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行古驿道,雾腾梅岭关 ——2019年五 ·一赣州行(3)

黄兴林

<h3>  5月2日,游罢赣州古城墙后,中午12:30,我们驱车赶往本次出游的最后一站——大余梅关。路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不太好行驶,可同伴们又都没有退意,只好打起精神继续驾车前行。</h3> <h3>  因路上大雨,车行较慢,100来公里的高速走了两个多小时,差不多下午3点,我们才到梅岭的北大门,即梅关景区售票处。</h3> <h3>  穿过梅岭北大门,再行驶约3分钟,就到了梅关景区的停车场。</h3> <h3>  下车以后,站在山门外,抬头仰望,远处,云雾腾腾,弥漫在梅岭之颠,群峦若隐若现;近处,翠林如海,苍黛凝重。此时此景,犹如一幅美妙绝伦的丹青画卷,她以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冒雨前行。</h3> <h3>  进入山门,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漫步在这条从千年时光深处走来的古驿道上,山风迎面,暗含着一股股凉爽清新的气息,沁人心扉。古驿道上的鹅卵石被细雨浸润得油光滑亮,周边的树木也被雨水洗刷得葱笼青翠。此刻的雨,竟然幻化出一种意境,她衬托着古道的靓丽,她荡漾着游人的遐想。</h3> <h3>  梅岭,即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距大余县城10公里,北面为江西大余县,南面为广东南雄市。关于梅岭之名的由来,有几个版本的传说:一说唐代名相张九龄开径辟道时,在古道两旁植梅万株,因岭上多梅而得名;一说越王勾践后代梅绢率队南迁时寄寓于此,开荒拓土,后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人们根据其姓氏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又因汉武帝曾派将军庾胜兄弟来此戍守,所以又名大庾岭。且不管这些传说如何,但梅岭“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南枝花落,北枝始开”的独特景观,却是毋庸置疑的。</h3> <h3>  梅关古驿道始通于秦汉。1200多年前,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为畅通南北货流,张九龄上奏朝廷,提出在梅岭凿山修路,得到了唐玄宗的恩准,并任命他为修路使臣。经过对梅岭的反复考察、勘测,张九龄最终选择了一条由大余到南雄距离最短的路段,这条路比秦朝故道又缩短了4公里, 为了缩短这4公里,张九龄动用了大量民夫,花了两年时间将坚硬的花岗岩山体凿下去20多米,从而打通了连接长江、珠江最短的陆地交通要道,使梅关古道成为陆地“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张九龄用两年的艰苦换来了一千多年的兴旺。</h3> <h3>  踏着悠悠古道,就像是走在了历史的印记之上,脚下的石阶承载的不仅是每一个过客的脚印,也承载着千年风雨的繁华与苍桑,见证了古驿道的峥嵘岁月和人文历史。古有张九龄、韩愈、宋之问、苏轼、周敦颐、汤显祖、文天祥、戚继光、王阳明等无数贤达过往、驻足、咏叹;今有陈毅、项英、陈丕显等在此坚持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千古绝唱和传奇故事。就是这么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古驿道,曾在历史的演进中,扮演了不同寻常的角色。回首千年,峻岭之中,古越人首领梅绢率军穿越梅岭​,拓荒岭南;崇山之间,为躲避战乱而迁徙的客家先民们,在这里留下过深深的足迹。据说当年给杨贵妃进贡新鲜荔枝的马队,也曾从这里急驰而过,由岭南经此道北上而去,直达长安,唐·杜牧有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h3> <h3>  一路走来,古驿道上景点颇多,或古韵盎然,或清新脱俗。顿生灵感,打油诗顺口而出,也不管贻笑大方,“薄雾罩山岭,细雨濯梅林;徒步古道行,处处是美景。”</h3> <h3>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亦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h3> <h3>  云封寺前有两株800多年的古枫,古枫高38米,俗称"古剎门树”。像一对守护着寺门的卫士,十分壮观。</h3> <h3>  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古建筑,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桥初为木桥,屡建屡毁,明代弘治年间县绅朱华捐资重修,改木桥为单孔石拱桥,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据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因战乱被毁,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桥之古韵犹存。</h3> <h3>  驿站,又名驿馆,亦称"置邮",是古代官员、驿使往来息宿和提供给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乘车马的处所。这是1991年大余县政府拨款重新修建的梅岭驿站。</h3> <h3>  千年古枫,高43米,树粗三人才能合围,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高耸入云。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风景,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叹。 