合班级实情加以创新。</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密织“评价网”</u></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坚持评价形式多元化</u></h1><h3></h3><h3> 低年级的孩子活泼好动,自我约束能力差,但是他们喜欢表扬鼓励,乐于竞争,所以,张老师就利用“小组评价”、“调皮学生小对手竞争”、“个人评价”为横坐标,以“日日记”、“周周评”、“月月结”为纵坐标,为班级孩子精心编织了一张“评价网”,让每一个孩子都在评价中不断地体验成功,快乐成长。</h3> <h3> 此外,针对班级调皮男生多的特点,张老师与任课老师启动了《调皮学生行为习惯小对手竞争评价》的小课题研究。在班级里,根据调皮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情况,分成了两人一组的小对手竞争队伍,让他们从课堂表现、课下规范、作业完成、积极阅读等方面开展比赛竞争活动,时时进行竞争,每周汇总评比,进行颁奖鼓励。</h3> <h3> 实践证明:小对手竞争求胜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了水平差不多的小对手互相比着,调皮学生就觉得一切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干什么事情都有了目标。</h3> <h3> 班里有个淘气的男孩叫李伟铭,平时比较调皮、好动,上课总是抢头说话,反复提醒他,他总是一拍脑袋:“我又忘了!”老师总拿他没办法。启动小对手竞争机制后,他的每一个行为,老师都与他的小对手做一番比较,使他时时都能受到“我要做个好孩子”的激励,抢着表现自己。每节课下课后,学生根据自己受到的表扬情况,到讲台前领取相应习惯的小奖章。得到的奖章越多,孩子越自信,行为越自律,这个孩子从此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上课第一个坐好的就是他,他不仅改正了抢头说话的坏习惯,而且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书写和阅读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经过二三周的总结颁奖,他获得了全班最明显进步奖,并颁发给他一个漂亮的小水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创新“评价章”</u></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u>注重奖励方式多元化</u> </h1><h3> 在评价奖励上,张老师重精神奖励,每次小组评价后,她都选漂亮的背景给获胜小组合影拍照,及时发送到班级微信群中,进行表彰鼓励,家长和孩子最喜欢这种表彰方式。</h3> <h3> 张老师还结合各学科特点,结合学校提出的“十个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精心设计了“阅读星、倾听星、书写星、纪律星”等评价奖章,根据孩子们的表现,每周一评比,一月一总结奖励。如:午休学生到校问题一直是班级管理的“老大难”,为了规范学生入校时间问题,张老师就利用“守时章”对学生按时到校情况进行评价。孩子们为了得到漂亮的奖章,坚持做到不早到不迟到,学生按时到校情况大为改观。通过实践发现,学生对设计精美的奖章喜欢整理收集,在争章活动中乐在其中,班级管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h3> <h3> 此外,张老师还定期给各方面有进步的学生颁发“喜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被欣赏、被肯定的机会,在自信中获得进步。</h3> <h3> 精神奖励作用大,物质奖励也不可少。除了购买一定的学习用品外,张老师在无意中发现的“奖励品”得到了同年级老师的一致推崇。有次上课,有个同学表现特别好,张老师奖励他小星星时,结果发现忘带了,一眼瞧见躺在盒子里的一块橡皮,心想: 在讲桌的盒子里有好多无人认领的铅笔和橡皮,如果把他们随便给了学生,就有失公平,但是也不能一直摆在这里,发挥不了他们应有的作用。何不把它当做奖品送出去。于是她就把这些无人认领的铅笔橡皮简单包装了一下,做成了一个个的小礼盒,作为奖品,奖励给了那些表现好有进步的学生。这样既避免了浪费,又给了学生实实在在的奖励。</h3> <h3> 人人参与的自我管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特殊的教育关爱,多元的奖励机制,张老师就是这样实实在在地管理着自己的班级,就是这样全身心地爱着每一个孩子,用爱为他们撑起一片蓝天,用爱驱逐孩子心头的阴霾,让每张笑脸在阳光下灿烂,真可谓“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h3><h1></h1><h3></h3><h5></h5><h3></h3> <h3> 张老师既是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数学老师。多年来,她获得了县级“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数学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等光荣称号。她的“数学课堂自主学习力”的培养,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结合起来,根植于课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学成绩名列前茅。</h3> <h3> 张老师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班主任,以平常心做着平常事,犹如大路边一株清雅百合的存在,不为取悦偶然飘过的行人,只为那一张张充满天真稚气的笑脸。张老师说:“她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努力在教育这片芳草地上为学生播撒缕缕阳光,期待孩子们的茁壮成长。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变化,看着他们变得懂事成熟,那是一种特有的人生享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