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骑楼老街

春雨潇潇

<h3>海口骑楼老街,是海口市一处最具特色的街道景观。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至今有700多年历史。2009年6月10日,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在北京揭晓,海口骑楼老街榜上有名。海口骑楼老街以其唯一性、独特性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h3> <h3>老街最显著的地标是钟楼,它矗立在沿江绿化带中。钟楼对面那些古旧斑驳的建筑群就是骑楼老街。</h3> <h3>海口骑楼主要分布于海口市得胜沙路、中山路、博爱路、新华路、解放路、长堤路等老街区。骑楼老街覆盖面积约二平方公里,总长四点四公里,共有大大小小的三、四层高的骑楼建筑近六百栋。</h3> <h3>骑楼是南洋一带的特色建筑,国内在海南,广东,广西及福建等侨乡还存有不少骑楼建筑,因骑楼适合南方热带气候,一楼过道即可遮蔽阳光,又可避风雨。</h3> <h3>尽管已过去了百余年,走在老街上,仍能欣赏到街边建筑的美。骑楼沿街道两侧临街而建,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过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过道之上,每栋高二至四层,进深二三开间,在建筑美学上,楼的宽和高符合审美比例。骑楼的窗楣、柱子、墙面造型、腰线、阳台、栏杆、雕饰等体现了独特的风韵,墙体上的彩瓷花卉图案、女儿墙、骑楼、柱廊、敞廊是巴洛克风格,具有欧亚混合文化特征;人字形的屋顶覆盖青瓦,上面安放着吉祥物。建筑结构上,有中国古代传统式、西方建筑模式,还有南洋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的影响;骑楼下的长廊贯通成排,行人逛街时可躲避风雨烈日,一边悠闲散步,一边从容地看货购物。 </h3> <h3>骑楼外表乍看斑驳古拙,仔细欣赏时发现那些建筑上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h3> <h3>骑楼大多是上世纪初一批批从南洋回来的华侨借鉴当时的南洋建筑风格所建。骑楼大多布满优雅细致的雕塑和洋派的装饰,很有些巴洛克的味道。骑楼楼层都不太高,两三层的居多,有些还保留着早前的商号,和凭栏、门窗等处的精美雕花。</h3> <h3>海口骑楼老街作为国内现今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骑楼建筑,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海口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华侨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骑楼老街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h3> <h3>青年人不忘先人们的传统与奉献,在老街上展示国学文化。</h3> <h3>骑楼建筑将一层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阳、通行,二楼及以上层部分骑跨在人行道上,如同骑马一样。这种建筑十分符合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日照强、降雨多的气候特点,同时其“前店后厂、下店上宅”的建筑形式非常便于经商贸易。近现代以来,骑楼这种建筑在我国东南沿海的台、港、澳、闽、粤、琼等地多有分布。</h3> <h3>“骑楼”是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建筑物前设置有顶盖的人行道或走廊。可以当避风雨侵袭、遮挡阳光照射,在东南亚很受欢迎。从南洋返乡的华人,将这种建筑风格带回了我国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省的沿海地区。</h3> <h3>至今,海口骑楼老街仍然发挥着海口市旧城老街的主要商业功能,形象地记录了海口市从无到有,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沿海大都市的历史,体现了海口城市区位与东南亚一体的热带地方特色。</h3> <h3>老街上有一组雕塑,总的题目是“下南洋”。每一个雕像都是当时缩印着的海南生活画面,展现了如“送别”、“下南洋”等不同主题,体现南洋华侨开放与包容的文化。</h3> <h3>骑楼老街,散发着浓浓的“侨味”。老街是一条充溢着南洋风情的历史文化名街,由当年“下南洋”的海南华侨投资修建。老街经历了百年风雨,如今仍保留了当年的样貌。</h3> <h3>在骑楼老街修缮展示厅的前言这样写道:“80年前,先人们下南洋、闯西洋、到东洋、赚到钱后,用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建成的家”。这里强调了“家”字,这个家其实也是国家啊!在他们心里,走再远,“家”还是在中国,在故土、在老家。</h3> <h3>海口骑楼老街正在开展一系列修缮保护、文化发掘、业态调整等工作。不仅提升了社会价值,使之重新成为海口城市的形象窗口、文化的高地以及连接海外琼籍华侨的纽带;而且大批文化产业的进驻,街区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其经济价值和文化附加值。</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