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麦黄(文/秦建增)

古莘秦建增

<h3>在以冬小麦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地区,生息繁衍着靠农耕为业的子子孙孙,在漫长而繁杂的劳动生活中,衍生了相对固定的风俗---小满前后“看麦黄”。所以在传统观念里有“麦儿黄,女看娘”的习俗,哪怕是80多岁的老太太,只要娘(父)亲还健在,作为女儿都必须回娘家的!<br></h3> <h3>在我们这个以农耕文明为荣的古老国度,农作物的成熟、丰收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古老的合阳农村,农忙之前,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去“看麦黄”,在这个青黄不接的时候,用去年的麦子蒸些馒头带给娘家,告诉娘家人“放心,我家还有余粮”。<br></h3> <h3>中国传统文化忌讳“太满” 、“大满”,有“物盈则倾”“物极必反”的说法。不满,会留有遗憾;过满,则招致损失;小满,才是最好的状态。《菜根谭》道:“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小满时节作为长辈告诫女儿趁此大好初夏检视自身,凡事不必苛求完美得过且过,方有快意人生方能快乐度日。<br></h3> <h3>麦收前后的风俗礼节很集中,娘家妈和女儿的“礼尚往来”就有三个,“看麦黄”、“送端午”和“看忙罢”。“看麦黄”没有规定具体时间,大概在小满节气前后,也正是冬小麦叶片发黄籽粒灌浆快要成熟的时候,女儿带着孩子和礼品“油拧拧馍”,回娘家与亲属团聚,拉拉家常告知娘亲自己的生活状况。俗话说“麦稍黄,饿断肠”。以前农业生产水平低下,一年当中除了逢年过节有的吃,麦收公粮上交后,留下的口粮就所剩无几,麦面是要藏起来应对逢年过节走亲戚的,秋冬季节主要是用红薯玉米等杂粮充饥,到春天野菜可以食用,从年后到麦熟前一段日子是最难熬的,当娘的让女儿和外孙们来饱餐一顿,以应对即将来临的艰苦的夏收劳作。因此我一直在想,“看麦黄”肯定是包含了娘家人对出嫁女儿的亲情关怀的。<br></h3> <h3>过去的数百年来,没有现代化通信手段的先人们,每每到了这个小麦渐渐成熟的日子,辛苦了好几个月的人们就惦记着家庭主妇的娘家的情况,主妇们就会以小麦面粉精心制作出“油拧拧馍”、“包子馍”作为礼品去探望亲人。当老人们看着宝贝女儿一家人的到来,高兴的心情难以言表,喜庆祥和的氛围里充斥着“油拧拧馍”的香味。在粮食相对短缺的时候,巧手的主妇们总是想着法儿把油拧拧垫上新椒叶做的油香油香,还有的有心人专门蒸包子馍,包子馍的“馅料”也丰富多彩,有豆沙馅、油炒面馅、“黑糖”加面粉粘呼呼的糖馅,现在想起来都忍不住咽口唾沫,要是趁妈妈不注意挖一把馋人的馅料塞到嘴里就是当年最香甜的回忆!<br></h3> <h3>淳朴厚道的庄稼人,特别眷顾那些没有闺女的人家,尽管大家都缺少吃的,但馈赠自己闺女的“油拧拧”却也不失一种满满的自豪感,没有闺女的人家反倒比有闺女家的享用“油拧拧”的机会多,难得一聚的亲人们,拉家常的内容囊括小麦的长势,收获前农具的准备情况,家里猪娃的喂养情况,娃娃上学的话题,无不是热衷探讨的热点,小外孙们则是充满好奇心的在外爷家大有“翻箱子倒柜”的放肆,看着外爷家稀罕的物件,就会千方百计的“偷”回自己家,俗话说“十个外孙九个贼,还有一个么得锤”,“么得锤”是没机会下手,其实早就惦记上了,平日里非常吝啬的外爷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对外孙的“偷”,也都是持睁只眼闭只眼。<br></h3> <h3>丈母娘总是系着围裙在厨房忙碌着,荷包蛋是招待女婿的必备品,人们对丈母娘的雅称“鸡蛋罐罐”就源于此。曾经的农家都有数只鸡在院子里喂养,公鸡打鸣、母鸡产蛋供给全家人的油盐酱醋和招待女婿,鸡蛋在平时是舍不得吃的,家庭主妇会把母鸡产的蛋小心翼翼的收藏在一个瓦罐里,唤做“鸡蛋罐罐”。如果有人讲谁的鸡蛋罐罐打了,就寓意此人的丈母娘殁了。<br></h3> <h3>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住宅容不得鸡的随处拉撒,鸡只有在养鸡场可以见到了;富足的家庭孩子们的玩具应有尽有,再也没有稀罕外爷家的“贼外孙”了;油拧拧、包子馍制作的麻烦,也被高、大、上的“软香酥”“心特软”体面的替换;打工潮的遍及全国,“看麦黄”也为许多人有心而无条件的以“视频”更换了。这个承载着庄稼人淳朴的民风、厚重的亲情以及对渴求丰收的虔诚,随着新时代农民工打工潮的迅速蔓延,“看麦黄”的民俗也逐渐因为远赴他乡打拼的人们远离故土而渐渐地消逝。<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