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求学记

李龙飞

<h3> 回忆</h3><h3>忽明忽暗</h3><h3>不是记忆的闪现</h3><h3>一次助力</h3><h3>与一次泄火的工具</h3><h3>曾经的热度</h3><h3>在一次次的回忆中升温</h3><h3>一片面凝聚成一个点</h3><h3>闪闪发光</h3><h3>那是背靠的一座山</h3><h3>跨过的一道河</h3><h3>而那些遗失的漏洞</h3><h3>可以扩大可以收紧</h3><h3>可以忽略不计</h3> <h3>&nbsp; &nbsp; &nbsp; &nbsp;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恢复,无疑是投入中国社会的一枚震撼弹,整个一代年轻人被惊醒,顿时热血沸腾,心中燃起新的希望,对那些一直坚守科学技术是改变国家和个人命运良好愿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重点是自己的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通过考学打开了人生新天地,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命运就此来个180度大转弯,这一现象的发生预示着社会大变革的开始,全国上下人心被瞬间激活,那年我在兴隆金矿子弟学校上初二,矿工子女和外来知青纷纷投入到考学当中,可惜我熟悉的人却没有一个能够中第,除了升学比例太低之外,我们边远地区的教学和学习质量都有问题,学生缺乏钻研精神,老师对学生要求也无法太高,知识方面我们的缺失一时难以弥补,而我们品格的优势显现得太慢。<br>&nbsp; &nbsp; &nbsp; &nbsp;1978年暑假初三毕业,为了考学我离开家去辽宁老家求学,那年我16岁,因为没有学习过外语,不得不在初三复读,那时全国上下学习外语热,广播都开辟了英语栏目,目标是对外开放,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我们学生来说当务之急的是外语要逐步纳于到高考科目当中,做为过渡要逐年提高外语总分比例。之所以到老家念书是因为可以得到在公社中学当数学教师老叔的帮助。二哥在哈尔滨送我上的火车。<br>&nbsp; &nbsp; &nbsp; &nbsp;东北平原经过几个朝代祖祖辈辈许多年的改造,大片的农田整齐划一十分规整,辽宁村子错落有致,防护林和水渠纵横交错,显示出劳动人民的勤劳和聪明才智巧夺天工,景色有别于大兴安岭山水的那种自然狂野,带给人们好心情。但在这光彩的背后农村贫困的形势依然严峻,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许多年过后,这样的美景更精致了。在沈阳大姑家遇到了二姑一家人的到来,二姑带我去了照像馆一起拍照留个纪念,就是这篇文章的第一张照片,人生仪式感由此变深刻,越来越感到这张照片的珍贵,勾起我的许多回忆。</h3><h3> 我的老家在沈阳附近农村,原来叫辽中县现己改为沈阳市辽中区,那天在辽中客运站下车,我第一次见到了妈妈常提起的鲜桃,每斤红里桃两毛五黄里桃三毛,我各买一斤,第一次尝到酸甜可口的桃子十分兴奋,又加上四毛钱一斤的一串葡萄,那次我明显吃多了,到了老姨奶家,老姨奶又端出一瓢刚从自家树上摘下的桃摆在面前一个劲地让我吃,我有点尴尬。老姨奶一边烧火一边对我说:你奶奶如果看到你来求学不知该有多高兴,那时我的爷爷奶奶已离开人世,二老上过私塾,他那辈人识字的人是少数,奶奶见多识广喜欢有文化的人 。求学的人有理想,不甘平庸,理应得到支持。