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h3> <h3>  古枫旁立有一块陈毅元帅1935年秋的诗作《登大庾岭》刻碑。“弥天烽火举红旗”,梅岭也是陈毅元帅艰苦革命生涯中,足以载入史册的一个光辉节点。</h3> <h3>  沿着这条路可以找到“梅岭三章碑林”和陈毅当年的隐蔽处。</h3> <h3>  1937年5月间,发生了在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事件,史称“梅山事件”。当时由于叛徙诱骗,使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陈毅在梅山区委书记黄赞龙的护送下到大余县交通站接头,陈毅到后见国民党正在查封,知道情况有变,俩人机智闯过敌人封锁,返回梅山在此隐蔽。诱捕失败后,敌人派大批军警捜山并放火烧山,后因突降大雨熄火,陈毅和游击队员化险为夷。在万分劫难的时刻,隐藏于此的陈毅以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豪气冲天的英雄气概写下了壮丽的诗篇《梅岭三章》。</h3> <h3>  雨水洗涤过的竹林,更加显得郁郁葱葱,苍翠欲滴。 </h3> <h3>  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名为“憩云亭”。现在的憩云亭是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再次兴建。亭子有联云:“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h3> <h3>  庾将军祠,位于憩云亭至望梅阁的中间,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楼船将军杨仆平抚南越叛乱后,为巩固南疆,留裨将庾胜兄弟俩统兵戍守梅岭,后人为纪念庾将军戍边有功,筑祠祭祀。据传,祠址是原屯兵扎营的地方,后毁。1991年于原址重建将军祠和朝汉台。庾将军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建筑,正厅塑有庾将军像。</h3> <h3><b>  庾将军祠正厅</b></h3> <h3><b>  朝汉台</b></h3> <h3><b>  去往庾将军祠的砖砌小道</b></h3> <h3>  望梅阁,始建于宋代,初称望梅亭,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修后更名为望梅阁,后倒塌。现在的望梅阁是1991年重建的。</h3> <h3>  伫立望梅阁,俯瞰梅岭,薄雾飘渺,山川朦纱。峡谷中的万株梅树,蜿蜒驿道,以及远处的南安古城和钨都西华山,依稀可见,仿若海市蜃楼,如临仙境。可惜今时并非梅开季节,否则“雾里看花”,岂不妙哉!</h3> <h3>  望梅阁旁悬挂有陈毅元帅1960年9月的题词(照片翻印本)。</h3> <h3>  从望梅阁出来,在两峰夹峙间继续依山而行,忽然,一道巍巍雄关横亘眼前,这就是著名的“南粤雄关”——梅关关楼。</h3> <h3>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之巅,以“一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筑长城防匈奴,南建雄关拒蛮夷”。梅关因战争,使关楼累圮累修,现存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  关楼南北两面门额均有石匾,北面门额刻的是<b>“南粤雄关”</b>,南面门额刻的是<b>“岭南第一关”</b>。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所书。</h3> <h3>  关楼北面西侧石碑上刻有<b>“梅岭”</b>两个正楷大字,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字体雄浑,刚劲有力。</h3> <h3>  关楼南面有门联曰:<b>“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b>系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h3> <h3>  站在恢宏挺拔的关楼下,迎风而立,感觉这里的门洞、古墙、古砖、石阶,甚至包括流动的气息,都在散发一种沉郁沧桑的古韵。关楼就像一个历史听筒,轻扶古墙,我仿佛能听见梅岭上湿漉漉的传奇故事。</h3> <h3>  “丞相祠堂虚寂寞,越王城阙总荒芜”(清代诗人朱彝尊《度大庾岭》),时光变迁,人杰已逝,所有苍茫终归一杯黄土。如今,梅关犹存,古道依旧,却再也没有当年“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的繁华景象,只有那一波波慕名而来的游客,不断行走这在层峦耸翠间。</h3> <h3>  穿过梅岭关楼,前面就是广东省南雄市地界,第一次由江西徒步至广东境内,还颇有一种自豪感。</h3> <h3>  不远处,有一块斑斑刻碑,字迹有些模糊。仔细读来,其记载的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巡检陈辛梅岭失妻”的传奇故事。据说明代小说《喻世明言》中的《陈从善梅岭失浑家》,写的就是这个故事。</h3> <h3>  刻碑旁还有一无字石碑,传说是张天师施法将“白猿之妖”封于洞中时留下的,故此处又称“封猿洞”。</h3> <h3>  本想朝岭南方向继续前行,再探美景,可时间太晚,同伴召唤,只得原路下山。约下午6时返回到古驿道山门处,稍作休息,驱车回家。</h3> <h1><b> 后 记</b></h1><h3>二零一九,五一调休;同学相约,自驾赣州;十人相伴,行不寂寞;赣南两昼,美不胜收;旅途留照,总嫌不够;美篇传图,百不能过;朋友情谊,难以舍割;故而拼凑,三篇啰嗦。</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