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比喻形象绘真情</b></h1><h1><b><br> “绘情”:就是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或正面或侧面描写感情的方法。<br> 文学要用形象的语言塑造鲜活的然而是抽象的情思。因为它无形、无影、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人们只能凭个人的悟性、个人的人生经历感触情思,只能依靠联想和想像寻找它与世上万物的相似点来揣摩。<br> 而比喻这种修辞手法正是根据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说明或者描绘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修辞手法。精彩的比喻可以语言生动形象,或有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常用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br> 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是明喻,抓住“长”“白”的相似点,把愁形象化,让人感觉到“愁”长(三千丈),影响深远(黑发变白发)。<br> 又如李煜《虞美人》<br>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明喻,令人想像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词人此刻梦回故都,站在城上望着浩荡东流的长江,觉得自己的愁情简直跟这江水一样,无时不刻不在翻波、涌浪流向大海。这句词抓住词人的愁和滚滚东流的春水的共同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多──越来越多,久──永无尽期,长──没有尽头,深──深不可测,永──无时不在,绵绵不断……抓住这些特点进行形象的描绘,使人对词人之“愁”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抒情效果。<br> 还如贺铸《青玉案》<br>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秦观“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用暗喻把抽象的愁写成烟草一川、风絮满城、绵绵梅雨,十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br> 直接把抽象的情思当作形象的事物来描写,是绘情的另一重要手法。<br> 李清照《武陵春》<br>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小船载不动,极言这愁之重,赋予了这“虚”的情绪质量和质感,创造出奇特新鲜的意象。这样的描写还有很多:<br> 董解元“休问闲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br> 王实甫《西厢记》“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小车儿如何载得起”……<br> 进入作品中的情,一般是作者触景生情、情动于衷、缘情设景,而作者要把这“情”写出来,不外运用“借物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理抒情”,这一个“借”字正道出写“情”的根本方法:情本无形、无影、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如何来直接写?只好通过描写与这“情”有相似点的景物事理了。这正是侧面描写。<br> 然而如何来借?借景借事借物,把自己的浓情融入客观叙述和细致描写中。实践证明,抓住联想围绕主题多角度写景,注重主观色彩适可而止大范围写景,眼中有物、胸中有情、观察细致、特征明显、深入开掘象征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作者先有真情,注意合情合理、新意和有美感,然后将自己的爱憎褒贬寓于客观的叙述中,将自己的感情倾向融入细致的描写中,能形象地把虚无飘渺的情生动地描写出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b></h1> <h1><b>包大姐評诗专栏</b></h1><h1><b><br> 一、沁园春.和荒漠兄<br> 作者/濯缨轩主<br> (荒漠写乐,我却写愁,丈夫亦有生愁时也)<br>正恨闲愁,如雾随风,暂去还来。叹南山当面,都成块垒,东洋濯足,难洗尘埃。平日粗豪,这回羼弱,好可怜哉可叹哉!凭栏久,问何时能见,路转峰回?<br>常时自锁书斋,任刘备敲门都不开。便闲拈小勺,浇浇小竹,轻哼小曲,哄哄小梅。倘有诗情,急需灵感,乱把菊兰信手栽。愁何在?且花天酒地,独自徘徊!<br> <br> 二、再和一首<br>我亦多愁,却问这愁,尔自何来?看形骸以内,无非血肉;屋庐而外,不过尘埃。问地问天,想前想后,拍案而惊真怪哉!原来是,我前生所种,此日重回。<br>平时念佛吃斋,仍被这闲愁不放开。但乘舟东往,她先到水;骑驴西去,她已惊梅。若问这愁,还余多少?芳草连天一起栽。秋风里,更时时一奏,怨曲低徊!</b></h1><h1><b><br> 赏析/渔艇丽人<br> 要想明白作者创意,先要知道创作背景。濯缨弟在以前从商下海中,遗留下来的三角债务达几十万,拖欠至今,至使官司进入法庭。即使明理明断,但世道上有句话是:要钱没钱,要命一条,这又让法律奈何。濯缨之妻重病几年,走遍大小城市至京都求名医均未确诊,治疗款用尺去量。官司的压力何等是几个钱,乃世道之良心也。<br> 作者的处境如此,这两首词自然也解了,下面只谈创作艺术手法。著名诗人林从龙老师讲过:“古人写愁用形象表现概念,李颀诗: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愁有了深度。李清照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了重量。秦少游词: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有了形状。赵嘏诗:夕阳楼上山重叠,一抵闲愁一倍多。愁有了倍数。李煜词:向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了体积和长度。”我们再看作者怎么写愁的,“正恨闲愁,如雾随风,暂去还来。叹南山当面,都成块垒,东洋濯足,难洗尘埃。” “'我亦多愁,却问这愁,尔自何来?看形骸以内,无非血肉;屋庐而外,不过尘埃。”这愁是影子,随身的影子,抹之不去挥之不去。“正恨闲愁,如雾随风,暂去还来” “尔自何来?看形骸以内,无非血肉” 这愁附在心灵深处,作者如不深谙古人写愁的妙笔,也难创出新意,即不泥古而师得翻新,这愁字用影子形象化其手法可算奇妙了。<br> 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巧妙地抒发了胸中的感怀,而又不使读者感到过于沉重,两首下片足以得证。“常时自锁书斋,任刘备敲门都不开”时,便自吟自乐,哼着小曲,还有梅竹菊仙子在阳台为伴,“愁何在?且花天酒地,独自徘徊!”<br> 这结句尤妙,却恰恰暗示愁仍在身边,独自徘徊为何?<br> 第二首的下片当愁放不下“'但乘舟东往,她先到水;骑驴西去,她已惊梅。”这影子却先到了,写得更深化了,无奈这愁“原来是,我前生所种,此日重回。”<br> 却在极愁时翻然有悟,“还余多少?芳草连天一起栽”。这句是全诗之诗眼,我为之不弃反而去栽,其寓意无穷也。这就是意境的升华,快要磨炼成虚静人生了。<br>进入高层次的禅境。<br> 愁如一道家常菜,比生姜辣,比苦瓜苦,比泡菜酸,人人天天去品尝,然而,无论是圣人、贤人、凡夫俗子他都有过抛不掉的愁,让我们这些诗痴们去用诗去排忧遣愁吧!</b></h1> <h3>文/包德珍( 渔艇丽人)</h3><h3>编辑、制作/田园</h3><h3>乐曲/高山流水</h3><h3>2019.5.24.</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