<br>&nbsp; &nbsp; &nbsp; &nbsp;因为坐二哥的方便车到的哈尔滨,来不及写信告知,老叔对我的到来事先并不知情,见到我有点意外,后来他对爸爸妈妈说当时有点担心我与弟弟们相处不来,因为亲属家的孩子成长过程也是参差不齐,他的担心有道理,但我之后的表现让老叔十分满意。他先用初三的数学卷子测试一下我的学习能力,感觉还好。我的班主任李文耀是物理老师,与老叔同岁,老叔让我叫他老姨爷,后来才知道他是我奶奶的叔伯妹夫,几年以后他当了校长,他的女儿是沈阳医大的肝病专家,他退休后在沈阳安度晚年。初三复读我吃住在大爷和老叔家,大爷在沈阳企业上班,不经常回来。那时整个村庄如果不论远近都是亲属,走在路上不断有人与我攀亲,也有很多家族的人,比较近的支子家里办事情时,看在父母的面子上邀请我到场,与德高望重的老人坐一桌时。听他们讲故事头头是道十分生动,充满浓郁的乡土人情,家族人对在外面闯荡的人怀有特殊的认识与情感。节假日有时去8里外的舅舅家,那条路我走得十分热悉,往远说也是从爷爷家到姥爷家。<br>&nbsp; &nbsp; &nbsp; &nbsp;公社中心校初三是四个班,每个班50来人,我的第一节英语课印象十分深刻,英语教师是个沈阳下乡知青,大大的舌头,浓重的沈阳口音,这一节课他说的和学生回答的令我如坠云里雾,茫然不知所措,当时我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状况可想而知,英语不得不从零开始,课堂上我无法跟着老师进度走,只好自学。大爷和老叔家里两个弟弟是我的老师,在学校我就问同学,我后桌的孙殿双同学学习好,主要是他帮我一点点从字母音标开始到单词和语法学习,进步很快。一次学浊辅音音标我让他读清楚一些,他笑着对我说:读清楚的是我们汉语,读不清楚的是英语,我恍然大悟,才明白学英语的要领。做为交换,我给他讲我们大兴安岭的生活习俗和趣事,满足他对外地人的好奇心,那一段时间我们就经常在一起交流。一年后,中考我英语得了78分,与他一起考入辽宁省重点高中辽中高中,但不在一个班,后来我听说孙殿双考入武汉大学,我工作时,他还在武大读研,高中毕业后我俩失去了联系。看着央视《等着你》寻人栏目,我就有见他一面的冲动,他那温和的性格,黄头发黄眼珠,尖尖的下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聪明就不必说了,他对我也总是问三问四的。对我这个外地人充满好奇。<br>&nbsp; &nbsp; &nbsp; &nbsp;在来辽宁之前,父母担心我不习惯,辽宁农村生活贫困,身体吃不消,我倒满不在乎,但到这里生活一段时间后,才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叔叔大爷家有工资收入,在当地是属于生活比较好的,但还是比在自己家里有差距,市场刚开始有点起色,物质依然短缺,最要命的是按当地生活习惯,农闲季节的冬天一天两顿饭,早上7点多第一顿,到下午5点多才吃第二顿,家家如此,现在看来那时温饱还没解决,饥饿现象在辽宁农村普遍存在,这是我当时没想到的,感受深刻,好在亲戚对我很好,尤其是大爷老叔家的三个弟弟经常在一起有说有笑,交流了思想交流了感情,别有一番滋味。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落实,我从心里拥护,几年以后,辽宁农村大转变,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农村也由当初的以粗粮为主而改为细粮了。生活有质的飞跃,事实证明党的农村政策的正确性。<br>&nbsp; &nbsp; &nbsp; &nbsp; 一年后的1979年的中考我得了479.5分,年组第八名,辽中高中录取第一次划线是480分,这个分数叫我哭笑不得,第二次降到476分我才有幸入学,高中入学成绩应该是倒数。在辽中高中住宿,每月死伙十二块五毛钱,平时早高粱米粥咸菜,中午两馒头白菜豆腐汤,晚上两玉米大饼子炒茄子青椒或土豆,加餐只有大饼子没菜,基本就是这样,一桌8人学生轮流分菜,站着吃饭,周日两顿饭,能吃到包子。