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进军新疆纪念碑》

三月雪

<p class="ql-block">我心中的《进军新疆纪念碑》---纪念父亲逝世37周年</p><p class="ql-block">图文:马中泽</p><p class="ql-block">日期:2024.8.25</p> <p class="ql-block">  进军新疆纪念碑矗立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中央。每当我站在肃静、神圣的碑前,心情总是不能平静。这座丰碑用血肉和汗水向世界宣告了新疆划时代的辉宏史篇,我的父辈就是为了那个时代奉献了一生。</p> <p class="ql-block">  纪念碑呈正方形,占地面积九百平方米,总高度为32.6米。碑座四个面,每个面近三十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碑体北面镌刻着国家副主席、新中国军垦奠基人、王震将军的题词:解放军进军新疆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碑体南面镌刻王恩茂将军的题词: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开创了新疆各族人民解放的新的历史时期。</p> <p class="ql-block">  进军新疆纪念碑是新疆的闪光名片。</p><p class="ql-block"> 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布局雄宏,《进军新疆纪念碑》在夏季花草茵茵,绿树环抱,瞻仰、休闲、娱乐,人群熙熙攘攘。冬季傲雪肃立,直冲云霄,来此瞻仰和观光的依然流连不尽。</p> <p class="ql-block">  进军新疆的解放大军中有我的父亲,纪念碑铸刻了父辈将士们精忠报国、浴血奋斗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父亲建国前是国民党整编78师178旅532团1营的一个上士班长。父亲说,1949年8月,他所在的国民党部队驻守甘肃玉门油矿。解放军六军16师进军新疆路过玉门,来了一个解放军军官给他们讲话,说你们都是受苦人,被迫当兵,现在跟共产党、解放军走,走的是一条光明的路。后来才知道他们随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起义了,从此走进了革命的队伍。父亲被编到王震的一兵团六军十六师47团,依然是班长。父亲说,在国民党部队是什么级别,起义后担任什么级别。进军新疆后驻守新疆东大门———哈密。</p><p class="ql-block"> 父亲所在的部队,有着光荣的历史和传统,是一支参加过南昌起义、两万五千里长征、百团大战、保卫延安、解放大西北等重大战略战役的部队。当年在保卫延安的战斗中曾浴血奋战七天七夜,立下赫赫战功,毛泽东主席曾授予这支部队“红星部队”的称号。进军新疆后,剿匪反霸、屯垦哈密、开发和建设博州,在屯垦戍边大业的历史进程中,红星两个字深深地刻在这支部队身上,红星精神代代相传。 </p> <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贫寒,祖籍甘肃会宁。旧社会家无一垄土地,划成份为雇农。18岁起,曾三次替人壮丁,两次逃丁成功,最后一次未果,大概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当了国民党兵,随军进入新疆,一直在哈密、鄯善、七角井、玛纳斯驻防。</p><p class="ql-block"> 据父亲回忆,1949年上半年,他所在的部队调防甘肃玉门油矿,后来才知道,这是新疆警备司令陶峙岳将军起义前所布的一步棋,陶峙岳将军派总部警卫团和178旅2个营在我兰州战役前后,先后进驻安西和玉门油矿,目的是防范胡宗南集团已进至高台、酒泉一线的91军和120军,保证了新疆的大门和唯一的能源基地。父亲所在的国民党178旅532团1营驻守油矿数月后,1949年8月,解放大军进军新疆时,父亲随部队起义,再次进入新疆。</p> <p class="ql-block">  1951年初,驻哈密地区的六军16师将47团全部,与46团和48团部分人员组成2000多人的修渠大军,从发源于天山的石城子河开凿一条横穿戈壁的渠道,灌溉二道湖荒原,并以16师前身教导旅代号“红星部”命名为红星渠。 </p><p class="ql-block"> 哈密红星渠的修建,是16师在哈密屯垦戍边历程中创造的一个功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开山炸石,47团接到任务后,天山峡谷铁锤叮当,炮声隆隆,硝烟飞腾。父亲就是当年有名的炸石爆破能手,为此负伤,并荣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1951年8月1日,在红星一渠附近的新庄子举行开闸放水典礼,万余名各族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这里。 </p><p class="ql-block">  中午,在石城子渠首,礼炮响后,闸门启开,滚滚雪水涌出闸口,顺着红星一渠直泻而下。</p><p class="ql-block">  1952年,遵照毛主席“屯垦戍边”的命令,六军16师47团集体转业,最早组建为农场。(现新疆兵团13师红星二场)。</p><p class="ql-block"> 1954年六军16师集体转业,整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父亲随部队成为第一代军垦人。</p><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1960年的2月是一个极端寒露的月份。父亲当年是一名排长,举家坐卡车,风餐露宿,穿戈壁,越雪地,急行军六天六夜,行程1200 公里,来到西部边陲博尔塔拉州以东10 公里叫青达拉的戈壁荒滩。小妹刚出生14天,母亲怀抱坐在四处寒风凛冽的卡车驾驶室,落下终身风寒的月子病。我才10岁,父亲用大衣抱着我坐在卡车上,严寒差点要了我的命。 </p><p class="ql-block"> 第一天宿营在雪滩。全连指战员围在当地老乡的半截土墙羊圈,篷布当顶,男女扎堆露营。第二天,全连指战员毫不气馁,精神抖擞用十字镐、铁锹,男女齐上阵,10 天时间就挖好十五六个40 平米的地窝子,才算有了住处。入住地窝子第一天,大家都很高兴。 </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座座现代化农场、工厂和城镇拔地而起,荒原变成了绿洲。我的父亲于1987年8月25日奉献了他的一生,终年73岁。</p> <p class="ql-block">  父亲不识字、大老粗,历任机枪手,上士班长,排长。进疆后参加过剿匪战斗,荣立三等功。在屯垦戌边的建设大业中多次立功,被评为生产能手和先进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军垦建设的接力棒传给了我,人称我们是军垦第二代,我也十分荣耀。尽管“文革”期间父亲因当国民党兵而被打入“牛棚”,我成为“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受尽凌辱,但我的骨子里孕育了永不妥协的气质,靠自我努力,拼搏,走了出来。是兵团的地,兵团的水养育了我。从参加工作开始,到走向干部岗位,至到退休,从未离开兵团。当我退休,有了后代,我才真正的理解了父辈“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生”这震撼环宇的兵团情怀。 </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我又一次来到《兵团军垦博物馆》。在展出的解放战争老战士名单中,找到了父亲的姓名---杨占荣。我欣慰和自豪,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为屯垦戍边浴血奋战,奉献终身的这一代人。我激情写下了《坚贞不渝兵团情》。 </p><p class="ql-block"> 进军新疆纪念碑是用血肉、生命铸造的,向世界宣告了划时代的辉宏史篇。军垦精神代代相传,继开来的强劲雄风,将永葆祖国边疆坚固而繁荣昌盛。 </p><p class="ql-block">马中泽(写于新疆博乐市2024.8.25)</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