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五月是个春意盎然,感恩的季节。我们七位老师不远千里, 来到英雄之城南昌市南昌大学,参加了由小学数学室主办的面向2021小学数学教材(人教版)与课堂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我非常感谢学校给的这次学习机会,也非常荣幸能够在文昌市林道繁教研员的带领下参与此次盛会。</h3> <h3> 这就是我们这两天的日程安排,交流会的形式多样有讲座、听课、报告,点评。</h3> <h3> 5月21日上午八点半,开幕式准时开始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学老师在此共享了这场盛会。</h3> <h3> 开幕式结束后,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王永春专家对《生本学材》进行了总体介绍。首先他谈到了现行小学数学教材的缺陷。第一,对数学本质体现不够。第二,对数学学习方法体现不够。基于此,专家团队历经三年时间的理论研究与试教,研究成果也即将展现出来。生本学材,是以学生为本的学材。在这当中将会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小学数学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学生获得这些本质的学习方式是什么?第三,重点内容怎么学习?第四,怎样评价学生是否获得数学的本质?在生本学材中,将会重点体现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整体自主建构、掌握重要思想方法、培养核心素养,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行程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能力。还说明2021年我们的教材分为学生版和教师版两个版本。</h3> <h3> 接着由人教社的研究员胡雪丹老师对一年级上册的《生本学材》做了具体介绍。其中胡老师指出学材比教材更突出了以下三点:1.强调数学本质实现,2.自主关联探究,3.结构化。</h3> <h3> 下午,伴着小雨我们又来会场,亲历三节生本课堂教学的“洗礼”。他们是天津孟庆阳老师五上的《三角形的面积》;江西邓颖洁老师六上的《分数除法》;山东丁莉老师六上的《百分数》。三节课让我们有了很多的收获,也有了很多的感悟的和思考。 </h3><h3> 第一节是孟庆阳老师《三角形的面积》的课堂尊重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经验,依次呈现“割补”,“拼接”的方法,以转化的方法贯穿始终。并且把数学推理作为核心。</h3><h3> </h3> <h3> 第二节是江西南昌的邓颖洁老师的《分数除法》。邓老师非常重视新知识与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课一开始老师就以复习乘法算式,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从而做到从点状学习到线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此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主动尝试、互动交流,寻找方法、迁移类比,归纳概括的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能力。</h3> <h3> 第三节山东的丁莉老师的《百分数》,老师非常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素材出发,借助直观手段让学生理解了百分数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思考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老师通过用生活中,倒不同容积的饮料来探讨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在熟悉的轻松的氛围下深刻的理解百分数的意义。</h3> <h3> 三节课结束后,教育专家马云鹏教授对三节课进行了点评。马教授说“小学数学学科课堂应该突出学科本质,这三节课体现了数学的三个领域——图形测量、数的运算、数的认识,不同的学科本质,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都有差异”。马教授首先肯定了三节课共同的优点:课堂活跃,学生的合作和学生的自主探究都很好。然后通过对主讲教师一到两个简短的问题探讨交流,直指出每节课课堂知识的本质。</h3><h3> </h3> <h3> </h3> <h3> 5月22日上午,首先聆听了江西南昌黄芬老师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10的认识》。旧课新上,很有挑战性,但是黄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整个活动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并且根据孩子好玩,好动的天性,让他们在思考,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拉进与数学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尽情的发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h3> <h3> 第2节课聆听的是北京市穆净老师带来的四年级上册的内容《三位数乘两位数》在这节课上,穆净老师在课上不放过学生任何一个细小的错误,解决学生真正想知道的,解决思维当中的困惑,问题,解决学生的猜想是不是合理和合情,满足学生的需求,力图体现数学知识的迁移,更是对“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的培养。</h3> <h3> 第三节聆听的是来自内蒙古的田同霞老师带来的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垂直》,在课堂中田老师循循善诱,用非常简单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清晰明白什么是相交。自学垂直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阅读理解能力!</h3> <h3> 最后由刘加霞专家来点评,刘老师从“如果我上这几节课我会怎么上”开始。评课中肯定了三堂课的亮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和建议。让我们对生本课堂,有了一个更精准的认识。</h3> <h3> 下午权威性专家史宁中教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做了一场关于数学起源和本质的讲座,史教授通过一个个数学知识点的分析,通过一个个具体例子让与会老师们明白了数学的本质,要让学生经历具体直观到具体一般再到符号表达的过程。分析了数学核心素养和十个关键词。</h3> <h3> 通过聆听了这一次观摩交流会,让我感受颇多,受益非浅。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且行且思,希望我们的教育做的更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