学校刚成立不久,是在镇内北面一个废弃的汽车仪表厂的大院改建的,离街里很远,比较宁静,东面是蒲河大桥,周围是高高的杨树,只有几趟平房。宿舍在最北面,人满为患,大炕每个人就有一个人体宽的地方,单玻璃门窗,没有暖气,冬天烧劣质煤,几乎点不着。最冷时的早上,洗脸盆里要结冰,条件并不好。每个年组4个班,大部分是乡下来的农村孩子,他们学习刻苦,都想通过考学翻身,农村生活太艰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都被他们学习精神激励着,他们刻苦学习执著地追求令我惊讶。当时农村的孩子统一落下城镇集体户口,可以得到三分之一的细粮和城镇副食供应,这是当地政府对省重点高中学生的照顾政策。可喜的是99年我回母校,教室宿舍都是楼房了,条件已经很好,并且继续改善。我在校时的师资却很硬,教我们的老师都是文革前的大学生,从全县各个学校选拔上来的,有的是企业的工程师,因家庭出身或个人政治原因被下放,被当地教育部门录用为教师,我在校时还有老师被沈阳的大学调走。我的班主任宋世祁老师高额头大眼睛,夏天穿白衬衣干干净净风度翩翩,物理课讲得有声有色,十分风趣,他还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学校的标语条幅都出自他的手,听二姑说他退休后也去了沈阳。学校里有阅览室,每周两天下午对学生开放,两个教室间有报窗,挂着沈阳日报、辽宁日报、中国青年报,那是我课间爱去的地方。<br>&nbsp; &nbsp;&nbsp;<br></h3><h3><br></h3> <p>&nbsp; &nbsp; &nbsp; &nbsp;两年时光很快就过去了,给我留下深刻记忆,中考第一的是我们班的同学,他身材修长高额头白白净净,带个宽边近视镜,穿一身绿军装,说话鼻音很重,高中期间考试一直名列前茅,据同学说他的父母是师生恋,母亲是父亲的学生,两口都是进修校的老师;有一个练习过举重的同学膀大腰圆,作为男体委校运动会撇铅球落第二名很远,;有一个满族同学很聪明,考试总能进年组前几名,但他的坏笑让大家讨厌;一名走读生在体育百米测试中跌倒,送医院昏迷,脾被摘除,我看着他进的手术室;幽默开朗的室友田伟与我是同一个公社考到高中的,在体育课跳高的练习时根骨骨裂,拄了一个月的拐杖,考入上海海事大学,当时叫上海海运学院,后去荷兰留学;班级漂亮的女体委,听说她考上了中专,当时考上中专并不容易,学校高考每年进本科段的也就十几人;开学第二天同学都到街里买生活用品,一个人骑车迎面而来,热情的和我打招呼,在我身边停下,面对我的疑惑告诉我他和我分在一个班,第二天我就记住了他的名字叫庄志,圆脸高个性格腼腆说话脸红,他爸爸是被下放的医学专家,与他同学三个月后落实政策,举家搬迁回沈阳,他也转学走了,因此我还有点失落,他的和气给我留下了好印象。</p><p>&nbsp; &nbsp; &nbsp; &nbsp;那时班级学习气氛浓厚,没有老师监管的自习课秩序井然,平时考试有时老师都不去监考,也有学生讨论但没有照抄的。在高二时,我参加学校的乒乓球比赛,得了单打第三;运动会200米决赛获第四名没有得到奖品;校篮球比赛时做了替补,有机会投篮三次均没中;每天上午间操过后男体委带领我们几个同学一起练双杠,他的记录没人破,大约一年时间,我的胸肌隆起;还有一段时间每天早晚,我自己到学校操场慢跑,提高体力和精力;高二班级新年联欢会上,我唱了一首当时很流行的歌《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紧张的脸都感觉发烫;一次期中考试,我在最后面的物理大题上大胆的写上:此题无解。交完卷对答案时,全班就我一个人答无解,我十分错愕,第二天老师告诉我们:题出错了作废,却没有表扬我;有一天一名走读的同学拿来一个三洋录音机到宿舍,在里面我第一次听到了自己的声音很惊奇;外班有一个来自黑龙江讷河县的同学,高考我俩结伴一起回的黑龙江,他到讷河先下的火车,而我一直坐到塔河。</p><p>&nbsp; &nbsp; &nbsp; &nbsp;初三和高一两个暑假我没有回家,大部分时间是在沈阳和鞍山亲戚家度过的,父母那一代人家庭观念牢固,亲人感情深,对我十分热情,我也喜欢城市的繁华和火热的生活,讯息灵通开阔了我的眼界,沈阳是中国制造业中心,铁西区的企业连成片,大爷所在的沈阳风动工具厂和大姑父所在的沈阳空气压缩机厂的产品当时在国内都是一流的,科研力量雄厚,工作强度大,管理严格。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引进了国外成套机械设备,后来沿海制造业也迅速崛起,都对沈阳的工业冲击很大,一时举步维艰,形势所迫许多工厂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合资重组之后有所好转,但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鞍山是国内最早的钢铁企业,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巨大,也做了巨大的牺牲,为后来全国各地钢铁企业的建设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持。其中包括抚顺、包头、武汉和上海宝山等钢铁企业,这一点是2017年我在参观鞍钢博物馆所了解到的。夜晚鞍钢厂区灯火通明,映红了半边天,让人感觉十分震撼。与弟弟妹妹一起看露天电影,逛书店商场,到公园游泳,也一起研究题,看人生话未来。我的大爷、姑姑、老叔、舅舅和老姨及家人给我讲了许多家族故事,交流多了,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我十分留恋那段经历,后来生活条件好了,我也经常找借口回辽宁走亲戚,与他们感情深厚。</p><p>&nbsp; &nbsp; &nbsp; &nbsp;81年高中毕业时,我的成绩已是中上等,当我离开辽中高中时,同宿舍的四个同学送我,请我在饭店一起吃了一顿肉馅饼并在照相馆合影留念,那几张照片是后来他们给我寄过来的,至今珍藏在我的影集里,这件事让我很感动,我毕业前的五月初就回来准备初考,因此我没有在高中的毕业照片,有点遗憾,同学的面容经常出现在脑海里,但那时没有电话更没有手机,考学之后就失去了联系,现在同学的名字都忘光了。</p><p>&nbsp; &nbsp; &nbsp; &nbsp;第一次离家求学,才深刻感觉家的温暖,父母爱的深沉多么珍贵,周末放假时同学许多回家,班级校园冷清清的,孤独和寂寞袭来很迷惘,学习的目标明确,却不知道自己最终结果,这是成长的阵痛。现在回过头来看,大可不必,人的一生还是有许多机会,有许多种可能,高中生活值得回味,至今影响着我的思想工作和生活 ,与我小时候在兴隆的同学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经历了他们没有机会感受的内地高中生活,高考结果我被大兴安岭师范学校物理大专班录取,我是在兴隆发小里第一个大学生,虽然自己感觉并不理想,如果他们也生长在教育发达的地方,一样会有更多的人考上大学,发展会比我好,那样的话人生就会是另一个状态。</p><p>&nbsp; &nbsp; &nbsp; &nbsp;回忆成了经典故事, 代表着整个一代人的共同思想与经历,求学是教科书式励志过程的真实是生动的,是我人生的高潮部分,青春激荡无愧我心,留下许多值得总结的人生经验,那种社会生活的体会是我一生的财富,激励我前行。我经常想念在辽宁的同学们,人们说这是衰老的表现,我不这么认为。经历都能为思想打上烙印,成为自身文化基因,在人生的选择上会略有不同&nbsp;。</p>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 </h3>